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政治学
开始时间
Jul 7, 2023
读完时间
Jul 11, 2023
已读页数
384
总页数
38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s34192061.jpg
ISBN
9787559848048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pr 1, 2022
摘要
BookId
3300016646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俾斯麦
全书架构清晰,视野广阔,文笔生动,语言通俗幽默且形象生动,非常适合政治学入门。
从全球视野入手,依次通过案例比较讲解了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和政治经济,相对全面地讲解了政治学的主要方面,有些见解不一定足够客观和严谨,但总体而言,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视角和认知的补充。
对于我这种对政治完全不感冒的人而言,一个很大的认知启发就是,每个人生来就受政治影响,也不能完全逃避政治,一个好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不能独善其身却把一切问题抛给政府和社会。
“自由从不降临人类,人类必须努力提升以达到其高度。”
📌
重点摘要
 

序言 可能性的艺术:通过比较理解政治

🌟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通过“艺术”这个词表达了政治的力量,又通过“可能性”这个词表达了政治的限度
🌟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其实有时候,没有比较也没有惊喜。
🌟
政治对国家命运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
比较政治学思考的核心任务:在差异中寻找规律
🌟
世界是复杂的,但又不是随机的,知识也应当如此。求知的道路,意味着永恒的疲倦以及偶尔的惊喜。

3. 天下与我:国际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就个体命运而言,国家未必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国际格局才是。
🌟
全球化是大海,国家则是海上航行的船只。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到底坐在哪一条船上,当然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命运,但是无论他坐在哪条船上,海浪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每一条船的沉浮。
✍️
很好的比喻
全球化是大海,国家则是海上航行的船只。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到底坐在哪一条船上,当然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命运,但是无论他坐在哪条船上,海浪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每一条船的沉浮。
🌟
人们可能根本没有那么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时候,人们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是秩序,是大国崛起的民族自豪感
🌟
自由主义对于他们来说,既是理念,也是利益
🌟
硬币总有两面,我们往往很难得到一面的同时拒绝另一面。
🌟
文明曾经如此辉煌,为何重新坠入黑暗?

4. 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的转移其实并非一个笼统的“发展中国家”现象,而是一个“亚洲现象”
🌟
全球化带来一个“三难困境”,因为全球化、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很难兼得

5. 为什么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
只要有外来文化传播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现象——文化反弹
✍️
"文化反弹"是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常见概念,尤其是在文化冲突和文化研究领域。 文化反弹是指一种文化在接触和被另一种文化影响之后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涉及对原始文化传统的重新确认和强化,作为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抵抗。例如文中下面的举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反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揭示了各种文化在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压力时可能产生的反应。
只要有外来文化传播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现象——文化反弹
🌟
越是曾经伟大的文明,面对外来冲击的时候,文化反弹越激烈
🌟
为什么?因为它自尊心强啊。
🌟
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带来了发展,但也给所有的民族带来了文明认同的危机,在这一点上,无论中西,人类真的终于是个“命运共同体”了。

6.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

🌟
在前面一个知识板块中,我们实际上是花了两节,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讨论了发达国家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
🌟
民主化本质上是从权力垄断走向权力竞争。这意味着,权力不再是代代相传的私有财产
🌟
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崩溃历程,尽管细节不同,逻辑却往往相似,它们往往都有自己的袁世凯和国民党,自己走向脱轨的辛亥革命。

7.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2)

🌟
对于我们比较政治学者来说,不但“发生了什么”值得研究,“没有发生什么”也值得研究,甚至有时候,“没有发生”的事情比“发生”的事情更重要。
✍️
关注“不在场”的事物,很多时候它们同样重要。
对于我们比较政治学者来说,不但“发生了什么”值得研究,“没有发生什么”也值得研究,甚至有时候,“没有发生”的事情比“发生”的事情更重要。
🌟
经济发展
🌟
第三波转型浪潮的动力来自哪儿?归根结底,来自观念的变迁。

