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状态
搁置
评分
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心理学
书单
开始时间
读完时间
已读页数
47
总页数
100
进度
0.47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50268111
译者(选)
王浩宇
出版日期
Jan 1, 2016
摘要
BookId
83700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封建体制向民主共和体制转变,群众的话语权正在逐步提升,但这在现在来看是好事么?民主是否无条件优越?从各地的民运来看,并非如此。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民主才是更优的选择。
普通群众的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现实地讲,这种普通群众的阶层逐渐向统治阶层转变——是我们这个转变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
不是通过讲道理而是洗脑,因为道理讲不通,明智未开,何来民主。
我们并不能通过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来领导他们,而是要通过寻找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印象、能够诱惑他们的事物。
✍️
无意识活动占据大脑活动的大多数,有意识的思维其实是少数。
现代心理学建立的真理,即无意识的现象不仅在有机的生活中,而且在智慧的行为下,起到了压倒性的作用
✍️
群体的全新特点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下文论述了3个原因。 一、因为群体匿名性,个人责任感消失,原始欲望被释放。 二、群体里的情感和行为具有传染性,能够使别人违背自己的天性。 三、被群体感染和暗示后,个人会开始服从与剥夺他个性的操纵者。 以下是个人理解:考虑几个比较典型的群体如纳粹,传销,就是个别特别的人(如首领)因为责任感消失,释放自己的天性后将自己的意志传染给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通过不断地洗脑和暗示,让群体服从自己的意志(首领的意志) ,与其说是一个群体,不如说是首领和受他掌控的傀儡大军。
。这些全新的特点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
一个群体是犯罪群体还是英雄群体,取决于群体整体秉持的价值观和意志,更多的,取决于群体领导层的意志,如希特勒的纳粹和毛主席的共产党。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一切都依赖于群体所要遭受的暗示的特性。
✍️
历史虽然反复上演这样的戏码,这个循环是好是坏?各说纷纭,但我倾向于不好,我相信肯定存在更好的方式让文明进步,而不是通过战争,流血和牺牲。但人类是否终有一天能够跳脱当前这个循环?如果可以,那么应该依靠什么能够跳脱当前这个循环?
毫无疑问,类似这样的英雄主义多多少少给人以无意识的感觉,但是,正是这样的英雄主义一手缔造了历史。人们只有用冷血的方式才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世界的历史上将不会保留太多关于他们的记录。
✍️
下文论述了群体的五个特点。 一、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暴躁。 因为缺乏责任感和风险约束,群体的情绪往往向极端方向发展,展现出原始的冲动,易变和暴躁。 二、群体的易受暗示和冲动 群体中的个人往往失去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在暗示中意志同质化,例如皇帝的新衣。群体是通过形象思考的而不是逻辑,事物的形象往往被个别人的意志形象而塑造。例如不同时期,同一个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形象,时而是英雄,时而是恶人。 三、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因为传染性,某一个情感会被迅速放大,走向极端。极端的感情如果被错误引导,往往引发灾难。 四、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独断专行和偏执在群体中非常普遍,因为群体总有相同的意志,符合他们意志的就是绝对真理,否则就是绝对谬误,不存在中间状态,也绝不包容。 五、群体的道德。 倘若“道德”这个词意味着持久地对某些社会的传统表现尊重,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很明显,群体太冲动,太容易变化,因此它不能算在道德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我们把某些暂时呈现出来的道德与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公正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求等,加入“道德”内容里面,我们或许会说,群体会时不时地表现出非常崇高的道德品质。
现在,我开始按部就班地对能够在大多数群体中观察到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分析。
✍️
简单直白的口号,标语,更容易深入人心。
无论给群体提供什么观念,它们都只在具有非常绝对、坚定、简单的形式时,才能施展有效的影响力。因此,它们出现在形象的假象之下,只有以这种形式,才能被群众所接受。
✍️
多数个体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及科学素养的缺失,没有能力辨别言论的正确与否,他们只会接受容易理解的而且符合他们普遍认知的事物。
一些意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普遍被公众所接受,更多的是因为大多数人感到,他们不可能依照自身的推理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见。
✍️
古往今来,我们喜欢塑造各种英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这样才能大众打动大众,方便大众理解和认知背后想要推广的观念。如雷锋,实际上是借助这个英雄形象歌颂和推广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观念。
那些只能通过形象来进行思考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才会恐吓或是吸引群体,并且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
✍️
想要让某些事件的影响扩大,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就应该把给事件塑造一个大众容易理解的形象,借助形象来宣传。感觉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品牌塑造。
几年前,流行性感冒只在巴黎一地就导致了5000人死亡,但是这并未给群众的想象力带来任何影响。原因在于这种真实的大规模死亡并未以任何可见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每周更新的统计信息知道的。
✍️
感情偏执,走极端。丧失理性思考能力,盲目服从。论证方式前文好像没有提到?是宗教信仰?
