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成甲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学习方法
开始时间
Mar 28, 2024
读完时间
Apr 3, 2024
已读页数
295
总页数
295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21743968
译者(选)
出版日期
摘要
人人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而你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这股力量能否为己所用。我们都热情追逐知识的获取,把获得当作终点,但后续的管理和实践才是让知识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作为被广大读者认证的知识管理研究者成甲,在他这本影响力之作中给出了关于知识管理的参考答案——我们要学习“知识的知识”。对于每一位终身学习者而言,这本书都能助你理解: 有哪些知识管理的误区?什么是关键的临界知识?如何寻找和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技巧?看起来“高大上”的知识与理论如何在生活、工作的具体问题中应用?…… 不论认知的提升,还是思维的精进,这本书都在告诉你:比起盲目地学,精益的管理和实践才能让你的知识真正为你所用。
BookId
330005052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学习成长的方法,核心是围绕“临界知识”这一概念展开的。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为什么要掌握临界知识➡️如何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方法➡️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最后是个人的应用示例。
      说理的方式主要是举例,核心概念的解释不够清晰,同时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有些点还是有道理的,但基石概念不牢固,整体围绕“临界知识”的整套体系不够健全。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1. 有一些点还是能学到东西。 比如带着问题阅读、反思的方法、以及最后推荐的书单。
💡
整体书评
“诚恳有余,逻辑不足。” 这本书是围绕“临界知识”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但整个概念体系没有很清晰的逻辑结构。过多篇幅在讲其价值,对于概念解释和应用有所欠缺。” 当然,读完仍然还是有收获的,有几点颇为受用: 1. 学习的目标就 3 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但凡无法达到目标的学习,其实都是低效的努力,每天读书却没有靠近目标的话,其实只感动了自己,却没有真正提升自己。 2. 学习不要刻板读书,不要只会按照书单和章节一页一页地读书,也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在书中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时也大幅提升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高级的阅读方法是 主题阅读,短时间针对特定主题快速大量阅读,融会贯通。 3. 反思不是流水账,也不是简单总结。而要深刻地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基本假设(基本信念),并对基本假设进行纠偏。反思这部分个人认为是全书高光点,这块我过去在做,但做的不够深刻。 4. “临界知识”,思维层面是查理芒格的“底层思维模型”,行为层面是瑞·达利欧的“原则”,本质层面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洞察并掌握“临界知识”,而不是记录看起来感人的“金句”和听起来挺有道理的“结论”。 5. 人脉的重要价值,以及“弱关系”在人脉关系网中更具备价值的“反常识”,要多去接触不同圈子的人,这也是一线城市所独有的特有价值。如果在一线城市背着高昂的房贷、忍受拥挤的交通和污染的空气,却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完全浪费了一线城市的视野和连接价值,那样真的不如回老家。 6. 最后的推荐书单很经典,可以作为提升认知水平这一主题的阅读书单,今年的读书目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专门针对一个认知提升的主题进行深入。 最后,知识的积累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和刻苦,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个人成长同样没有捷径,都需要持续投入,你必须要忍受复利拐点前漫长而痛苦的积累期,唯有“正心、正念,躬身前行”。
 
📌
重点摘要

自序

🌟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面向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引言

