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李笑来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人生规划
书单
开始时间
Mar 2, 2024
读完时间
Mar 12, 2024
已读页数
360
总页数
36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21457739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l 1, 2023
摘要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的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
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并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长期践行、终生成长的旅程。
BookId
3300069022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从《认知觉醒》的引用书单索引而来,书中引用了不少李笑来的观点,想过来看看李笑来对于原观点的表述,或许可以寻到一些启发。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
粗读四问:
-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这本书的主题是时间管理和个人效率提升。它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时间投资来实现个人目标和提升生活质量。
-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作者李笑来详细阐述了时间的价值、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优先级排序的方法、习惯养成的策略、持续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反思与调整的重要性。他通过个人经验和具体案例来论述这些观点,整体架构上,他先提出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例来支持他的观点。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整体书评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时间的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时,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帮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积累”,与时间为伴,注重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努力和沉淀来一点点填充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最后俞敏洪推荐序中的一个比喻,共勉:“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所以能够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只能从底下一点一点爬上去。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可能需要爬很久很久,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也许爬到一半滚下来不得不从头爬起。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它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因为勤奋和努力,它们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
重点摘要
阅读说明
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成长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两辈子之后
我才反应过来:竟然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注意力”,一个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控制的东西。那时我才明白,掌控自己比掌控其他更容易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越写越多,越写越快,也越写越好。创作质量不断提高是肯定的,我最明显的感觉是,每次回头看哪怕是几年前的作品,都会发现很多遗憾——积累效应终于展现出来。
朋友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情的那些人。
所谓的情商,就是擅长创造共赢的局面。
第0章 困境
“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但可以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精力、管理自己的行动决策,让自己把均匀流逝的时间用来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任其流走。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逆火效应“:指的是当人们面对与他们现有信念相冲突的信息时,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反而会更加坚定原有的信念。
举个例子:你的奶奶坚信每天早上喝一碗热腾腾的姜汤可以预防感冒。如果你突然拿出一堆科学研究告诉她,实际上姜汤对预防感冒并没有那么有效,你的奶奶可能不仅不会接受这个观点,反而会更坚信她的做法是对的。她可能会想:“我这么多年都是这么做的,感觉很好啊。”或者她可能会找出更多理由来支持她的信念,比如说她很少感冒,或者她认为姜汤让她感觉温暖和舒适。
逆火效应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信念有很强的情感绑定,当这些信念受到挑战时,人们会感到不安甚至是威胁,所以他们会本能地抵抗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并通过更加坚信自己的立场来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简单来说,逆火效应是人类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让人们在面对挑战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时,不是去改变观点,而是变得更加坚定,避免频繁动摇信念影响生存。
#关联概念/逆火效应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第1章 醒悟
“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去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第2章 现实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这里提到了2个原因:
1. 追求即时满足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望能够立刻得到满足;
2. 个人目标设定不切实际:在设定个人目标时,容易设定一些短期内难以实现的目标。当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人们就会希望通过速成来弥补这种差距。
我觉得还需要补充一些原因,除了个体内部的天性之外,外部环境也很重要,
3. 外部环境: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不能速成就难以取得优势,以及对成功案例的过度宣传(3天速成xxx)也普遍导致了焦虑,营造了追求速成的氛围,甚至不仅要速成还要赢在起跑线(eg. 从小开始鸡娃)
#认知/期望速成的原因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因为思考(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问题——它们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
第3章 管理
侯世达法则[插图]值得牢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的对自己的行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
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同样的,做出行动最好的时间是上辈子投胎时,其次是现在。
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插图]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
任务能否并行,取决于使用的大脑资源,只有一个任务的神经网络已经完全固化到依靠潜意识就能够完成的时候,这个任务可以在后台并行。注意,理智脑的前台资源有限,只能运行一个任务。
#行动/任务并行原则
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兰·昆德拉[插图]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插图]后概括: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啊!
