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NeuroLogic: The Brain's Hidden Rationale Behind Our Irrational Behavior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埃利泽·斯滕伯格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认知神经科学
书单
开始时间
Nov 8, 2022
读完时间
Nov 14, 2022
已读页数
352
总页数
352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59808950
译者(选)
高天羽
出版日期
Aug 1, 2018
摘要
BookId
29348561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阅读原因(或目的)
shaonan推荐,了解人类行为表现背后的大脑神经基础。
整体书评
“一本优秀的神经科学科普书”
盲人的梦是否有画面?想象模拟能否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陌生场景似曾相识?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
本书通过这些问题切入并引发好奇,然后给予分析和解答。通过对精神病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人脑底层的神经逻辑,进而不仅仅解释很多精神病症状的来源,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的大脑和行为模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目标+两套系统。大脑始终以维持统一的自我感为目标,并通过意识系统和非意识系统的协调配合来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这两套系统各司其职(读过《思考,快与慢》和《象与骑象人》的话对这两套系统一定非常熟悉)。
如果这套系统出现异常,那么就会表现为种种精神病征。而正常人,也能通过这套系统发现大脑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掌控自己。
优秀书评摘要和重新整理
原书书名直译过来就是“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大脑机制”。这里的“非理性行为”指的是一些用常理无法解释的奇怪行为和现象。埃利泽·斯滕伯格用一套大脑机制破解了这些奇怪行为,包括做梦、催眠、虚构记忆、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什么会幻听、人格分裂等等。
一、神经的逻辑是如何构成和运作的?
1、神经的逻辑是怎样构成的:1个目标+2个系统
- 首先,是一个目标:维持自我感 自我感就是指大脑对个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感带给人们“我”这个概念。“自我”是完整而统一的,自我感在“我”和“非我”之间划分了一道界限,让人们明确区分出自己和别人,以及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想做的事情。
- 其次,有两个系统:有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 每一时刻你所专注的事情就会进入有意识系统,被你所意识到,并加以理解和思考。与此同时感官接收的其他信息,全都进入到了无意识系统。但这两个系统接管的信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且这两个系统在脑内并没有固定的区域,几乎所有脑区都可以既参与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又参与无意识的思维过程。
2、神经的逻辑是怎样运作的?
首先,无意识系统会通过整合感官信息,创造对这个世界完整、统一、连续的解释,这个解释就像在讲一个故事一样。
其次,只有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人类才会体验到自我。有意识系统的作用还在于,当无意识系统创造了一个故事,有意识系统会对故事进行反省和修正,最终让人体会到一个正确的完整的自我。
二、如何用神经的逻辑破解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1、普通人的非理性行为
- 做梦。 人在睡着时,大脑会自作主张地随机发射电信号,无意识系统就会在接收到的数量众多的信号中理出头绪,将离散的信号碎片拼合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故事,这就是梦。但同时,负责监察和体验自我的有意识系统,在人入睡后会完全静默下来,使得做梦者无法审查梦中的错误,所以梦通常会比较荒诞。
- 被催眠。 催眠把人从意识清醒状态,导入到了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里,人们会将想象中的事物当做真实的场景。这是因为,催眠可以阻断有意识系统的反省修正功能,这使他无法意识到脑海中画面是是虚假的。随后,被催眠者的无意识系统为了维持自我体验的完整,利用这些画面编造出了一个故事,以使得这些突然插入脑海中的场景变得完整又真实。
- 虚构记忆。 大脑中,记忆就像一张张快照一样,无意识系统将不同的快照加以整理,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个故事构成了我们有意义的人生。如果记忆的快照之网中被塞入了一张虚假的画面,为了维持个人故事的完整性,人们会努力在记忆库中搜索和那一部分记忆有关的画面,将一些不相关的素材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故事,由此产生了虚构的记忆。
- 编故事:用编造故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超自然现象”,比如“鬼压床”。 “鬼压床”其实就是“睡眠瘫痪”。当你在睡觉时,在某一阶段,控制身体运动的肌肉却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当你醒来时,会经历两个步骤,一是恢复知觉,意识到自己醒了,二是恢复对肌肉的控制。一般来说,这两个步骤是同时进行的,可有时,肌肉控制也可能出现延迟。这就会导致人在意识清醒后的几分钟里完全动弹不得,且感到身边有异物。在这种情况下,大脑虚构了故事,来解释这种感觉。