8. 法国往事:转型浪潮中的第一艘泰坦尼克号

🌟
比较政治学不仅仅是比较不同的国家,也是比较历史与当下,从中获得一个更辽阔的认知尺度。
🌟
自由注定是多元的、喧嚣的、混乱的、充满差异和冲突的,正是基于对自由的这一现实主义理解,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构建了一种以接纳私利、接纳派系、接纳冲突为前提的民主体系
🌟
“不自由民主”的崛起,与其说完全是某个或者某些政治强人操控权力的结果,不如说它内置于革命者们如何理解政治、如何理解社会,乃至如何理解人性
🌟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
✍️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或政府)的规则,而自由是关于如何限制这些执政者的权力,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原则,互相依存,共同构建起公正、公平、自由的社会。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

9. 埃及: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
只要一个社会存在着阶层之分、存在着观念之分,就不可能存在着万众一心的“人民”
🌟
对于民主转型,推翻威权政府只是民主革命的上半场,克服社会撕裂则是民主转型的下半场

10. 南非:转型何以软着陆?

🌟
共同的底线让“可能性”成为“艺术”
🌟
特别感动的一点,是他谈到他和曼德拉的私人友谊。
✍️
关键领导人的气度、心胸和格局,决定了是万人流血还是共同进步,这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将相和”
特别感动的一点,是他谈到他和曼德拉的私人友谊。
🌟
社会裂痕可能诅咒转型,但是,如果胜利方保持谦卑,失败方保持耐心,再深刻的裂痕也可能被跨越。
🌟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在这里,关键词是“艺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曼德拉、德克勒克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政治家,而不仅仅是政客或者官僚。
✍️
政治是从不可能中探索可能的艺术,把拯救万民于水火当作首要任务的大格局之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政治家。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在这里,关键词是“艺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曼德拉、德克勒克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政治家,而不仅仅是政客或者官僚。
🌟
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11.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1)

🌟
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或者用现在的常见说法,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并不自动保证所有的公共问题会被解决,就像你难以要求一个治胃病的药包治百病一样。
✍️
民主只是权力制衡,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专制制度下,遇到明君会有盛世之景,同样在民主制度下,遇到不合适的乌合之众也同样会民生凋敝。
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或者用现在的常见说法,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并不自动保证所有的公共问题会被解决,就像你难以要求一个治胃病的药包治百病一样。
🌟
民主是一种决策程序,而不是决策本身。虽然这个程序有其内在价值,也就是尊重民众的价值,但作为一个程序,它会产出什么,取决于你向这个程序输入什么。
🌟
民主作为一种程序,体现对民意的尊重,但是民主的质量则取决于参与者的判断力和合作能力。
🌟
人们解释一个国家的成功或者失败时,倾向于过分夸大政体的作用,而忽略人们往政体这个程序里输入什么
🌟
政体有限论。
✍️
政体有限论:指政体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并不是选择一个政体就可以决定国家前景,其他因素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文化、人民的教育水平、社会裂痕、宗教习俗等等
政体有限论。
🌟
民主当然很重要,它通过将协商精神嵌入决策程序而体现出对普通人的尊重,它给权力套上缰绳,要求执政者平视而不是俯视民众。

12.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2)

🌟
“表亲的专制”则用来形容来自水平方向的社会压迫。
🌟
虽然资本主义在财富方面制造不平等,但在消除传统社会等级方面,它又恰恰是一种平等化的力量

13. 伊拉克:铁腕强人是救星?

🌟
寄希望于“威权强人”来实现和平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也的确时不时发生,但是这种希望有点像俄罗斯轮盘赌。
✍️
威权强人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幻想。 权威主义下限太低,上限也不高。而民主主义通过程序性约束,至少提高了下限。
寄希望于“威权强人”来实现和平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也的确时不时发生,但是这种希望有点像俄罗斯轮盘赌。
🌟
因为在民主的情形下,一个社会如果治理绩效一团糟,常常是人们因为错误的观念选择了错误的领导人,采用了错误的政策,从而带来恶劣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民众不像威权体制下的民众那么“冤”。
🌟
真正的救世方案,不是某个政治强人的铁血政策,而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论民族、教派、阶层、党派,真正理解“和而不同”之道,艰难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哪怕是所仇恨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
英雄主义只是浪漫幻想,不是现实的救世方案。而求同存异,“共识”和“共同体”才是救世方案。
真正的救世方案,不是某个政治强人的铁血政策,而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论民族、教派、阶层、党派,真正理解“和而不同”之道,艰难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哪怕是所仇恨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14. 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
今天的墨西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这个概念的反义词,代表了一种国家力量被分散的社会力量瓦解的状况。
🌟
国家是什么?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
作为一种组织,国家与其他一切组织最根本的区别,是它在特定疆域内“暴力垄断”的特权。
🌟
暴力要从分散走向垄断,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是权力的集中化难题,也就是“谁当猴王”的问题;第二是领土范围的清晰化难题,也就是“猴群的势力范围”问题。前者是一个暴力垄断如何获得内部承认的问题,后者则是一个暴力垄断如何获得外部承认的问题。
🌟
正是因为权力的集中化很困难,领土边界的挥发性很强,所以“国家建构”在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非常艰难。我们当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体系中生活了很久,容易忘记这种艰难。事实是,人类花了几千年才慢慢实现了权力的相对集中,

