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魏知超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认知心理学
开始时间
Feb 20, 2023
读完时间
Feb 24, 2023
已读页数
290
总页数
29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59664655
译者(选)
出版日期
Nov 1, 2022
摘要
BookId
3300042730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认真想公众号推荐,了解认知心理学入门的知识和案例的好书,因此做些简单了解。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行为背后的常见心理学原理,帮助大多数人入门和了解心理学。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分学习、成长、思维、道德、群体等几大类主题并说明了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说理方式为 【概述-例子-启发】 的三段模式;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说的比较生动形象,但说理不够深入和系统,作为了解还是不错的。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1. 有很多介绍心理学与日常行为关系的好案例,可以帮助理解总体概念以及提供对外像别人讲述时的案例。
💡
整体书评
 
 
📌
重点摘要
 

原理2 大脑新旧混合、分层分工——脑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
在进化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大脑层级,分别掌管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但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往往涉及跨脑区、跨层级的协作。
🌟
边缘系统也是大脑意识和无意识交会的十字路口
🌟
逻辑推理、制订计划、总结经验、权衡利弊、想象、创造等高级思考能力,都是以大脑皮层为依托而展开的。

原理3 激素善于变通——行为如何受激素调控

🌟
睾酮真正的功能其实是——维护或者提升地位
🌟
睾酮这种激素的功能并不是与“攻击”这一特定行为绑定的,而是服务于“维护或者提升地位”这个核心目标。
✍️
激素并不与特定行为绑定,而是与特定目标高度关联(特别是生存相关目标),从而引发与特定目标相关的行为,而非特定行为。
睾酮这种激素的功能并不是与“攻击”这一特定行为绑定的,而是服务于“维护或者提升地位”这个核心目标。
🌟
催产素其实是为“区分敌我”这个核心目标服务的

第二章 进化与基因

🌟
婴儿天生聪慧基因赋予婴儿一些无须教养就天生自带的直觉和本能,婴儿靠着这些直觉和本能来跟世界发生最初的互动
🌟
知识的边界,就是研究方法的边界
🌟
研究方法的突破带来了知识的突破。
✍️
研究方法可以拓展知识边界,但这个拓展是否是无上限的? 通过研究方法拓展的可以认为是知识的“软”边界,但知识的“硬“边界在哪儿?这是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研究方法的突破带来了知识的突破。

原理7 基因与环境粗细相佐——先天与后天如何分工合作

🌟
先天与后天的分工:基因构建出了大脑粗线条的总体框架,而环境负责塑造大脑的精细结构。
🌟
先天与后天的互动:基因和环境并不仅仅是前后接力塑造人性,它们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存在复杂的互动。
🌟
基因会改变环境,而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第三章 学习、成长与人格

🌟
正是因为有了神经元的大量富余,儿童的大脑特别灵活,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俱佳,环境出现变化时也适应得飞快。
🌟
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神经连接的修剪,它是大脑里最晚成熟的一个脑区
🌟
先扩张,后收缩
🌟
修剪神经,提升效率”原理让我们看到,大脑里的神经元在童年阶段并不是积少成多,而是先暴增,后修剪。
✍️
很像宇宙的模式,先大爆炸暴涨,然后再通过引力将尘埃凝聚成星球、星系。
修剪神经,提升效率”原理让我们看到,大脑里的神经元在童年阶段并不是积少成多,而是先暴增,后修剪。

原理9 因材施教——理想的教育是个性化的

🌟
法国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
迪昂也是《脑与意识》这本书的作者,并针对意识的来源提出了全脑神经工作空间(GNW)理论假说。
法国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
只有当我们想了解的知识超过我们现有的知识一点点(不能超出太多)时,好奇心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
测验的分数其实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错题订正,订正错题就是从反馈中学习的最好机会
🌟
知识靠什么来巩固呢?除了复习,巩固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其实是睡眠。
🌟
为什么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
✍️
道理是这样没错,但可行性真的很低。教育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因材施教意味着1位好教师同一时段只能1对1教一个学生,效率极低,一般也只有富人家庭能够做到这样的教育。
为什么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
🌟
你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者,那么你也要尽可能地从本节介绍的四根学习支柱切入,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一套独家学习方案。
✍️
这才是更可行的方案,不是让老师1对1为你制定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除非富人之家),而是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模式,给自己定制学习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实施上更可行。
你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者,那么你也要尽可能地从本节介绍的四根学习支柱切入,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一套独家学习方案。

原理10 记忆易被修改——“抽象化”与“回忆”如何重构记忆

🌟
记忆并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忠实记录,它不是“往日重现”,而是“往日重构”。记忆经常会被重新建构。记忆的“抽象化”过程及“回忆”这个动作本身,都会重构记忆。
🌟
第一种记忆重构:从具体到抽象
🌟
把事件记忆转换成语义记忆,剥离学习知识时的那些背景,这是记忆的第一种重构

