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The Robot's Rebellion:Finding Meaning in the Age of Darwin
状态
搁置
评分
作者
[ / 美 / 国 / ] / 基 / 思 / · / 斯 / 坦 / 诺 / 维 / 奇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心理学
书单
开始时间
‣
读完时间
已读页数
69
总页数
328
进度
0.2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11501794
译者(选)
吴宝沛
出版日期
May 1, 2015
摘要
BookId
788127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前言
社会经济层面的无产者被消灭殆尽,而取代他们的将是知识层面的无产者。
生产力的发展会带来物质的繁荣,保证每个人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但对于精神,则成为了新时代的阶级。
社会经济层面的无产者被消灭殆尽,而取代他们的将是知识层面的无产者。
通过理性的自我决定,跟地球上其他生命体相比,人类将以一种独特方式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第1章 踏入达尔文的无底洞
科学和宗教都在述说一个起源故事,不同的是,前者可以质疑,后者不容质疑。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我们编造了很多神话,以便解释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的心智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也一直在编故事,想要说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存在。
在认知心理学、决策论和神经科学等人类的科学发现中,正是某些未被揭示的寓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能够把人类对意义的需求跟达尔文主义的生命观协调起来
还有一个对进化的误解,跟本书的主题关系更密切
还有一个误解,是进化这个概念,实际上生物在时间长河中的自然选择过程是演化而不是进化,从来不意味着后来的物种比之前的更优越,它们只是更适应所在时间节点上的环境而已。因此,人类并不优越,不是物种演化史的集大成者,而只是在当今这个时间节点上,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物种,仅此而已。
还有一个对进化的误解,跟本书的主题关系更密切
当今科学界对于生物起源已经有了具备强力科学的证据,而当今的起源理论中,最早便是因为大洋底部火山口环境中化学反应生成了生命最早的有机物,而转折点是RNA和DNA的偶然出现,因为它们能够自我复制的特性,带来了生命的持续演化和爆发,才有了后来的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繁多生态体系。
我们被构造出来是为了给基因服务,而不是相反。流行的观点认为,“基因存在,是为了制造我们的副本”,这里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我们存在,是为了让基因制造它们的副本!它们是主要的,我们(作为人)是次要的。我们存在的理由是为基因服务,而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基因才把我们制造出来。
达尔文主义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宇宙酸。自然选择这一概念作为一种算法过程,将溶解跟目的、意义和人文内涵有关的任何一个概念,除非它被同样强有力的其他概念给打败。
。根据道金斯的优秀传统,我将使用“机器人叛乱”指代来自进化洞见和认知变革的方案,它们将带领人类超越复制子的有限利益,以界定自身的自主性目标。
基因最后给生存机器一个整体的政策指导:为了让我们活着,做你认为最好的选择。
我们是自然选择的创造物,进化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一个灵活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道金斯暗示的终极的弱约束目标“做你认为最好的选择”。然而,有趣的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动物,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问:最好的选择,这是对谁而言?
人类是生存机器,善于帮助他们自身的基因复制,因此,相互合作构造人体的基因才生存得相当惬意。
要是引发病变的致命基因出现在载体的繁殖期之后,它们就会保留在种群中;要是它们生不逢辰,出现在载体的童年期,这些致命基因就会被自然选择给剔除掉。不言而喻,当载体完成了繁殖任务以后,致命基因就一点儿也不“怜香惜玉”了。
细思恐极,载体服务于复制子,复制子完成了繁衍的复制任务后,载体就被随意丢弃,所以那些繁殖后死去,衰老等对于载体不利的基因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自然演化不对其进行淘汰,换言之,这些基因对于复制子来说无所谓,对载体来说缺失极大的不利。
要是引发病变的致命基因出现在载体的繁殖期之后,它们就会保留在种群中;要是它们生不逢辰,出现在载体的童年期,这些致命基因就会被自然选择给剔除掉。不言而喻,当载体完成了繁殖任务以后,致命基因就一点儿也不“怜香惜玉”了。
这里有一个更一般的案例,来自杂合子优势这个概念
这里没有解释的很清楚,杂合子Aa,纯合子AA/aa,对于基因A或者a来说,最优状态自然是纯合子,这样保证后代100%都是自己的复制,杂合子后代只有50%概率继承A或者a。所以基因倾向于纯合子,但实际上杂合子的载体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比如骡子/混血儿),因此载体更倾向于杂合子,作者用这个例子来佐证基因和载体利益的不一致。
这里有一个更一般的案例,来自杂合子优势这个概念
自己是某个神为了某个目的创造出来的,他的目的也未必就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