15. 为什么要“重新带回国家”?比较政治学的轮回

🌟
总结一下,国家能力很重要:它缔造秩序,它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它保护产权以促进经济发展,它甚至可能还是特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动机。
🌟
国家能力不但重要,而且其投影极其漫长。
🌟
恰恰因为它是一种人为的建构,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这个过程艰难、脆弱,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永恒的逆水行舟。

16.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

🌟
“战争缔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Wars made state,states made wars.)
🌟
16世纪开始的密集战争,催生了欧洲各国的常备军建设、财政国家建设、官僚体系建设。这就是“战争缔造国家”的机制。
🌟
中国的国家建构何以早熟?
✍️
在《翦商》一书中,也提到了中国政治的早熟,并将其归功于周公旦,他和周文/武王开创的周朝,不仅结束了夏商的神治、宗教信仰及人祭习俗,同时也开创了人治时代,这种文化和理念的关键变革为后续的国家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的国家建构何以早熟?
🌟
国家建构就像是买房,残酷的暴力冲突则像是付款,你可以选择大额首付,也可以选择大额尾款,或者漫长的分期付款,但是你却无法逃避付款。
✍️
代价无法逃避,只是对于中国,我们的先人为国家建构提前付出了代价。
国家建构就像是买房,残酷的暴力冲突则像是付款,你可以选择大额首付,也可以选择大额尾款,或者漫长的分期付款,但是你却无法逃避付款。

17.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官制与国家

🌟
以唐朝的中央政府为例,最著名的是其“三省六部制”,这个大家中学课本应该都学过。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又各有四司,一共24司,各司其职。除此之外,还有九寺五监,以及管理军队的十二卫。为了监察这么多干部,又设立了有监察权的御史台。
🌟
崇尚读书做官、抑制武人、贬低经商、贬低技术的文化,从我们汉语里一些常用词汇,都可以看得出来
✍️
“士农工商”
崇尚读书做官、抑制武人、贬低经商、贬低技术的文化,从我们汉语里一些常用词汇,都可以看得出来
🌟
为什么说文官制对于中国的国家能力意义重大?首先,文官制中的“官”,也就是官僚集团,通过一个细密的组织网络,把一个庞大的帝国给捆到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组织红利。其次,文官制中的“文”,则通过抑制武人、财阀、宗教力量等,把社会精英引流到了读书做官、为皇帝服务的道路上来。这两个机制相结合,文官制大大强化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深厚的传统。
🌟
黄宗羲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精神,这种文官集团所运行的,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

19.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2)

🌟
从美国国家能力的巨变来看,我们发现了一条不同的国家建构道路,它的核心动力不是密集的战争或者发达的文官制,而是社会运动。
🌟
美国的宪法是一个“活的宪法”,它的作者不仅仅是开国之父们,而且是一代又一代修正社会契约的美国人。
🌟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一个战争深受唾弃的时代
🌟
庞大而细密的官僚系统虽然对东亚国家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几千年前积累下来的“扩展秩序”很难复制。而且,从中国历史上反反复复“官逼民反”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缺乏民意约束的巨型官僚体系未必是好事。
🌟
当一个社会不断涌现盖茨和马斯克,成就爱因斯坦和费曼,培育硅谷、好莱坞或者百老汇,其国家能力,从根本而言,是民间活力和个体创造性的溢出效应而已。