🌟
在我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
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
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得引人入胜。
🌟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
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到的启发,以及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
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
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
让自己安静,向内求。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这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从应用的角度看: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
过去虽然每天都反思,但是方式并不正确,只提及了不及预期的结果,并没有分析并校验假设,需要调整。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
每日精进: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
在某一阶段,对自己工作生活影响重大的跳跃性假设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们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一旦发现并改进了这一跳跃性假设,我们便能极大地改善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
🌟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
很多的决策需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看到结果,但这时候缺失如实记录,就已经失去了复盘、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就更难提升了,结果就是相同的错误决策逻辑一直在沿用。
这样的规律对我们的经验处理系统而言太复杂了,超出了学习的视界。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
临界知识,思维层面是查理芒格的“底层思维模型”,行为层面是瑞·达利欧的“原则”,本质层面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应该与化学、物理、数学密切相关。毕竟这个世界是由随机出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化学元素构成的,而数学是描述这些现象的重要基本工具。你很难想象世界的运作会不受到这些基本规律的影响。同时,人是所有事情的主体,因此人类心理学或认知学的基本规律也非常重要。
🌟
因为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了,人有“及时享乐”、“厌恶风险”和“只能根据感知到的认识做判断”的心理特点。
🌟
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
🌟
教人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首先,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最后,写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
🌟
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
🌟
“穷人思维”中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
这里用减法有误导之嫌疑,因为差值和基数强关联,你用 1 做基数就不会有这么夸张的效果。忽略基数影响,应该计算的是比例,即 2.1^100/2^100=1.05^100=131,其实结果是 131 倍,看起来远没有 10 的 32 次方那么夸张。但其实复利仍然不少,因为复利要求的周期比 100 长的多,我们试着把它拉到 1000 天,1.05^1000=1.5*10^21。 复利仍然是非常可观的,但也需要清醒的认知,想要复利的效果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坚持,绝不是那么容易到拐点的。
我们再看一个更直接的例子,2100 和2.1100,会相差多少呢?结果是,2.1100-2100=1.654 299 978 394×1032。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每次加强的因素只差5%,但重复执行100次后,结果之间的差值会大到1032 的数量级。
🌟
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
✍️
墨菲定律。
它背后是一个概率思想: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
如果你在北京,忍受着高昂的房价、拥挤的地铁和呛人的雾霾,却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上下班生活……那么,你真的不如回到家乡。至少,家乡有父母和清洁的空气。了解另一个圈子的人在做什么,尝试一下自己未曾有过的人生体验,听一场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领域的讲座……这些都是你在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
这个过程中,“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恰好对应着进化论三大要素:变异、后果、遗传。只不过,精益思想极大地压缩了变异的时间和遗传的速度,能更高效地推动进化。
✍️
精益创业 对应 进化论 思维模型,有趣。
这个过程中,“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恰好对应着进化论三大要素:变异、后果、遗传。只不过,精益思想极大地压缩了变异的时间和遗传的速度,能更高效地推动进化。
🌟
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与能力。
🌟
如果要让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
✍️
反常识:如果你希望人脉关系网更强大,就需要更多的弱关系(非亲缘/同学这类的强关系,更多是与你再不同行业、不同圈子的朋友) 原因: 1. 信息优势:弱关系能连接更多不同的社会圈子,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和覆盖面,避免过多重复信息冗余; 2. 桥接:弱关系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使人能够获得自己紧密社交圈之外的资源和信息,这也是那些“信息掮客”的价值所在; 3. 创新和机会:弱关系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观点和想法,对于创新和创造往往有更多的启发,也更容易发现新的机会。 #反常识/弱关系的价值
如果要让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
🌟
打造结构洞、关注弱关系,是为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而蜂窝理论,注重的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人、你的重要弱关系,主动地建立成强关系。
🌟
刻意地融入和自己本性、价值观不符的圈子是无意义的。你要做的不是去各种圈子毫无头绪地认识各种人,而是从认可你、志趣相投的人里,发现和整合各自圈子的资源
✍️
单纯正反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马太效应,或者赢家通吃,这里面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包括 资源有限导致的竞争,资源效率导致的分层,个体的能力极限(鱼不可以无限生长和消耗所有资源)等。 实际的财富分布选比二八原则要极端,比如 2% 的人就占有了 98% 的财富,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财富的上下限差距远比鱼的体型上下限差距大得多,甚至可以无限增加。
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
增加系统的冗余备份和提升决策的质量,是创造安全空间的两大途径。
🌟
“好为人师”就是我投入热情的动力所在。

点评

✍️
“诚恳有余,逻辑不足。” 这本书是围绕“临界知识”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但整个概念体系没有很清晰的逻辑结构。过多篇幅在讲其价值,对于概念解释和应用有所欠缺。” 当然,读完仍然还是有收获的,有几点颇为受用: 1. 学习的目标就 3 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但凡无法达到目标的学习,其实都是低效的努力,每天读书却没有靠近目标的话,其实只感动了自己,却没有真正提升自己。 2. 学习不要刻板读书,不要只会按照书单和章节一页一页地读书,也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在书中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时也大幅提升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高级的阅读方法是 主题阅读,短时间针对特定主题快速大量阅读,融会贯通。 3. 反思不是流水账,也不是简单总结。而要深刻地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基本假设(基本信念),并对基本假设进行纠偏。反思这部分个人认为是全书高光点,这块我过去在做,但做的不够深刻。 4. “临界知识”,思维层面是查理芒格的“底层思维模型”,行为层面是瑞·达利欧的“原则”,本质层面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洞察并掌握“临界知识”,而不是记录看起来感人的“金句”和听起来挺有道理的“结论”。 5. 人脉的重要价值,以及“弱关系”在人脉关系网中更具备价值的“反常识”,要多去接触不同圈子的人,这也是一线城市所独有的特有价值。如果在一线城市背着高昂的房贷、忍受拥挤的交通和污染的空气,却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完全浪费了一线城市的视野和连接价值,那样真的不如回老家。 6. 最后的推荐书单很经典,可以作为提升认知水平这一主题的阅读书单,今年的读书目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专门针对一个认知提升的主题进行深入。 最后,知识的积累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和刻苦,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个人成长同样没有捷径,都需要持续投入,你必须要忍受复利拐点前漫长而痛苦的积累期,唯有“正心、正念,躬身前行”。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