有了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自然地形成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第4章 学习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这个故事据说是用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这个实验只能部分说明某些荒谬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有趣,可能现在很多荒谬的传统,正如猴子实验一样,是现代人不知所以然地继承下来的。
这个故事据说是用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这个实验只能部分说明某些荒谬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情况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总是异常痛苦于不被理解,并且在那么强烈地认同‘理解万岁’之类口号的同时常常无法理解他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而这也是经验主义局限的根源所在。
第5章 思考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
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作出与其行动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想过这件事
反过来可以这样说,环境是客观的,而人会非常智能地选择自己最合适且舒适的环境(圈层)
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作出与其行动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想过这件事
无形中,我们正在被环境塑造,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这个观点与«人类简史»很像,人类简史提到了一个观点:不仅是人驯化了小麦,小麦同样驯化了人。小麦把游猎种族驯化为了定居的农耕种族
无形中,我们正在被环境塑造,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自我暗示、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事件结果产生影响,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自我暗示和信念)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例】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材料,那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学习,因为你认定自己学了也没用,然后考试一塌糊涂,你对自己说:”你看我就说吧,我不是读书的料。“,从而进一步强化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当你断定了一种可能性,就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努力,甚至是潜意识地阻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从而导向自己所认定的结果。
因为人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所以相信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强化信念。
给自己打气、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的,不是一种自我欺骗。这些正面的信任和预期的确会让人在行动中更加自信、镇定、和高效,会大大提高和改善表现的优异性。
⚠️ 不过要注意一点,相信并非狂妄自大,也不是盲目相信。
正面预期可以让一个人发挥出平时就可以达到的最佳表现水平,但不会让一个人神奇的从一无所知到全知全能。(没学过游泳的人不可能在自我激励下一下水就能游了)
“相信自己,但不要欺骗自己。”
罗伯特·莫顿[插图]教授发现了一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插图]”——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不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所谓的思维缜密,其实并非常人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难。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习惯性地拒绝思考;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领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自我归因偏差"(Self-serving bias)。自我归因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内部特质(例如能力、努力等),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例如别人的行为、不利情况或坏运气)。
这种偏差有助于维护或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正面自我形象。然而,它也可能阻碍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客观的反思和评估,有时还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概念/自我归因偏差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一个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不是从正向去思考怎么实现成功,而是逆向思考,你避免了失败,就是在走向成功。
#关联概念/逆向思维
一个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古人说,人贵自知。
相似的名言:"了解你自己"(Know Thyself)——德尔斐神谕
普世智慧是共通的。
古人说,人贵自知。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现实,主要是因为他的想法不现实。而一个人的想法不现实,往往是由他使用的句式决定的——无论怎么替换,都只能造出不现实的句子。
语言无形中反映一个人的观念,有些时候,换一种语言,就是改变观念的开始。
我想起过去的这样一段笔记:
很多人总会说“虽然我想去做xxx,但是我怕xxx,怎么办?”
不妨换一下视角,问问自己 “虽然我怕xxx,但是我想做xxx,该怎么办?”。
虽然只是换一下前后的位置,但语义和重点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前者强调怕,后者强调想。不同的语言结构反应了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和观念,你究竟是更害怕失去,还是更渴望获得。如果你更渴望获得,那就让自己聚焦到想做的事情上,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它。
正如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到的,“当一个人真正渴望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忙。“
改变,从观念开始 —— “虽然我怕,但是我想”。
#生活的一点点道理/语言和观念的相互影响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现实,主要是因为他的想法不现实。而一个人的想法不现实,往往是由他使用的句式决定的——无论怎么替换,都只能造出不现实的句子。
第6章 交流
人在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和它进行匹配
乔治·莱考夫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层次。
«认知觉醒»中也进行了一段论述说明:“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关键概念/隐喻
人在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和它进行匹配
既然坐在那里,“听而不闻”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奥德赛。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第7章 应用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作者的论证观点是:做好是兴趣的充分非必要前提,即能做好的事情都是兴趣,但兴趣不一定都是能做好的事情,比如有些“不自知”的人感兴趣的可能不是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我们来重新审视这个逻辑,做好的事情就会是兴趣吗?有多少人能把事情做好却对这些事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出于责任心?
那么,当逻辑变成了做好一件事是兴趣的某个可能原因,做好了可能有兴趣也可能没兴趣,做不好也可能有兴趣也可能没兴趣时,做好一件事和兴趣的关联度就很低了,这个观点的可信度程度也大幅降低了。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无数人花费大量时间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他们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成长”就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在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刻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一个人准备好以后,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如果人脉真像传说中那么重要的话。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把时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嘲弄别人“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证的“弱”。
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拥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这种控制呢?很简单:看看每天自己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无趣却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却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第8章 积累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
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构成命运
附录
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因为勤奋和努力,它们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
点评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时间的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时,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帮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积累”,与时间为伴,注重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努力和沉淀来一点点填充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最后俞敏洪推荐序中的一个比喻,共勉:“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所以能够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只能从底下一点一点爬上去。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可能需要爬很久很久,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也许爬到一半滚下来不得不从头爬起。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它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因为勤奋和努力,它们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