它们的感情、思考和论证方式
✍️
作者并非反对教育,而是反对不科学的填鸭式教育,作者这里表述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们的教育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建立在实物教学上
✍️
词语字面虽然不变,但对每个时期,每个人来说,词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通常同一个群体才会对这个群体覆盖的词语有比较一致的指代。
词语的含义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例子不胜枚举。
✍️
作者的意思是,这些幻象(神明,伟人)是人类从野蛮状态转变到文明的重要因数。那么,什么是文明?人类是怎么实现文明的?文明:词源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那么,分散的个体是无法形成文明的,合作是文明至关重要的因素,幻象在这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凝聚和向心力,通过幻象凝聚人心,领导乌合之众。那文明,就是一群人在部分精英领导下的历史进程。
毋庸置疑,它们就是毫无用处的幻影,但是这些我们梦想中的产物,却使得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值得炫耀的艺术或伟大文明。
✍️
科学不能取代信仰,因为科学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夸海口画大饼造梦。如果乌合之众需要信仰,那么宗教便会一直存在。
科学在渴求理想的心灵之中却是有所缺失的,因为它没有胆量做出足够慷慨的承诺,因为它不能说谎。
✍️
作者描述了群体的表现,但没有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依赖幻觉?
群体从没有渴求过真理,他们会远离那些同他们的品位完全不符的证据,如果谬论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更加倾向于被奉若神明的谬论,凡是能给他们带来幻觉的,都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试图摧毁他们的幻觉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
作者认为以史为鉴说得好但实际上做不到,那为什么做不到?上一代的经验为什么对下一代人没有价值?本书或许精简,只有无数的结论断言却完全没有严谨的论证过程,光给结论站不住脚啊。
一代人的经验对于下一代人来说是没有利用价值的。这就是一些被当作证据援引的历史事实无法达成目的的原因
✍️
作者认为群体没有理性,那么作为阅读这本书的群体,一样没有理性,所以他干脆拿对付乌合之众的套路来对付我们?输出形象和结论,放弃任何论证过程。。。那这可就有意思了。
有逻辑性的头脑,习惯相信一系列大致严谨的论证步骤,当对着群体演讲的时候,难免要使用这种说服方式,他们面对自己的论证毫无效果,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
姑且认为人类走上文明之路靠的是幻象。但文明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靠的是啥?还靠那些幻象么?靠的是科学和理性。
是幻觉激起的热情和刚毅,激励人类走上文明之路,人类的理性论证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导言:群体的时代

🌟
真正的历史变革,并不是那些以宏伟和暴力的场景令我们震惊的事情。能够令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对思想、观念和信仰产生影响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人类思想的无形变化产生的有形结果而已。
🌟
第一个因素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破坏,而我们文明当中的所有因素都植根于此;第二个因素是通过现代科学和工业的探索发现,创造了全新的存在和思维条件。
🌟
普通群众的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现实地讲,这种普通群众的阶层逐渐向统治阶层转变——是我们这个转变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
一个有着复杂的规章制度,从本能的心理状态步入能够深谋远虑的理性状态的文明,属于文明的高级阶段。
🌟
正是他们对这种性格的准确理解,让他们能够非常轻易地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想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的转变,是将要变成有组织性的群体的人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看到群体能够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看到它们是怎么的一成不变。
🌟
只有在这种高级的组织阶段,才能发现某些叠加在种族不变的、占据统治地位的特征之上的全新的特点。
🌟
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如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构成了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或是智商相同与否,他们转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事实让他们拥有了一种集体的思想,这使他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孤立时的状态不尽相同。
🌟
现代心理学建立的真理,即无意识的现象不仅在有机的生活中,而且在智慧的行为下,起到了压倒性的作用
🌟
