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Blindsight
状态
已读
评分
⭐⭐⭐⭐
大类
文学类
标签
科幻
开始时间
Feb 27, 2025
读完时间
Mar 9, 2025
已读页数
464
总页数
46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36474116
译者(选)
胡纾
出版日期
Jul 1, 2021
摘要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BookId
39273389
微读同步状态
待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 文本细读方法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1.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
      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
      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1.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
      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
      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1.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1.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
      叙事型:叙事结构
      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1. 检索他人说法
    1.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
      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
      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 抽样阅读方法
  1.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1.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1. 提出假设
    1.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1. 验证假设
    1.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1. 修正假设
    1.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  结构阅读方法
  1.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1.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
      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
      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1.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1.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
      [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
      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
      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
      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
      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
      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
      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
      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
      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
      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
      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
      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
      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
      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
      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
      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
      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
      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
      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
      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
      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
      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
      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
      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
      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
      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
      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
      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
      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
      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
      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
      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
      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1.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1.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
      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
      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1.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
整体书评
《盲视》是一部硬科幻作品,前半部分较为晦涩,需要耐心,后半部分才逐渐引人入胜。
后半部的探讨撕开了人类意识的华丽面纱,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我们引以为傲的自我意识,或许只是进化过程中的精致附属品。
"人类不是理性的动物。我们是感觉的机器,只不过碰巧有思想。"这句话道破了我们认知的本质。当实验证明我们的行动先于意识决策,意识实际上是"后见之明"时,自由意志的幻象就此崩塌。
"大脑是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测器。"在无限宇宙中,我们的认知框架可能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有效幻觉。当我们创造出超越自身的智能,却无法理解它们的推理过程时,人类的傲慢被彻底打破。
面对"既然有这样多的星星,天空又怎会这样黑暗"的永恒悖论,我们依然保持探索。或许正是这种在认知盲区中的不懈追问,构成了人类最为珍贵的品质。
 
📌
重点摘要

忒修斯

🌟
既然有这样多的星星,天空又怎会这样黑暗。

2

🌟
可人类的大脑却只适合在史前的草地上交配、打斗,根本无法想象那样的场景。自私自利的无情指令扎根于脑干中,在它面前,最利他、最讲求可持续发展的哲学都难免一败涂地。
🌟
而当你创造出的超人找到了你所需要的答案,你又会发现自己无法理解他们的推理过程,无法验证他们的结论。你只能选择盲目相信他们
✍️
正如人工智能一样,也许很快,我们就会创造出我们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神明。
而当你创造出的超人找到了你所需要的答案,你又会发现自己无法理解他们的推理过程,无法验证他们的结论。你只能选择盲目相信他们

2

🌟
记忆不是历史档案。它们更像是——即兴发挥。你想起某一件事时,或许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不一定符合事实,无论你的记忆多么清晰。大脑有个奇怪的习惯,它喜欢把事情混合起来,在事件发生过后插进各种细节

4

🌟
但大脑中还有别的东西。那里存在着世界的模型,而我们其实并不是往外瞧;我们的意识只关注自己脑中的这个模拟。它是对现实的诠释,其他感官时刻提供数据,将它不断更新。

7

🌟
人类不是理性的动物。你不是理性的动物。我们不是会思考的机器,我们是——我们是感觉的机器,只不过碰巧有思想。

8

🌟
“蚁丘是人造物吗?水獭的水坝呢?飞船呢?当然是了。它们是由自然进化的有机体、按照其自然本性建造的吗?没错。那么请你告诉我,在无限广袤的多元宇宙里,怎么可能有不自然的东西?”

9

🌟
“人类并不向自己脚下的生物施予仁慈, 为何却指望自己祈求怜悯的声音能上达天听?”

11

🌟
大脑是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测器。如果自我欺骗更有利于适应性,大脑就撒谎。不去注意——无关的东西。真相从来无足轻重。只有适应性

12

✍️
动作电位,实际上我们是先做出行动指令,而后“意识”到的,但我们却觉得是我们自主发出了这个动作指令。意识不过是马后炮的综合家, 从来都不是指挥官。
做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下决心动动食指。晚了!电流已经上路,已经传到了胳膊上。不等你的意识“选择”这样做,你的身体已经行动,比意识自我早了足足半秒钟。

14

🌟
宇宙中的进化仅仅是有组织的自动化设备在无休无止地繁殖,一台毫无生气的巨大图灵机,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结构,永远不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注解与参考文献

🌟
我们的感觉器官获取的是非常碎片化和不完美的信息输入,以至于大脑必须借助可能性法则去解读数据,而非直接进行感知。与其说大脑是看见世界,不如说是根据经验和事实去猜测。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