原理11 人格有多个层次——生理、社会与意志如何塑造人格

🌟
塑造个人的先天、后天因素多种多样,因此人格其实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人格由不同的因素塑造出来。

第四章 感知、思维与决策

🌟
感知觉、思维和推理、决策,这就是“认知”这块拼图的三个主要议题。

原理13 无比喻,难言语——人类善用比喻理解世界

🌟
隐喻的方向不是任意的,它以我们的经验为基础

原理15 不求甚解——人类倾向做不充分的推理

🌟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为节省时间、精力等成本,倾向做不充分的推理,经过简单思考得出一个基本满意的答案后,就终止推理过程。

原理16 无意识、意识串联决策——两种决策路径如何配合

🌟
意识决策和无意识决策各有优势。多数情况下,我们应将两种决策路径串联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串联的原则是:无意识在前,意识在后,但在解决多因素问题时,应是意识在前,无意识在后。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对直觉冲动做一点有意识的反思
🌟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有点反常的时候,脑子里要有这样一根弦,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基本欲望没被满足
🌟
在遇到决策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问题是否属于多因素问题,如果是,就应该先调用意识对方案进行一次预筛选,然后尽可能排除意识干扰,让直觉拍板做决定。而在其他情况下,我们要让意识殿后,用意识审查直觉,找出隐藏在直觉判断中的错误。

第五章 情绪、道德与意志

🌟
我们做出的各种决策和行动其实都是依据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做出的。效价与唤醒度分别提供了目标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以及利害程度的大小这两种关键信息,如果没有情绪提供的这两种关键信息,人的决策和行动能力就会瘫痪。
🌟
一个外部刺激通常并不会只激活大脑里的感觉皮层,而总是会在激活感觉皮层的同时,激活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脑区
🌟
没有感性,就根本不会有理性
✍️
失去理性,失去很多。失去感性,失去一切。
没有感性,就根本不会有理性
🌟
我们体验到的各种情绪——恐惧、喜悦、热爱、愤怒、忧伤,都会让相应的那一段经历从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凸显出来,变得意义非凡。
✍️
情绪往往影响的是陈述性记忆中的情景记忆部分,情绪波动越大,相关情景的记忆越深刻。
我们体验到的各种情绪——恐惧、喜悦、热爱、愤怒、忧伤,都会让相应的那一段经历从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凸显出来,变得意义非凡。

原理14 事出必有因——大脑渴望发现理由

🌟
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包括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外部事件),我们通常会本能地相信它们一定“事出有因”,我们非常渴望了解现象背后的规律,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相信“事出必有因”。
🌟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大脑渴望挖掘理由这种本能是有适应价值的,它对祖先的生存繁衍有利

原理18 利用情绪获取社交收益——情绪可被用来传递信号

🌟
有些时候,情绪的理性价值不是在传递给直接面对的人,而是在传递给旁观者的时候显露出来的。

原理19 情绪来自建构——情境、文化、语言如何塑造情绪

🌟
情绪是被建构出来的

原理20 情绪是道德的基础——是非判断很感性

🌟
道德判断多数时候不是基于认知层面的分析推理,而是基于情绪反应。情绪是道德的基石,道德标准是基于特定的情绪(为解决特定的生存繁衍问题)演化出来的。

原理21 情绪是意志力的基础——及时行乐,还是追求长远

🌟
想象目标实现之后的美好画面
🌟
除了想象成功的画面,同时还必须想象自己是因为做了什么才会看到那幅成功的美好画面。如果只是想象成功的画面,那只会阻碍成功。

第六章 群体与文化

🌟
但实际上,让别人帮助自己反而更容易增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好感度

原理25 心智被文化塑造——文化的影响

🌟
但凡不是直接通过基因从上一代那里继承,而是靠人群的传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都是文化
🌟
我们本以为男性和女性在数学能力差异是先天的,但实际上它深受文化影响。
✍️
文化偏见影响了个体的能力发展。
我们本以为男性和女性在数学能力差异是先天的,但实际上它深受文化影响。
🌟
生态制约了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催生相应的文化,最后文化又塑造了心智

第七章 原理之上: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

🌟
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共有的特点——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只在某时、某地、某个场景下成立,它们不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定理。

点评

✍️
「优秀的认知心理学入门读物」 每个人都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感性代表的大象,一面是理性代表的骑象人。没有骑象人,则大象不受约束,但没有大象,骑象人则不复存在。 “失去理智,失去很多,失去感性,失去一切。”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