我们的有意识行动,就是在受到遗传影响的思想下创造出来的无意识基础的产物
🌟
群体都是匿名的,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殆尽。
🌟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一切都依赖于群体所要遭受的暗示的特性。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
群体本能地反对改变和进步
🌟
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
✍️
孤立的个人智商在线,群体因为责任感约束的消失,可能会任由原始欲望释放。
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
🌟
群体是用形象来进行思考的,这些形象本身立刻就会产生一系列跟第一个形象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形象。
🌟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首次曲解,是传染性暗示的起点。
🌟
倘若“道德”这个词意味着持久地对某些社会的传统表现尊重,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很明显,群体太冲动,太容易变化,因此它不能算在道德的范畴之内。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
无论给群体提供什么观念,它们都只在具有非常绝对、坚定、简单的形式时,才能施展有效的影响力。因此,它们出现在形象的假象之下,只有以这种形式,才能被群众所接受。
🌟
所以,从观念来看,群体总是走在几代有学识的人和哲学家的后面。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
当这些信念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显然还会发现,无论是在以狂热的宗教信仰著称的时代,还是发生了政治剧变的时代——例如上个世纪的状况——它们总是采用一种特定的形式,除了用宗教情感称呼它之外,我再也找不出更好的名字了。
✍️
作者是根据对群体做出的观察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得不说总结的很深刻,但缺失科学的理论分析和生理分析基础。只解答了what(群体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表现),却没有解答why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只能说还是有些遗憾。
当这些信念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显然还会发现,无论是在以狂热的宗教信仰著称的时代,还是发生了政治剧变的时代——例如上个世纪的状况——它们总是采用一种特定的形式,除了用宗教情感称呼它之外,我再也找不出更好的名字了。
🌟
当一个人崇拜一个神的时候,他还算不上是有信仰的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大脑中所有的资源、所有自愿的服从行为、发自肺腑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和标准时,才能说他是一个虔诚的人。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
它们的感情、思考和论证方式
🌟
间接因素中间有一些在所有的群体观念和想法中都能找到的普遍特点。它们就是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
🌟
他们的教育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建立在实物教学上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
词语的含义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例子不胜枚举。
🌟
聪明的托克维尔很早之前就说过,执政的政府和帝国的工作内容就是用全新的词语把过去绝大多数的制度重新包装一番——也就是说,用新名称替换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和谐形象的名称,因为其他词语的新颖程度能够防止这种联想。“地租”变成了“土地税”, “盐赋”变成了“盐税”, “徭役”变成了间接摊派,商号和行会的税款变成了执照费,如此等等。
🌟
毋庸置疑,它们就是毫无用处的幻影,但是这些我们梦想中的产物,却使得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值得炫耀的艺术或伟大文明。
🌟
科学在渴求理想的心灵之中却是有所缺失的,因为它没有胆量做出足够慷慨的承诺,因为它不能说谎。
🌟
推动民族进化的主要因素,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
群体从没有渴求过真理,他们会远离那些同他们的品位完全不符的证据,如果谬论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更加倾向于被奉若神明的谬论,凡是能给他们带来幻觉的,都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试图摧毁他们的幻觉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
一代人的经验对于下一代人来说是没有利用价值的。这就是一些被当作证据援引的历史事实无法达成目的的原因
🌟
有逻辑性的头脑,习惯相信一系列大致严谨的论证步骤,当对着群体演讲的时候,难免要使用这种说服方式,他们面对自己的论证毫无效果,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
是幻觉激起的热情和刚毅,激励人类走上文明之路,人类的理性论证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