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王诗沐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实用类
工作技能
开始时间
Aug 24, 2020
读完时间
Sep 30, 2020
已读页数
224
总页数
22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21295560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pr 1, 2019
摘要
BookId
2567094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notion image

推荐序四

 
🌟
友情提醒,诗沐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我们都真诚地努力将自己理解的这个世界相对真实地还原在你的面前,而你在独立思考和实践之后获得的才是我们真正想带给你的。

前言

🌟
[插图]
🌟
我接触过很多产品经理,他们除了追求事业成功,还希望自己负责的产品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和影响
✍️
谁都不希望自己只是为了薪水在干这个工作,没有点理想和期许,很难开心快乐地在这个岗位坚持下去。
我接触过很多产品经理,他们除了追求事业成功,还希望自己负责的产品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和影响
🌟
素质、价值观、能力、方法论、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

第1节 创业

🌟
产品经理常遇到与团队、上司、老板意见不合的情况,这时如果没有创业心态,就会觉得自己反正是来领工资的,你们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而如果有创业心态,就会更仔细地思考自己与他人想法的差异,找到背后分歧的真正原因,抉择出对用户、产品最佳的方案,并且与他人透明、通畅地沟通
🌟
我在招募产品经理时,常会问候选人一个问题,当时你负责的项目有这么多问题你都知道,你有做任何的哪怕微小的努力去改变它们吗?很遗憾,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是缺乏创业心态的一种表现。而优秀的产品经理则会不断地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解决问题、完成目标,而非坐看这个产品烂掉。
✍️
区别在于你是来领工资干活无所谓结果的,还是真正想把这个产品做好的。
我在招募产品经理时,常会问候选人一个问题,当时你负责的项目有这么多问题你都知道,你有做任何的哪怕微小的努力去改变它们吗?很遗憾,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是缺乏创业心态的一种表现。而优秀的产品经理则会不断地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解决问题、完成目标,而非坐看这个产品烂掉。

第2节 求知

🌟
[插图]

第3节 联想

🌟
联想
✍️
洞察->归纳->联想。洞察身边的细节,并加以提炼归纳(总结出底层的共性),在基于此出发点进行发散联想,得到更多的创造性点子。
联想
🌟
联想是产品经理向上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
🌟
坚持体验新鲜事物,看看有没有能运用到自己产品中的地方,这是锻炼思维与完成本职工作两不误的好方法,不管我们工作多长时间,都需要一直保持这样的好习惯。

第4节 善断

🌟
联想能力是出谋划策,而善断能力则是要在复杂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产品目标的决策。
✍️
谋断谋断,先谋而后断,两者缺一不可。
联想能力是出谋划策,而善断能力则是要在复杂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产品目标的决策。
🌟
善断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严谨的方法。
✍️
作者认为,抓住重点,不追求完美,实验意识,是做决策的三个核心方法。
善断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严谨的方法。
🌟
创业和求知是态度,决定了产品经理职业天花板的高度;而联想和善断则帮助产品经理向上发展,在产品工作中不仅是一个执行者,而且能独当一面

第4节 洞察心理和人性

🌟
但如果要成为一个长期发展的产品负责人,产品经理还需要更进一步:具备同理心,洞察心理和人性。
✍️
用户深层次的需求需要心理学知识。
爱现心理获得满足会刺激兴趣,但是也有限度。其他人的认同使自己获得成就感,这会促进兴趣的生长
✍️
产品不只是一个单纯满足用户需求和痛点的工具,更好的产品会开始引导用户成长,给用户创造价值。
用户处于一个健康向上的获得满足感

第5节 群体用户心理

🌟
每个群体的需求与动机才是产生矛盾背后的根本原因

第6节 从一个产品的用户到一片产品的用户

🌟
产品经理更多的是“做一行,爱一行”。
🌟
培养同理心,要从自己的心灵和感觉开始。如果不能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
创造性的想法往往不会直接来自用户
✍️
福特:“用户只会想要一匹更快的马,直到我给了他们一辆汽车。” 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是不同的思路。创新不会来自用户,而是产品经理对场景,需求和技术的深刻洞悉而来的。
创造性的想法往往不会直接来自用户
🌟
人性则是无数不同用户之间最高的共通点
🌟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和细节都是观察、揣摩的好对象。
🌟
正是像这样不断地积累、练习、实践,让自己对不同用户的心理洞察越来越熟练、深刻,才能做到让自己从一个产品的用户到一片产品的用户。做产品正如体验人生。

第1节 尽可能多地收集需求

🌟
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有数据分析的依据,但其实是杀死创新的所在。

第4节 角色、场景、流程

🌟
角色、场景、流程是一套经典的需求分析方法,其中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角度拆解一个需求,细细地品味隐藏在一个看似正确的需求背后的真实的用户心理、使用场景、使用流程,从而判断需求的真伪、有效性,决策我们是否应该实现它。
🌟
比较复杂的大需求上

第6节 四两拨千斤

🌟
思考用户的需求重点、竞争对手真正薄弱的地方、自己能发挥巨大优势的地方,并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第1节 往重点思考

🌟
错误地以实现一个功能、达到一个数字为目标,这时就有可能走偏。
✍️
功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能错把功能当目标,
错误地以实现一个功能、达到一个数字为目标,这时就有可能走偏。