2、患有特殊疾病的人身上的非理性行为
- 先天盲人可以看见。 无意识系统会综合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触觉这五组知觉,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人生体验。这样多感官的协作创造了一个后备系统,也就是说,当某一种感官出现故障时,就可以由别的感官补偿。所以有时候盲人所说的“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而是大脑为失明者整合出来的视觉化版本。
-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患者幻听的声音,其实是他们自己喉部肌肉活动发出的,只不过音量太小,别人听不到。同时,因为“推测放电”系统出现故障,患者不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声音,这时无意识系统为维持自己完整的人生体验,就会为此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虚构一个故事。
- 人格分裂。 在人格分裂时,脑为了保护自我,反而拆散了自我。当人遭受重大创伤时,统一的自我太过危险,为了保护自我,脑只能通过隔绝危险自我的方式,来拆散自我,这就导致了人格分裂。利用心理学中催眠的方法,可以让人将意识从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打破隔离屏障,引出不同的人格,使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治疗这一疾病。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这套维持自我感的大脑机制,神经科学界是颇有争议的。因为这一概念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崇尚客观的自然科学来说,它很难进行研究设计。但作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是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使各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例连在一起,它是一座引导我们继续探索的平台。
“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困扰了人类上千年的问题。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我”从无意识中整合而来,并向有意识的体验而去。
重点摘要
一、神经的逻辑是如何构成和运作的?二、如何用神经的逻辑破解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引言 无意识的逻辑填补空缺梦的素材掉进兔子洞颞叶里的天行者卢克一条声音的走廊造梦机器十字迷宫中的小鼠用分心来专注我们为什么会在不饿的时候进食?两套多任务系统PETTLEP心理意象训练法神经元的镜子共情、色情和泛自闭症障碍直觉快照之网中城与下城的脑无知是福人脑虚构的童话与上帝对话和妻子外遇战斗机驾驶员和心肌梗塞病人人质的幻觉“老巫婆”的进犯从麦克风传来的低语“有人总在我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和电鱼有什么相似之处?聋人能在头脑中听见说话声吗?似曾相识你觉得很困很困鸡尾酒会效应克服斯特鲁普效应看不见的脸脑海中的品牌名当脑寻找借口“刀就这么进去了”一个脑子,两套系统8 为什么分裂的人格不能戴同一副眼镜?分裂的脑心灵的分裂内心的催眠师不同的我,不同的眼神经的逻辑点评
引言 无意识的逻辑
一位电影剪辑师会将所有镜头和声音汇集编排、剪接出富有意义的影片,而人脑深处的逻辑系统也会将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知觉组装成一个合理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丰富,最终成为我们的人生经历和自我感(sense of self)。
填补空缺
人脑中的无意识系统负责拼合我们的知觉碎片,并在必要时预测模式、填补空缺,从而创造一个统一而富有意义的解释。总之,它在说一个故事
梦的素材
我们睡觉时,眼睛是闭上的,耳朵也听不到声音。一旦切断了外界的感官噪音,心灵就会为内部产生的图像所填满
借由梦境,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得以排除觉醒时的一切干扰,向我们展示将不同的概念连接在一起的全新方法。在梦中,意念在我们的内心自由舞动。
掉进兔子洞
“爱丽丝漫游奇境症”(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真是名副其实。这种神经疾病的患者在观察周围时,会发现物体的大小、位置、运动或颜色发生了扭曲。
!!!我发现我也会这样,特别是感冒头痛时,就会进入这种状态,身体变得很小很小,但桌子变得很大很大。
“爱丽丝漫游奇境症”(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真是名副其实。这种神经疾病的患者在观察周围时,会发现物体的大小、位置、运动或颜色发生了扭曲。
颞叶里的天行者卢克
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是一股信息流。
我们的感觉系统是为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感觉信号先是在几条平行的通路中加工,然后再整合、解读,并整理成一个概念框架。到这时,不同的感觉已经融合成了对于世界的一个统一而流畅的感知了
一条声音的走廊
盲人虽然失去了用眼睛观看的能力,但他们仍然能通过其他途径创造出一幅世界的图像。
造梦机器
在失明状态中,脑会产生幻视或利用其他感官来重构视觉,以此填补知觉的空缺。在做梦时,脑的无意识系统会从脑干收集随机迸发的活动,并用尽量符合逻辑的方式将它们串成一个统一的故事,一场在我们入睡时贯串我们内心的包罗万象的幻梦
十字迷宫中的小鼠
习惯系统追溯到了脑内最深处的一个称为“纹状体”(striatum)的区域。小鼠练习的次数越多,它的外侧纹状体(outer striatum)的活动就越强烈
用分心来专注
大量练习会使一个行为变得自动,由习惯系统接管。这样就把有意识的、非习惯的系统解放了出来,使它能专心开展别的活动。
我们为什么会在不饿的时候进食?
