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傅高义 (Ezra.F.Vogel)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人物传记
开始时间
Sep 13, 2022
读完时间
Sep 14, 2022
已读页数
754
总页数
75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08041531
译者(选)
冯克利
出版日期
Jan 1, 2013
摘要
BookId
67404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阅读原因(或目的)
  • 输出0919期内刊一篇邓公治国相关分享文章,提前看一遍书。
 
💡
整体书评
邓公千古! 作为邓公谢幕之后长大的一代人,在看到本书前,我一直以为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很难体会到邓公实现改革开放和国富民强之路需要面对多少困难。 纵览全书,既赞叹于邓公跌宕起伏、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艰难崎岖。 邓公的治国方法论,也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承认令人不快的差距事实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治国如治己,保持诚实,实事求是,不断成长。
 
📌
重点摘要

中国大陆版序

🌟
要想了解今日之中国,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历史
🌟
我尽力客观地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小平的钦佩。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和“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

导言

🌟
1978年时,邓小平对于如何做到民富国强并无清晰的蓝图,他承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并且一再重复这句如今已广为人知的话。[插图]不过,他在思考如何开展工作时,确实有一个框架。 他要让中国向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和新思想敞开大门,无论那个国家属于什么政治制度。他很清楚,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正以其他任何国家未曾有过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邓小平也明白,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整个制度,因为任何外来制度都不适合中国的特殊需要——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它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很大,而且十分贫穷。
🌟
1978年时,邓小平对于如何做到民富国强并无清晰的蓝图,他承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并且一再重复这句如今已广为人知的话。
🌟
作为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并不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提出新思想,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掌控设计和落实新体制的颠覆性的过程。他要承担最后责任,做出正确判断。
✍️
不愧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作为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并不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提出新思想,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掌控设计和落实新体制的颠覆性的过程。他要承担最后责任,做出正确判断。
🌟
作为部队的政委,他发现最具有说服力的办法是直截了当,为部队提供大局眼光,把部队工作跟全局及其使命联系在一起。
🌟
邓小平1974年会见一个美国的大学代表团时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一向认为,从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着人生这所大学。它没有毕业的一天,直到去见上帝。”

第2章 放逐与回归,1969—1974

🌟
中国领导人应当颂扬毛泽东,继续尊敬他。但是在解释毛泽东思想时,不应把它当作僵化的意识形态,而应看作对时代环境的成功适应,这样理解毛的思想可以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提供适应新环境的回旋余地。

第3章 整顿,1974—1975

🌟
邓小平的特色:讲清大局,说明为什么需要做某些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面,打好思想基础,为撤换无所作为的干部争取公众支持。

第4章 向前看,1975

🌟
如果邓小平肯定“文革”,他就无法进行整顿,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

第7章 三个转折点,1978

🌟
1978年12月2日,他告诉那些为他起草启动改革开放政策讲稿的人,“基本的要点是,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插图]出国考察使很多高层干部更加相信邓小平的看法是正确的:中国必须改弦易辙。
🌟
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于1978年4月至5月访问香港,评估了它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中国发展的潜力。这些干部探讨了在临近香港边境的广东宝安县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可能性,这种加工区从国外运进原料,用中国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后重新出口,既无关税也不受任何限制。没过几个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准建立这个加工区,这就是后来的深圳经济特区。当时广东存在着实际的治安问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逃往香港。邓小平1977年视察广东时有人向他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说,出路不是用更多的铁丝网和边境哨所强化治安,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广东经济,这样年轻人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再逃到香港谋生了。

第9章 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
。邓小平是实用主义者,在遇到新问题时,他首先会尽量搞清楚症结所在,然后才决定如何应付。如果他的行动引发一些新问题,他会逐个加以处理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
当有记者提出钓鱼岛归属的问题时,气氛骤然紧张,然而邓小平回答说,中日两国看法不同,对钓鱼岛的称呼也不同,不妨先把问题放一放,把它留给后人,他们会比今天的人更聪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
在场的人如释重负,感叹邓小平有如此巧妙的回答。最后,在回答毛泽东“文革”中给国家造成的灾祸时,邓小平说,“这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的错,而是我们大家的错,我们很多人都犯过错误;我们缺少经验,缺少判断力。”他又说,“我们很穷,也很落后。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很多东西。”[插图] 在回答有关“四化”的问题时,邓小平宣布,中国已经制定了目标,即到20世纪末要在“四化”建设上实现突破。

