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张宏杰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人物传记
书单
开始时间
Oct 14, 2022
读完时间
Oct 15, 2022
已读页数
388
总页数
388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13921091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an 1, 2019
摘要
BookId
23774475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阅读原因(或目的)
整体书评
“文正此生,感我至深。”
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力挽狂澜的补天匠,他用一生守护他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也用一生实践着他的人生至高追求——内圣外王,终成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
文正公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目标,以尚拙尚恒、自省自强为处事哲学,以和光同尘、识人善任、开放包容为行动宗旨,随天资愚钝,但怀揣内圣外王之心,不懈努力、反思与成长,终成圣境。
此生不愧于“文正”之谥号, 经纬天地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内外宾服曰正,守道不移曰正,图国忘死曰正,清白守洁曰正。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重点摘要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点评
文正公父亲虽然世俗成就不高,但具备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言传身教想来对儿子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大多数都有自知之明,三五次不能取中就不再入场丢人。只有这位曾麟书,四十多岁了,仍然场场不落,只要有考试,必然早早赶到,最先一个进场,最后一个出场,然而每次都是名落孙山。所以,每次考试出榜时,曾麟书去看榜,也常有一帮闲人来看曾麟书,对他指指点点。
挫折可以沉沦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它、以及如何行动。
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文正公并不笨,前六次失利是因为环境和错误的学习方法,在找到正确方法后连中秀才举人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用对了方法,事半功倍。 当然,坚持不懈是他能够最终逆转的重要品质,而这个品质也来自于家庭环境。
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
只信人定胜天
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尚拙”:崇尚笨拙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曾国藩直道而行的书生本色,一心为国的耿耿用心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事实证明,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人。
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正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的,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知道,物质力量是有限度的。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曾国藩在关键时刻之顾全大局的胸怀实为普通人之所不及。
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其实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的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喜欢听别人的批评。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插图] 终于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从慈禧到其他亲贵都认为,处理此案的关键是万不可失去民心,因为“民心”可用。在他们看来,民间对洋人的愤怒情绪,是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
对这种思路,曾国藩是明确反对的。早在1868年6月,他就曾在致郭嵩焘的信中说:“来示谓拙疏不应袭亿万小民与彼为仇之俗说,诚为卓识。……明知小民随势利为移转,不足深恃,而犹藉之以仇强敌,是已自涉于夸伪,适为彼(指外国)所笑耳。时名之不足好,公论之不足凭,来示反复阐发,深切著明,鄙人亦颇究悉此指。”[插图]
也就是说,统治者不应该凭着汹汹民意与外国开战。百姓是随势利而转移的,并无定见,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时,热衷于低成本爱国。
百姓是随势利而转移的,并无定见,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时,热衷于低成本爱国。但一旦有事,他们往往并不敢往上冲[插图],因此并不足以依恃。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
曾国藩早年立下内圣外王之宏愿,并为此辛苦奋斗了一生。然而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发现他虽然耗尽一生精力,但是这片天,已经补不起来了。
心术之罪,上与天通。补救无术,日暮道穷。省躬痛改,顺命勇从。成汤之祷,申生之恭。资质之陋,众所指视。翘然自异,胡不知耻。记纂遗忘,歌泣文史。且愤且乐,死而后已。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点评
“文正此生,感我至深。”
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力挽狂澜的补天匠,他用一生守护他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也用一生实践着他的人生至高追求——内圣外王,终成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
文正公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目标,以尚拙尚恒、自省自强为处事哲学,以和光同尘、识人善任、开放包容为行动宗旨。虽天资愚钝,但始终怀揣初心,经过不懈努力、反思与成长,终成圣境。
此一生无愧于“文正”之谥号, 经纬天地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内外宾服曰正,守道不移曰正,图国忘死曰正,清白守洁曰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