机器人
AI摘要
chengeGPT
password
AISummary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微信作为中国用户数和日活最高的产品,成为中文互联网上必不可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更想知道的是,应该从哪种视角来更加全面地看待微信,以及支撑它成长至今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当然,微信也被无数人广泛吐槽。但换个视角来看,做一个超过十亿人频繁使用的产品,但又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似乎本身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所吐槽的点,或者说我们期望被满足的需求,往往只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并不一定适用于微信的所有用户。那么作为微信的产品,在面对无数细分用户群的需求,又是如何做选择、过滤和决策的呢?

视角

📌
分发
如果只用一种维度去看全球的企业的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低成本、高效、多样、美好的(多快好省)东西卖给所有人,来赚取差价或者服务费,这是一种理解微信的维度。
微信早已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用简单的产品思维去看待只会得到片面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用系统思维去看待,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认知。
那么在看待超大型 App 的时候,什么样的视角才可以能观察的全面、深入且细致,而不是人云亦云粗浅的批判或赞美,以下是公众号「啃饼随想」(微信团队研发工程师,十五年微信开发)里面提到的2个维度。
1️⃣
维度1:看见的+看不见,冰山之下和冰山之上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notion image
如果把微信看作一个大的冰山生态,可以把它细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冰山之上看得见的,一个是冰山之下看不见的。 看得见:用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和微信广告构建起来的全能连接器。 看不见:借助朋友圈、聊天、转账和面对面支付自然生长起来的灰色信息分发器。 看得见的被设计的有秩序,遵循基本法则,去中心化,看似稳定却有难以捉摸和不确定。 看不见的没有被设计,可能很大是被忽略的部分,遵循流量逐利法则,看似不稳定却可预测确定。
2️⃣
维度2:类比到现实的不同概念之间,运用现实的常识反思虚拟的设计 微信是一个鱼塘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信从一个小鱼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渔业帝国,产业链基本成型: 基础产品负责挖坑和换水,开放和支付负责养鱼,搜索负责钓鱼,广告负责卖鱼。 微信是一个大脑 关系构成的网络就是它的回路,关系包括三种:通信录关系、关注关系和组织关系。 几种关系代表性的产品功能是朋友圈、订阅号和群。 微信是一个房子 有公众号、小程序、行业支付、面对面支付、广告等等房型,这些房型是有机组合的形成一个院子。 有了院子,就可以更好的指引用户走进房间,甚至是房间里准确的位置。