引导我们行为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程序性的习惯系统,另一个是思考性的有意识系统
两套多任务系统
将行为的某些部分化为自动,这样做的真正好处是能够同时完成多项任务。
身体的重复动作并不是积累经验的唯一途径。或许还有另一个方法来训练脑,这个方法只需动用心灵。
PETTLEP心理意象训练法
无论在运动、音乐还是其他领域,在心理上模拟一种行为都能增强我们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也能在生理上改变这个行为背后的脑区。
神经元的镜子
镜像神经元位于脑中的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网络包含了脑的运动区域、额叶和顶叶。
共情、色情和泛自闭症障碍
能够因色情内容而兴奋、辨别他人的情感、向他人表达共情、被别人的哈欠传染,这些都可以归结为镜像神经元的活动。
无意识的心理模拟可能对我们的思维、行动和感情产生多么强大的影响
心理模拟是沟通有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的一座桥梁。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用它来影响对方。当有意识的系统把它当作训练手段来使用(比如在体育运动中),它能够磨炼无意识的功能,调整由习惯驱动的运动控制机制。无意识的系统也可以借助镜像神经元启动它,从而塑造我们的有意识举动,调节我们的社交行为,并协助我们将他人的体验化作内心的一部分。
,它能够磨炼无意识的功能,调整由习惯驱动的运动控制机制。无意识的系统也可以借助镜像神经元启动它,从而塑造我们的有意识举动,调节我们的社交行为,并协助我们将他人的体验化作内心的一部分。
不用我们知晓,也无需我们批准,无意识系统默默地模拟着我们的观察对象。我们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是这类模拟的影响,那或许是一个匆匆而过的念头或是一股情绪。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对我们造成了多么深刻的影响,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来自何处。我们只知道它们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的。
直觉
躯体标记也模拟了我们自身的过往体验
躯体标记,过往经历的感受、身体状态在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记录留存。躯体标记会在我们面临相似环境或相关决策情况下重新激发,并影响我们进行计划模拟和决策判断的能力。而由躯体标记所触发的这种决策或模拟感觉,被成为“直觉”。
躯体标记也模拟了我们自身的过往体验
躯体标记是一种情绪记忆,是我们的脑在重新陈列过去获得的信息。然而我们只体验到那是一种“直觉”。这些记忆在无意间储存、激活,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场景,它们就会冒出来指导我们的抉择。
实际训练、心理演练、观察别人,这些学习方法都是通过重复运用,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一旦打下了这个基础,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就会回馈我们。在运动中,它让我们不必为之思索、不用增强肌肉和磨砺技能,就可以改善表现。通过镜像神经元,它模拟了我们目睹的场景,使我们能够相互学习、表达共情、理解痛苦和快乐。最后,通过躯体标记,它又借鉴我们过往的经历,指导我们未来的抉择。
通过回忆、演练过往的经验,无意识系统模拟旧日的信息,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它从我们庞大的记忆库中抽出所需的内容,促成决策。
快照之网
记忆的相互连接的本质使它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正如人脑能够将具有相同特征的记忆连接起来,并且强调那些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时刻,它也能在日后根据新的想法和体验,重组那些连接
我们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我们的个人经历锻造了我们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也组装了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知识
中城与下城的脑
我们总是会记得那些激发我们情绪的时刻。
在建构记忆时,人脑会关注对我们最为重要的那些方面,而忽略在当时显得比较平淡的细节。
这样的想法可能摧毁他的自我知觉。也许是无意识中,他的脑在保护着他
无知是福
关于记忆抑制,最主要的一个理论认为它是人脑的安全阀,能够保护我们的自我感,使其不被那些我们难以承受的记忆伤害。
无意识系统在整合人生经历的时候也会有所偏颇,它会优先选择那些符合我们的自我知觉和世界观的经历。人脑始终在维持这个倾向。它创造的故事是关于我们的、关于我们关心的事物的。有时候,它会改动一下时间线,或删除一些我们不乐意接受的细节。
人脑虚构的童话
人脑始终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作者,它参照我们的个人信仰和观点、我们的希望和恐惧来书写情节。
与上帝对话
人脑为什么要编造故事自圆其说呢?背后的神经学原理和演化学原理是什么?