第13章 邓小平的统制术

🌟
邓小平则很少召集常委开会。当赵紫阳问他何以如此时,他说,“两个聋子[邓小平和陈云]能谈什么?”邓小平要做的是分工明确。他很清楚,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要比把一两个领导干部派到不配合其政策的旧组织更容易控制权柄
🌟
言行要有权威性。邓小平当过十多年严厉的军事领导人,他懂得如何让风趣的谈话也能透出威严。
🌟
正视令人不快的事实。邓小平认为,掌握真实情况十分重要
🌟
他也经常用“不争论”一语。他把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放到一边,认为不妨把难题留给后人去解决,他们可能有更聪明的解决办法
✍️
搁置争议,交给未来
他也经常用“不争论”一语。他把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放到一边,认为不妨把难题留给后人去解决,他们可能有更聪明的解决办法
🌟
“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都平了反,但邓小平建议,给他们恢复工作时不要加以渲染,以免让过去的斗争死灰复燃。 通过试验避开保守力量的抵制。党内很多保守的领导人害怕出现资本主义企业。但是当毛泽东时代被迫上山下乡的青年人大批回城时,邓小平和其他官员担心他们找不到工作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由于当时的财政捉襟见肘,政府无力在国营企业中扩大就业,因此允许家庭搞“个体户”,以免造成大批人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资本家雇用8个人就是剥削的说法,这被解释成亲自参加劳动的创业者雇用7人或7人以下就不算资本家。
🌟
通过试验避开保守力量的抵制。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
边境两侧生活水平的差距才是症结所在;要想解决问题,中国就要改变政策,改善边境这边的人们的生活。[插图] 在广东的会议上,当地干部还抱怨外汇短缺,而外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保证建设项目的前提。邓小平支持这样的观点:为了赚取外汇,可以成立两个农产品加工中心(一个在毗邻香港的宝安县,那里后来成为深圳的一部分;另一个在靠近澳门的珠海),加工新鲜果蔬输往香港。他知道当地的农产品剩余有限,说,可以由外省提供一些用于出口的产品,还说,广东可以建一些现代化饭店和其他旅游设施以赚取更多外汇。当时,一些地方干部想恢复当地的手工业,但邓小平没有提到出口工业产品的前景;那时几乎还没有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也还看不到允许外国公司来建厂的可能。
🌟
香港在1970年代末为中国提供了一些当年苏联绝对稀缺的东西——它是一块企业家的风水宝地,而这些企业家十分熟悉西方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大陆有着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而且很乐于提供帮助。
🌟
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其官僚机构也效率低下,但是一旦采用了现代工业的效率标准,这些标准会逐渐渗透到政府之中。
🌟
正统派批评广东和福建那些执行邓小平政策的领导人,但只是成功地排挤了他们的打击对象,并没有使政策发生变化。邓小平关心的不是个别官员的命运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
他认为人需要物质刺激,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才能保持干劲。他坚信,经济繁荣靠的是竞争,不但追求利润的经济生产者和商人如此,希望为当地带来进步的干部也是如此。
🌟
邓小平用他的改革方式又一次赢得了胜利:不争论,先尝试,见效之后再推广。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
邓小平全部改革战略的支撑点,是他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
🌟
他把自己对中国潜力的深刻信念传播给国人,并运用高超的技巧穿越政治险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一切。

第21章 稳住阵脚,1989—1992

🌟
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
🌟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

第22章 终曲:南方之行,1992

🌟
邓小平一向反对空话、长篇报告和不做认真准备的会议,他曾说过,“没有话把嘴巴一闭……会议和讲话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
发了一通脾气后,邓小平说出了他的要点:“谁反对改革,就让谁下台。”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江泽民不但赞扬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把他的观点上升到“邓小平理论”(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的高度。
🌟
科学技术不但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
他要让人们记住一个真实的他。他希望人们好好地记住他,但不想让人们像吹捧毛泽东那样为他大唱赞歌。
🌟
邓小平则从不自视为“天子”。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第23章 转型的中国

🌟
他把各种想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用他的团队和群众所能接受的步调和方式展示给他们。他在最高层提供稳定的领导,使人们能够在经历巨变时保持信心。
🌟
无论中外,在邓小平谢幕之后长大的人,都很难体会邓小平踏上这个旅程时面对的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一个把全然不同的新思维拒之门外的国家;“文革”中受迫害者和迫害者之间的深刻裂痕;军队干部对裁军和减少军费的抵制;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家的敌视;城乡社会保守的结构;城市居民对接受两亿农民工的抗拒;以及因一些人依然穷困而另一些人先富起来所引发的纷争。
🌟
美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是由担心权力过度集中的领袖们设计的。而由毛泽东所设计、邓小平及其同事做了重大修正的体制,则是为了解决相反的问题:为动乱不已、举步维艰、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提供统一的领导。

点评

✍️
邓公千古! 作为邓公谢幕之后长大的一代人,在看到本书前,我一直以为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很难体会到邓公实现改革开放和国富民强之路需要面对多少困难。 纵览全书,既赞叹于邓公跌宕起伏、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艰难崎岖。 邓公的治国方法论,也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承认令人不快的差距事实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治国如治己,保持诚实,实事求是,不断成长。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