20. 国家建构的瓶颈:阿富汗的悲剧

🌟
纯粹的权力之争或者利益之争可以讨价还价,但是你死我活的观念之争却没有商量的余地。
🌟
历史或许有投影,但并没有宿命,既然它曾经转向,就有可能再次转向。

21.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观念的水位与制度的变迁

🌟
只有经由观念变迁推动的制度变迁才是牢靠的、坚固的
🌟
只有制度变革是建立在观念变革的基础上的,它才是扎实的、可持续的,因为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当的韧性。
✍️
想法(MEME)才是广义上适应性最强的东西。 我记得盗梦空间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话: “适应性最强的寄生物是什么?细菌?病毒?还是蛔虫?是想法。适应性强,感染度高。一旦一种想法盘亘脑海,便难以消除。一个完全成型、领悟透彻的想法会扎根于脑海,萦绕不去。”
只有制度变革是建立在观念变革的基础上的,它才是扎实的、可持续的,因为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当的韧性。
🌟
既然个人前程似锦,国家也蒸蒸日上,那为什么要闹革命?因为观念的力量。观念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我们诠释世界的“翻译软件”系统。
🌟
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
✍️
在推理阶梯中,观念决定了我们将会如何诠释我们所获取的信息
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
✍️
没有观念变化,改革也往往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无法长久。
比如阿拉伯之春,之前阿拉伯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民主运动,2011年星星之火突然燎原,表面上看埃及、也门、利比亚很快在一两年内就举行了选举,然而,来得快的胜利往往去得也快,没有观念的广泛变迁作为转型的基础,制度即使变迁也可能很快倒退。
🌟
没有观念的广泛变迁作为转型的基础,制度即使变迁也可能很快倒退。
🌟
相比“经济发展”的解释,更有说服力的,可能是所谓的“政治机会”理论。政治机会理论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政治机会”理论却说:不对,哪里有反抗的机会,哪里才会有反抗。反抗并不与压迫成正比,而是与反抗的政治机会成正比。为什么?压迫太深了你无力反抗啊。有缝隙的地方青草才能生长,铁板之中无法成长出生命。
🌟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史上只发生了一场革命,就是这场“主权在民”的观念革命,其他的革命都只是这场革命的支流而已。
🌟
所谓启蒙,未必是把一个外来的什么思想塞到我们的脑子里,而是用一盏灯把本来就是我们心灵深处里的东西给照亮而已。
🌟
但是,到最后,我发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

22. 何为民主文化?泰国困局

🌟
什么是“后现代文化”?简单来说,就是“自我表达的文化”,也就是强调个体自主性和选择的文化。
🌟
所以,真正支撑民主运转的,未必是无节制的参与精神,而更可能是一种有限度的参与意识。
🌟
真正的民主文化,恰恰是参与精神、服从意识以及政治冷淡这三种东西之间的混合体。换句话说,民主文化未必是一种纯粹的“参与文化”,而是一种“混合文化”。
✍️
乌合之众~
独裁者常常因为“一己之私”而破坏民主,其实,社会力量也可能因为“一群之私”而摧毁民主。
🌟
什么是民主文化?它既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精神,也是一种对规则的服从精神,还是一种“允许专业之人办专业之事”的政治节制感。
🌟
很多时候,耐心比勇气更难达至,节制比热情更需要技艺。

23. 恶真的平庸吗?暴民考古学

🌟
很大程度上,这正是邪恶政治的秘密。它把邪恶切成一小份一小份,小到每一份邪恶的实施者完全感受不到邪恶的分量,他们只是恪尽职守,把面前这一块画板画好,但是,当所有的画板都画好,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拼图时,一个极其恐怖的画面却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艾希曼觉得特别冤。
🌟
什么叫“理性的无知”?意思就是,无知其实并非一种偶然的状态,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无法承受、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东西保持无知,因为“知道”会唤醒良知,而恐惧让你只能无所作为,与其让你的无所作为拷问你的良知,不如什么都不知道。
🌟
这就像一个醉汉不断宣称,自己因为别人劝酒而喝醉了,却不提及是自己主动走到“别人的”酒席中去。
🌟
艾希曼的恶,不仅仅是“平庸之恶”,而恰恰是“不甘平庸之恶”。
🌟
恐惧让人沉默,利益让人积极,意识形态则令人狂热。
🌟
意识形态成为现实的过滤器。复杂的现实穿越意识形态抵达每个人的头脑,就像阳光穿越大气层抵达人们的眼睛时,只剩下美好的蓝色。
🌟
集体的恶从来并不平庸,它前面往往是权力的指挥棒在呼风唤雨,而燃料则是被不容置疑的政治话语所点燃的激情