脑将我们的知觉置于一个统一连贯的故事之中,以此建构出我们的人生经历。
和妻子外遇
脑的无意识系统可以创造出任意多的故事。而其中我们最容易相信的那个,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人生经历。
战斗机驾驶员和心肌梗塞病人
人脑尝试消除恐惧和惊慌,营造出宁静的感觉,而濒死体验中的幻觉就是这个过程的副作用
人质的幻觉
人在回忆带有强烈情绪的事件时,和回忆普通事件是不同的。他们复述这些事件的时候更有自信,而且不许别人指出他们的故事里存在漏洞。
“老巫婆”的进犯
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脑中的无意识系统都在收集着无数互不相干的信息线索,并把它们编织成一个井井有条的个人故事,而我们也在有意识地体验这个故事。
从麦克风传来的低语
“无声语言”(subvocal speech),它时时都在发生。人脑会处理任何语言,甚至是我们心中的私人语言,它用独立的语言皮层和巨大的神经通路将指令传送给发出话语的肌肉
“有人总在我说话的时候说话”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认不出自己的声音,还容易将它认作是外来的。
人和电鱼有什么相似之处?
推测放电系统的功能是在感觉体验和感觉预期之间寻找匹配。
聋人能在头脑中听见说话声吗?
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的不仅是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他们连自己的思想都无从辨别了。
似曾相识
在健康状态下,脑的无意识架构设计了一个方案,使我们能将自身心灵的产物和来自外界的信息分隔开来。正是对于这个分隔的认识使我们在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保持独立。我们得以在自我和非我之间做出关键的区分,而这重区分正是我们的自我感和人格(personhood)建立的基础。
你觉得很困很困
一个误解,认为受催眠的人是在梦游,或者处于其他的无意识状态。但实际上,被催眠者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专注、充满想象力。
鸡尾酒会效应
还有一个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对它的研究似乎证明了意识只能记录我们的注意所集中的对象。
面对大量感觉信息,人脑也在做同样的事:它接收信息,评估信息,根据过去的经验找出其中的显著特征,最后将它们综合成一个简单而统一的经历。
实际上,脑接收了几乎所有的信息,但是我们只意识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自然使人想到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信息,它们又是如何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的呢?
