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典藏
评分
⭐⭐⭐⭐⭐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实用类
沟通技能
书单
开始时间
Dec 4, 2019
读完时间
Dec 28, 2019
已读页数
190
总页数
19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08086156
译者(选)
阮胤华
出版日期
Jan 1, 2016
摘要
BookId
856239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整体书评
点评
认为推荐
难得的好书。那些我从未想到过的对待生活和沟通的角度,让我看到了沟通之美和生命之美。 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学会倾听而不评价他人,感受他人的需要,同时也感受自己内心的需要,你就能获得长久的平和,体会到生命之美。 非暴力沟通看似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只有去不断的尝试,你才能领略到它所激发的强大能量。
ℹ️
章节感悟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ℹ️
章节主要内容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理念和用途讲解
Q: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但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相互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A: 是不合理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一问作者引用了艾提·海勒申的日记,认为也是语言和表达方式,但我认为真正的背后原因是海提有一种悲悯和大爱的信念。作者认为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谈话和聆听,可以使我们心意相通,乐于互助。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第六章 请求帮助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
重点摘要
31个笔记
译序
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天生具有共情能力,共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世界,孩子会天真地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的,只是,成长过程中不要丢了这个能力。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小结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请求与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身心痊愈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见证了,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小结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先倾听他人
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现:(1)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2)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4)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惩罚的代价
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小结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心灵环保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小结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赞扬的动机
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小结
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译序

当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
我发现,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
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天生具有共情能力,共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世界,孩子会天真地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的,只是,成长过程中不要丢了这个能力。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前言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人们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采取行动。在基于狭隘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当代社会,更是如此。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引言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
引言主要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作者认为问题的答案是 语言及表达方式。 是不合理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让我们难以互相关爱(因为不合理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尽管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而第二个问题,作者引用了艾提的日记,来说明合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化解敌意。并且作者认为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谈话和聆听,可以使我们心意相通,乐于互助。但我觉得,语言和表达方式只是外在的原因,艾提能够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心存爱意,是因为她内心秉持的悲悯和大爱。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
暴力而不自知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人生的抉择

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他给的解决方案是,从自身出发,课题分离,强行切断在关系中的任何期望,做一个无欲无求的圣人。本书给的方案是以真心换真心,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互相聆听和关爱。我觉得应两种兼用,对于愿意沟通的人,可以用非暴力沟通,对于无法沟通者,那就课题分离甚至物理上断开联系。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
✍️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一种避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细心体察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然后有意识地使用语言(使我们既能够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沟通方法。 非暴力沟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 来主导生活的理念。
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
✍️
初看非暴力沟通,我以为这是一种术(方式技巧),只要我会了这个技巧去做就行了,但实际完全不可行。再看非暴力沟通,它不仅是一种术,更是一种道(信念,或生活智慧),只有秉持并坚信这个理念,你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内核。
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
这里的光线要亮得多
✍️
哈哈,这是国外版本的“刻舟求剑”故事。
这里的光线要亮得多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
这境界已非常人能及。在物质化和精致利己时代,能愿意真心助人丰富他人生命,已是普渡众生的佛境。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小结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
有办法可以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但做不到不带偏见的观察。语言学的邀请里提到,人描述观察到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其实就带上了偏倚,也就是信息输入脑中时,被自我大脑进行了一道非公正的过滤。而认识事物最全面的方式,不是靠自己观察,而是融合很多人很多视角的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请求与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身心痊愈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见证了,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小结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先倾听他人

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现:(1)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2)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4)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惩罚的代价

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小结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心灵环保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小结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赞扬的动机

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小结

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点评

✍️
难得的好书。那些我从未想到过的对待生活和沟通的角度,让我看到了沟通之美和生命之美。 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学会倾听而不评价他人,感受他人的需要,同时也感受自己内心的需要,你就能获得长久的平和,体会到生命之美。 非暴力沟通看似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只有去不断的尝试,你才能领略到它所激发的强大能量。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