产品原则

微信产品十则 —— From 林倩雅 Genie,2018

📌
Genie是腾讯唯一一个p4(专家级)女产品经理,是从无到有搭建出微信的产品负责人。 相比张小龙公开课分享的微信产品十则,我更喜欢她所分享的版本,因为张小龙的版本格调太高,侧重于高阶抽象的顶层原则,因为缺乏底层细节和案例支撑让它很难被别人理解。而Genie的版本更注重细节,具备很多的实践思考和案例,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其原则,并至下而上构建产品的原则基石。 看完Genie的产品十则,再去看张小龙的产品十则,更容易理解微信的整体产品逻辑。
  1. 隐私 vs 便利 (隐私 > 便利)
    1. 案例1: 常有用户抱怨为什么换一台手机所有聊天记录都没了,为什么登陆网页版每次聊天记录都是从零开始,为什么聊天记录不能每次同步存储,因为一旦换设备/微 信网页版每次登陆都显示之前的聊天记录,很可能别人在其他设备登陆你微信,所有记录都看到了,这种隐私泄漏给你带来的风险比聊天记录清零带来的伤害大得 多,基于隐私性大于便利性原则,即使聊天记录清零可能带来不便利,依旧优先隐私性。所以微信在手机本地聊天记录不保存,宁可不够便利,也不牺牲隐私体验;
      案例2: 同样,为什么微信聊天记录中的图片不能直接分享到朋友圈?
      因为微信聊天场景,属于强隐私场景。所谓的聊天过程中你想转发到朋友圈的图片,一定是对方发出的(即你收到的)。
      那么,你将这个图片一键转发到朋友圈,相当于将你们的聊天记录,确切的说是对方(信息发送方)的隐私分享给了你朋友圈的所有人。这难道不是对对方隐私权的伤害么?
      也许满足了你的使用体验,增强了你的操作便利性,但牺牲的是对方的隐私权。
  1. 发送方 vs 接收方 (接收方 > 发送方)
    1. 你觉得发送方和接收方哪个更重要?保护两端感受,但当两方有冲突时,更保护的是接收方,微信的产品理念认为接收方体验大于发送方。
      案例:
      a.因为这个产品原则,所以微信到现在没做已读体验。
      而阿里做社交的产品理念认为发送方比接收方重要,所以之前阿里的叮叮(不确定来往是不是)每发一条信息都会 告知你已读未读状态,这让发送方很爽,我希望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我的信息,但让接收方很有压力,因为我看到了不代表我现在想回你,但你知道我看到了,我不回你就显得没礼貌了,所以,用的时候压力很大,老板喜欢这样的功能,员工用的很受罪。所有产品体验都是基于产品原则作出的决策,对于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 需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原则。
      b.对话文本背景差异:
      白底黑字比绿底黑字更清楚,所以微信里白底黑字展示给了好友发的信息,而自己发的话自己本来就清楚,所以自己发的文字底色是绿底黑字。
      c.不支持自拍短视频:
      很多人提为什么短视频不支持自拍功能,因为自拍需求大多是女生的需求,这让自拍的人挺爽,但试想一下当朋友圈被各种妹子自拍占领,就一个头,还会动,对于接收方而言,其实看的没那么爽,而且还挺恐怖,所以考虑到接收方体验没有做小视频自拍。
  1. 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事倍功半
    1. 这句话需要很深入的去理解,因为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现在大多数app的思路还是引流,拉下载,框用户,流量是一千万有1%的用户转化,就有10万真实用户,所以不断找流量,而大多流量被浪费了,如果将思路放在提高被浪费的99%的转化,走精准路线,或许100万流量就能达到10万用户了;
      除此外,会员增值/游戏付费/谈n个风投也是一样的道理,基于拉过来的人多了,里面总有愿意掏钱的,走的都是海量流量低转化率的思路,这种就是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太浪费了,而小而精的模式就是公测1000人,500人活跃,200人愿意付费,这种就是现在越来越多人走的垂直化精细化的运营方式,不需要买那么多没用的流量,保证高转化就行。
  1. 对用户而言固定路径是最近路径
    1. 案例:很多人在问为什么不能让最近发送的表情在最近的位置;原因是每次发表情都会改变表情顺序,每次打开表情顺序都被改动,反而会延迟找到想要表情的时间,觉得表情不好用。最快的路径永远是固定的路径。
      💭
      这点有优化的折衷方案,并且微信也已经实现:就是在固定表情上方增加一行 最近使用表情,既可以快速搜索,又提供最近高频使用表情。
  1. 不一定按数据说话,按用户需求和价值说话
    1. 我们习惯了一切按数据说话,数据不好的产品就下线,数据不好的功能就下架,不赚钱的东西就撤掉,也是因为这么浮躁的心态,让极致的好产品出不来。
      案例: 朋友圈小视频发送入口有两个:一个是顶部下拉发小视频,另一个是朋友圈右上角发小视频,请问你认为哪个入口使用人数更多呢?停顿两秒让自己思考下吧。
      答:朋友圈右上角?占95%,上方下拉只占了5%,朋友圈右上角加号入口虽然更深,但用户已形成通过右上角加号发新内容的操作体验,而下拉体验用户没有形成习惯
      那么,为什么只有5%的用户通过下拉来拍摄小视频,还没把这个入口干掉,如果按数据说话应该干掉这个入口,那为什么没干掉?