克服斯特鲁普效应
相互矛盾的知觉信号在我们的脑中产生了冲突
前扣带皮层位于前额叶下方,它担负着许多功能,包括情绪加工、集中注意等等。
催眠解除了前扣带皮层的无意识冲突监测功能和额叶的有意识分析功能之间的联系
看不见的脸
由此可知,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我们。无论是地铁中来自某人的一瞥,电台里传出的一句歌词,还是你眼角瞥见的一张海报,任何到达我们感受器的事物,都有可能微妙地操纵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随之做出的决定,而整个过程我们都毫无知觉。
阈下信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仅限于激活杏仁核,也就是对情绪状态的轻微更改
催眠就不同了,它改变的是保龄球投掷的方式。催眠不回避意识,被催眠者十分清楚自己接收的暗示。催眠改变了我们对于意识的运用。被催眠者专注于催眠师述说的意象,以至于放松戒备、盲目地接受了对方所说的一切。催眠术没有绕过催眠对象的意识觉察,而是诱惑对象放松了监督和分析。它鼓励对象将头脑用于想象,指导他们被动地吸收体验,而不是时时监控自己的行为。
脑海中的品牌名
研究者认为,正是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fal cortex)的加工使得品牌名称对你的决策产生了影响。这就是百事悖论的神经基础。在一般消费者看来,无论百事的口感多好,它都及不上可口可乐这块招牌,除非是他们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受了损伤。
当脑寻找借口
由于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你就另外发明了一个解释。
“刀就这么进去了”
某个刺激只要足够刺耳,即使它处在我们的意识边缘,也能把我们从狭隘的注意状态中震醒,并恢复明智的判断。
一个脑子,两套系统
我们在不同的观念之间建立联系是受到无意识心灵的指引,这种指引使我们能够缩小选择的范围,并最终做出最好的决定。
意识系统造就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使我们体会到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反省自己的思维、权衡自己的决定。总之,意识系统创造了我们的自我感。
它为什么要维持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什么要发明一个解释,用以调和混乱或者冲突的体验呢?我们将会看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我们的自我感。
它为什么要维持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什么要发明一个解释,用以调和混乱或者冲突的体验呢?我们将会看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我们的自我感。作为人类,我们有着理解周围
为什么大脑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了保全自我感。
为什么人需要保全自我感?为了自我协调,提高生存概率。
我们将会看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我们的自我感。
人类,我们有着理解周围世界的秩序与结构的需求,也需要理解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8 为什么分裂的人格不能戴同一副眼镜?
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自我”感。我们不仅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秉性,还觉得自己存在于头脑中的某个地方,正从那里观望着外面的世界。
分裂的脑
无意识系统的唯一使命就是保护我们的个人叙事(Personal nerrative)、维持我们身份的稳定
心灵的分裂
脑的可塑性规律,经常使用的脑区会长出新的神经元,面积也会增大
内心的催眠师
催眠的本质是使对象专注于某一套思想或知觉,并对其余的一切不闻不问。
前扣带皮层阻止我们以自动模式行事,或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个事物。它帮助我们找出错误,并揭露环境中相互矛盾的成分。
当人脑尝试将有害的情绪或记忆隔离,自我的一部分也将随之而去
不同的我,不同的眼
前扣带皮层的功能不仅是发现矛盾,它也参与了情绪的加工和注意的引导。
人的身份是无法在人脑中精确定位的。它是在脑中的许多区域和过程的协作之中涌现出来的。而这些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套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系统,我们都很熟悉,有着切身体会;还有一个是无意识系统,它独立运作,并有着一套神秘的程序。
神经的逻辑
自我的体验也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比如自传式记忆、感情、感觉、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控制等等。这些部分同样由不同的脑区管理,最后组合成一个对于世界的统一体验。
视觉和身份都依赖于脑中的两套基本系统的协作。
身份的建立也取决于两套系统。有意识系统使我们能够体验到自我。我们的痛苦和快乐都属于我们。我们有行动的意愿,并且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因为有意识系统,我们才能将脑所创造的故事付诸实施。那么无意识系统呢?无意识系统负责创造这个故事。它将我们体验的碎片拼合,必要时填补其中的空缺,并且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我们的人生故事。是它为我们建立了自我感,而且维持并保护着这个感知;为了这个目的,它不惜用解离来驱逐有害的想法和记忆。
从演化的角度看,自省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
拥有一个身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性,并提高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
点评
“一本优秀的神经科学科普书”
盲人的梦是否有画面?想象模拟能否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陌生场景似曾相识?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
本书通过这些问题切入并引发好奇心,并在随后给予研究分析结论和解答。
通过对精神病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人脑底层的神经逻辑,进而不仅仅解释很多精神病症状的来源,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的大脑和行为模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目标+两套系统。大脑始终以维持统一的自我感为目标,并通过意识系统和非意识系统的协调配合来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这两套系统各司其职(读过《思考,快与慢》和《象与骑象人》的话对这两套系统一定非常熟悉)。
如果这套系统出现异常,那么就会表现为种种精神病征。而正常人也会因为这套系统而产生做梦、虚构记忆等表现。
通过这套系统发现大脑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掌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