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Nineteen Eighty-Four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大类
文学类
标签
小说
开始时间
Sep 30, 2024
读完时间
Dec 27, 2024
已读页数
304
总页数
30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30210291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pr 1, 2010
摘要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 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BookId
41139692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 文本细读方法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1.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
      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
      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1.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
      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
      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1.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1.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
      叙事型:叙事结构
      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1. 检索他人说法
    1.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
      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
      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 抽样阅读方法
  1.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1.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1. 提出假设
    1.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1. 验证假设
    1.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1. 修正假设
    1.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  结构阅读方法
  1.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1.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
      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
      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1.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1.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
      [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
      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
      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
      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
      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
      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
      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
      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
      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
      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
      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
      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
      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
      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
      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
      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
      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
      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
      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
      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
      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
      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
      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
      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
      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
      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
      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
      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
      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
      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
      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
      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
      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1.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1.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
      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
      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1.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
整体书评
"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1984》揭示了极权统治的本质机制 - 通过控制语言(新潮语)、历史(真理部)和思维(双重思想)来实现对人的全方位奴役。小说以温斯顿的反抗与崩溃,展现了在完全监控和思想改造下,人性如何被系统性地摧毁。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捍卫真相的勇气,是对抗极权最重要的武器。即便在看似无望的困境中,这种坚持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
📌
重点摘要
🌟
当然,人们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被监视,什么时间被监视,只能猜测。可能他们一直都在监视你,也可能只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接上你家电子屏幕的线路对你进行监视。
🌟
刚开始心里还会觉得别扭,后来就慢慢地习惯了。
🌟
以及被空袭得只剩下破砖残瓦的地上长出的野草丛,还有许多鸡笼似的、像是忽然从炸弹清出的大块空地上冒出来的肮脏木房子,
🌟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
真理部掌管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领域,和谐部处理战争问题,仁爱部维持法律和社会秩序,富民部管理经济事务。按照新潮语的说法,应该叫它们真部、和部、爱部和富部。
🌟
。刚开始,他还有过片刻的清醒。但是“两分钟仇恨”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没有人强迫你参加,但是那种气氛让你不能自已,只要你在这个群体中待的时间超过三十秒钟,你就会被他们感染。
🌟
温斯顿觉得他很孤独,他独自坚守着谎话世界里唯一的真理和理智。可是,一转眼,他又会觉得所有攻击这个异端分子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这时他又和周围的人们站在了一起。
🌟
思想罪是其他一切罪行的根源。和其他罪名不同,思想罪终有一天会被揭发的,它是不可能永远掩人耳目的。
🌟
谁控制了过去,就等于控制了未来;谁控制着现在,就等于控制了过去。对于党来说,随意增删过去的历史是很简单的,他给你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不容置疑。
✍️
过去不能改变,改变的是当下对过去的认知和记录。
相信过去不能改变
🌟
石头终归是硬的,水终归是湿的,悬空的东西,一定会落地,而不是飘向天空。
🌟
自由,就是可以承认,二加二等于四。只要承认了这一点,其他的难题,便不攻自破。
🌟
旧世界幸存者,大多没有鉴别时代好坏的能力
🌟
我恨善良,我恨纯洁,我恨一切美好的东西!我希望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美德,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腐化堕落
🌟
党在灌输自己的世界观时,在那种完全不去理解的人身上,是最成功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对于这种人,即便是明显违背现实的东西,他们都可以相信、接受。他们从不去思考,也不去理解,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要求是多么险恶和荒唐。因为他们冷漠,从不关心社会,也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从不注意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过,也正是因为不去了解,他们才心安地活着,没有发疯
🌟
刚刚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开始,是一个酝酿了多年,水到渠成的结果。先是潜意识里的反抗念头;接着便是升到了语言的阶段,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最后便是由语言化为行动,结果就是仁爱部里的事了。开始就是结束,结束中又蕴含着开始。
🌟
他们不曾想过要篡改历史。在他们看来,一个姿态、一个拥抱、一滴眼泪、一句说给将死之人的话,这些表面看来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
只要你认为保有人性是有价值的,即使不能改变任何事情,你也是胜者。
🌟
即使他们可以把你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毫不避讳地全部暴露出来,但他们始终无法攻破你的内心,你的内心活动,就算对你自己来说,也是一块神奇又隐蔽的领地。
🌟
从长期范围来看,贫困和无知是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础。
🌟
因此,真正永久的和平,其实和永久的战争是一样的。这也恰恰体现了党的口号“战争就是和平”的内涵。
🌟
寡头政体的关键,是死人在活人身上附加的某种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是活人对死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延续。

点评

✍️
"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1984》揭示了极权统治的本质机制 - 通过控制语言(新潮语)、历史(真理部)和思维(双重思想)来实现对人的全方位奴役。小说以温斯顿的反抗与崩溃,展现了在完全监控和思想改造下,人性如何被系统性地摧毁。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捍卫真相的勇气,是对抗极权最重要的武器。即便在看似无望的困境中,这种坚持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