24.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1)

🌟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认为,在两点上是对的:第一,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政治文化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
第二,在一个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文化差异可能带来激烈的冲突。
🌟
由于不同文明演进的速度不同,文明冲突的风险仍然有可能不断增加。
✍️
即使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因为速度不同,差距也越拉越大,同样会导致冲突
由于不同文明演进的速度不同,文明冲突的风险仍然有可能不断增加。

25.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2)

🌟
因为在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越来越被其政治制度或者经济水平塑造,而不仅仅是被历史所塑造;共同的种族、语言和历史文化并不能保证你们分享共同的政治文化。
🌟
价值观冲突不是因为某些文明被历史囚禁或者被宗教绑架,而是因为每种文明消化现代化的冲击都艰难无比。
🌟
价值冲突是所有文明都不得不穿越的风暴。危险的不是观念差异,而是这种差异的极化。
🌟
遗憾的是,人类往往要经历无数撕裂才学会宽容,要被激情的烈焰烫伤后才意识到激情的危险。

26. 智利:皮诺切特之后

🌟
本质而言,决定经济发展前景的,更可能是政策取向,而不是政体类型

27. 委内瑞拉:如何毁掉一个国家?

🌟
委内瑞拉走到今天,不是源自“坏人”的贪婪腐败,而恰恰是源自“好人”的道德激情
✍️
好心办坏事
委内瑞拉走到今天,不是源自“坏人”的贪婪腐败,而恰恰是源自“好人”的道德激情

28.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1)

🌟
我们常常把国家作为思考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有时候对思维会构成障碍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
历史如果真的带来什么教训,这个教训并非仅仅是“要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勇气”,而且是“要有与狂热作斗争的自我警醒”。
🌟
现实很重要,但是比现实更重要的,往往是我们如何诠释现实。
🌟
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来,而是把下面的人拉上去
✍️
“共同富裕”
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来,而是把下面的人拉上去

30. 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
俾斯麦的那句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
好的政治注定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后一半则取决于社会、市场、文化以及每个人的努力。这种不对称,就是我所理解的“政治现实主义”。
✍️
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好的政治注定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后一半则取决于社会、市场、文化以及每个人的努力。这种不对称,就是我所理解的“政治现实主义”。
🌟
好的政治很难在逼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空间中长成参天大树。
🌟
在人们学会宽容、学会耐心、学会同情性理解、学会从各种集体主义的轮椅中站起来迈出个体的步伐之前,没有什么政治可以成为改造生活的魔法棒。好的政治给每个人一张船票,但是它无法也不应该把每个人带到他的目的地。
🌟
政治行动不仅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节制。泰国反复的政体振荡说明,狂热的政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毁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毁自由。而委内瑞拉式的经济崩溃则说明,善的感召如果失去缰绳,可以像海妖的歌声,把无数船只引向触礁与沉没。
🌟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建造一座层层累加的高塔,社会科学的知识则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推上去,掉下来,再推上去,再掉下来。
🌟
政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点评

✍️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俾斯麦 全书结构清晰,视野广阔,文笔生动,语言通俗幽默且形象生动,非常适合政治学入门。 从全球视野入手,通过案例比较讲解了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和政治经济,相对全面地讲解了政治学的主要方面,虽然有些分析见解不一定足够客观和严谨,但总体而言,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视角和认知的补充。 对于我这种对政治完全不感冒的人而言,一个很大的认知启发就是,每个人生来就受政治影响,也不能完全逃避政治,一个好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不能独善其身却把一切问题抛给政府和社会。 “自由从不降临人类,人类必须努力提升以达到其高度。”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