      答: 因为我们不是完全按数据说话的产品,更重视用户体验:主界面快捷方式对于要拍摄稍纵即逝的瞬间,需要最短路径马上拍摄,如果撤掉,当遇到非常好瞬间要拍摄 的时候,拍摄路径太长会导致错过很多好的瞬间,并且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的内容价值可能远高于慢慢从固定路径录制的内容价值。Os:清醒地知道产品每个功能的价值,数据只是反应现状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结果本身。
      💭
      当然,现在已经不用纠结这个了,顶部下拉已经变成了小程序入口。😂
  1. 效率价值最大化 value/time(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
    1. 文字、图片、链接、视频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信息量最大:链接信息量最大,图片性价比最高,视频的信息量很大但性价比最低。
      微信里体现价值信息最大化原则案例:
      • 朋友圈里别人发的内容,被点赞只显示名称没有头像(但对于内容发布者,看到的反而是头像而不是名称)
      • 小视频自动播放
      • 链接的弱化
      • 文字太长时折叠
      • 单图vs多图:单图缩略图很大,最高效率,不用点开大图也可以看清楚,而多图的时候会变成小的缩略图,这时候接收方的诉求是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九张图核心要说的信息是什么,点开大图再看具体内容。
  1. 不同很容易,更好很难
    1. 案例1: 当时apple watch邀请微信做一个适合watch的产品,第一个版本微信做了雷达加好友,放在watch上看很创新又帅气,但apple没有采用雷达加好友这个方案,why? 答: 1. 附近没几个人带手表 2. 在手机上都没几个人用雷达加好友,何况手表上呢,这个属于然并卵的功能。比如新浪微博做的watch版app的功能是跑步记步功能,但微博属于信息类的,做个计步器和微博有啥关系,无法体现产品核心价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把收发消息,看朋友圈,赞等基础核心功能发上去,做实用性的东西比做帅气不同的东西更有价值,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不同而不同。
      案例2: 为什么要做小视频? 视频信息含量是最高的,是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 有些场景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视频可以解决;而做小视频是因为大视频信息量很大,收看时间长,信息价值不高,所以用6秒小视频来做到既有信息量,又保证信息价值。反例是qq空间,空间一直有长视频,看到微信出了短视频,也把自己的长视频改成短视频,结果被用户投诉的要死,这就是产品经理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产品定位,一味模仿追随,空间最擅长的是沉淀,长视频是最好的沉淀形式之一,更别说空间还有pc阅读特性等差别。不同很易,更好很难。 微信最大的价值是有关系链有朋友,不用通过和同类产品比内容价值来凸显自己:我不是为了拍一个有趣的视频给你,而是告诉你我在哪在干嘛。如果微信要做小视 频,要做的是信息,而不是内容,不是视频美化。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位置,不盲目的和同类产品攀比,从来不是与外部赛跑,而是与自己pk的过程。
  1. 简洁的原则
    1. 简洁不是简单,简洁不是简单的把功能裁掉。
      案例: 为什么iPhone刚开始的icon是拟物设计,这种设计实际是很复杂的,在一个图标上每个角度纹理都要处理,但对于用户而言拟物很真实,学习成本更低,在智能手机刚面世的时候可以降低学习成本。
      为什么现在的iPhone要做扁平化,不再坚持拟物:因为智能机的普及,每个icon是做什么的,用户已经都理解了,不需要再用拟物的方式去普及,而扁平的icon并没有比拟物的简单,反而在设计上可能是更复杂了,需要用更简洁的方式让用理解icon。
  1. 逻辑原则 vs 线性原则
    1. 避免用tabs,保持一个入口。
      如果你有两个tab的话,就会有一个主tab,按已有的数据显示2个tab会二八分配,80%的流量在主tab,只剩下20%的流量到第二个tab。如果你已经能决定哪个tab是核心,那为什么还需要第二个tab,如果你没办法决定哪个最重要,那分tab也没办法为你决定,还是会二八分流,专注主要功能,把所有流量聚焦在一个tab,不作无谓分流。不用多tab展示,一个地方不要两个按钮。(这点很多app都在犯这个错误)。
      在逻辑原理和线性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优先线性原则:案例:微信的搜索原本是放在顶上加号旁边放一个放大镜的icon,但最后还是把搜索框直接加在聊天记录顶部的搜索框,而不是右上角放一个?一个搜索两个icon(抗拒两个icon,坚持线性原则)
  1. 真实 vs 噱头
    1. 真实性大于噱头,真实的内容才有生命力,噱头往往是对信息的破坏。
      案例: 美拍等视频拍摄工具都有配音,加特效等功能,美化后让整个视频变的很好看,但微信不会做这些,因为美化后的视频,去掉了声音等,无法还原给朋友传递信息的真实现场。真实性还体现在微信的所有数据,各种对外的方式都秉持真实性。
 