第2节 往本质思考

🌟
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别人的方法论,而是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与用户洞察,不断地总结和迭代自己的方法论并形成闭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
贯彻方法论并不是终极,终极是看透事物根本上不变的本质,并创造方法论。
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别人的方法论,而是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与用户洞察,不断地总结和迭代自己的方法论并形成闭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1节 系统思维与经营思维

🌟
这个业务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究竟为用户、客户、行业等提供了什么新商业价值,我们如何从中获取利润。
🌟
传统的负责后勤的职能支撑部门实际上成了平台的经营者,设计机制和规则,用平台化的思维给业务单元赋能,并让公司/平台获益。这就完全改变了以往公司部门间串联的价值链

第2节 品牌的用户心智与洞察

🌟
产品经理偏重搭建框架、运营人员偏重经营血肉、营销人员偏重宣传/推广。
✍️
如果把产品比做人,产品经理负责构建骨架和大脑核心,决定这个人(产品)是否有趣和有用,运营负责构建血肉及循环系统,决定这个人(产品) 是否能良性生存很久持续提供价值,营销负责构建皮囊,决定这个人(产品)能否一眼就吸引别人。如果这个人(产品)只有好看的皮囊却没有有趣的灵魂,虽然能够在开始吸引别人,但很快就会被发现没有内在价值而厌弃。
产品经理偏重搭建框架、运营人员偏重经营血肉、营销人员偏重宣传/推广。
🌟
千万不要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出发去构思我们的发展方向,而是问自己如果要让用户爱上我们的品牌,我们应当做什么。
✍️
乔布斯说,“你得从用户体验出发,倒推用什么技术,你不能从技术出发,然后去想如何才能卖出去”,其实也是一样,需要从用户角度来思考,而不是技术或内部资源作为出发点思考,用户角度开始思考,技术或内部资源是开发过程中你能够借用来实现你想要的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的辅助手段,不能因果倒置。
千万不要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出发去构思我们的发展方向,而是问自己如果要让用户爱上我们的品牌,我们应当做什么。
🌟
这是与从我们自身或竞争对手出发的思考逻辑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逆向思维。
🌟
产品经理设计产品品牌定位,运营建立核心用户的品牌用户心智,那么营销则在大众层面上更广泛地建立起品牌用户心智,最终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
✍️
小米从最初的为发烧而生,主打极客群体的细分定位,但后来极致性价比,扩展用户群到青年群体,再到现在想继续扩张,就需要再更新品牌定位。
小米最初的极度强调性价比的品牌定位近几年也开始改变
🌟
概括来说就是,人对自我的探索和表达是无限的,是永不停止的,如果让用户在玩的过程中能沉浸到探索和表达中,那么就会引发用户的共鸣,用户就会很乐意自发地分享。

第1节 商业嗅觉及推理能力

🌟
我所理解的商业嗅觉包括商业模式,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对商业机会的嗅探、把握。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规模化,我理解的商业嗅觉是一种对扩张和赢利的敏锐直觉。
🌟
群体心理有关,看的人多了,大家就会觉得它挺有价值的,而羡慕、攀比等心理也会让它升值。

第2节 业务架构及创新能力

🌟
一个产品的业务能否成功,其最关键之处在于是否满足了用户真实的需求、是否具有差异化。

第3节 善于沟通及领导能力

🌟
人类的语言通常难以表达真实的信息
🌟
我们在与沟通对象产生观点分歧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如果沟通双方只是围绕分歧点讨论,很容易各说各的,大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很难形成结论。这时候我们需要往深想一层,这个分歧点的背后是什么?出于什么业务目的使我们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不管是否知道答案,我们都可以提问,或双方一起放下当前的分歧来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或引导对方进行思考。
🌟
很多产品经理都受困于大量时间消耗在沟通、项目推进等任务之中,而缺乏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发散思维
🌟
?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产品经理,都应当以产品的想法和创意为主,构建对业务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产品形态。沟通、项目推进等任务也需要,但它们不能体现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价值,不应该本末倒置,不应该占据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时间。

第1节 我们的镜子

🌟
自己打开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我们没办法得到一个魏征,但有办法在漫长的自我学习之路上得到很多小魏征的帮助。他们的点滴之力汇聚江河,一样能起到镜子的作用。
🌟
打开自己、多人之镜、辩证地看待自己。所以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产品与我们在产品之路上如何学习,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甚至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一样的。

第3节 我们的自省

🌟
学习成长这件事情的思考,大致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习对象的研究思考;第二部分则是对学习成长本身的思考。
🌟
第二部分则是对学习成长本身的思考。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从何而来?我想这也分为三个阶段:向外界的一部分学习、向外界的全部学习、自省(由内而发的学习),如图10-5所示。这三个阶段同样是递进的,彼此之间也有关联。当然,有高人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具备自省能力,这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状态。
🌟
在我刚开始工作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每个月都必须进行一次个人总结,看看这个月有没有发现自身的不足、有没有进步。如果没有,我应当感到焦虑,问问为什么没有。在每次这样的总结反思中产出实际的价值,再进一步应用到自身,让自己对自省更有感触、更加熟练,使自己更有自知之明。这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