 

微信产品十则 —— From 张小龙 Allen,2018微信公开课演讲

  1. 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1. 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1. 好的产品是美的;
  1. 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1. 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1. 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1. 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1. 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1. 好的产品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1. 好的产品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产品理念

📌
理念源于2014年5月腾讯成立微信事业部时张小龙给BG全员的信件,在邮件中他阐述了微信后背的初心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 就像贝佐斯在亚马逊上市第一年的那封股东信一样,你会发现厉害的掌舵者在开始远航时心中早已有了完整的蓝图构想,也只有这样带着愿景、理念和原则,坚持长久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才能成就伟大的航行。
1,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权衡中做取舍,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想,这个事情是不是从用户价值本身出发的来考虑的。如果我们想的策略和用户价值有违背,哪怕舍弃短期利益,也应该维护用户价值。让用户看到你的努力,而不是同事和上级。
2,保持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因为它会体现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
解决纷争时,它会帮我们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认为用户不能被骚扰,我们就不会在产品中做出骚扰用户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割裂为利益的集合体。不做个人价值观和产品价值观的双面人。
3,保持小团队,保持敏捷
希望我们在BG成立规模变大后,还能保持小团队心态,避免陷入官僚化和流程化里面。我们曾经禁止写PPT,认为那是形式化的体现。这有些武断,但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我们还将继续限制招聘的人员数目,只招聘最优秀的人员加入团队。对一个优秀团队来说,人员也是少比多好。
4,学习和快速迭代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
移动互联网变化太快,我们的产品和业务思路,也希望是面向新的环境而产生。
5,系统思维
记住我们的愿景: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让它们组成有机的自运转的系统,而不是构建分割的局部的商业模式。我们专注于基于连接能力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和第三方一起建造基于微信的人和服务的生态系统。系统思维也会帮助我们建造透明公正的商业体系,让系统在规则下运转,避免人为的干预。
6,让用户带来用户,口碑赢得口碑
用互联网的网状传递效应来推动产品和服务。一个例子是一个小小的飞机大战可以引发一场手机游戏的风暴。我们处在一个人人互联的时代,如果我们能让一个用户说好,这个口碑就会传播出去。将我们的创造力体现在各个细节中。创意不是宏图大略,而在于我们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用户都能感知到。
7,思辨胜于执行
执行力很重要,但更希望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提倡争论,在工作中通过辩理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非为了团队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放弃思辨能力甚至思辨习惯。进步来自思辨。
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希望能融入到我们团队的日常工作中。过去的三年,是微信从无到有的成长的三年。未来的三年,希望微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具备开放能力的系统,并培育出健康的生态。“微信因你而美“,这是我们去年年会的主题,也以此来感谢大家。在新的微信BG下,相信我们会一起努力,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做得更好!
✉️
附件:
邮件原文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Bjork记忆理论如何更好地解释事物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