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人生哲学
书单
开始时间
Oct 9, 2023
读完时间
Oct 25, 2023
已读页数
528
总页数
528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59857910
出版日期
Apr 1, 2023
摘要
《银盘中的宝石》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心灵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全方位呈现这位世界级哲人的生平,系走近克里希那穆提及其修行的参考指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BookId
3300058673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如果我们正在寻求幸福,那么意味着现在的我们是不幸的,将来也是。
之前对克氏并没有太多了解,阅读这本书更多是因为 沉思录 的推荐,关于人生的追寻,克氏向内的自我探求的路线其实颇有启发。建议先阅读第二部分,如果你感兴趣克氏的生平,可以再回过头阅读第一部分。
你必须向内追寻,看到自我、理解自我,而后成为自我、超脱自我。
正如加缪说:“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做他自己。
尤其是接受这些。我们会变得很积极。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
我已经见过够多的世面,几乎能够抛开一切。剩下的,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不可思议的努力。
能够守密的努力,不抱希望,亦无怨尤。再也不会去否认什么,因为一切都能够加以肯定,凌驾伤痕。”
📌
重点摘要

第一部分 关于克里希那穆提

🌟
“有纪律的头脑是怠惰的头脑!”我不明白这句话,对我来说,纪律严明的人应该是工作积极、守时、生活有规律。后来有一次遇到他,我问他这句话的意思,他立即回答:“如果他不懒惰,他为什么要自律呢?如果我必须在早晨六点起床,我就起床;但是,如果需要一整套的纪律来强迫自己起床,那么这个人是怠惰的,不是吗?
🌟
人应该着重的是停止怠惰,而不是通过自律来强迫自己改掉懒惰习性。
🌟
人必须由自己探求真理,不要从老师那儿接受真理,从老师那儿接受的真理只会变成语言,而不是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第二章 与克里希那穆提的个人交往

🌟
当我们回答一个问题时,总是从记忆出发。这可能是独断的偏见,也可能是某种结论,或某种信仰,等等。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暂停这一切,并且看看问题本身,那么就让这个问题进化、发展、扩展,然后,如果你想要一个答案,那答案就在这个问题当中,而不是来自你的过去、你的背景。

第二部分 论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导

🌟
他就像佛陀一样,通过观察、追问自我知识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对真理有一种超越于概念、理论与种种描述的直接感知。
🌟
只有通过观察自身暴力之因,并消除它们(不是通过努力,而是通过理解),才能结束暴力。
🌟
一个人能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一种观念、一个答案;但探索必须是自己的。
🌟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也许了如指掌,却完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欲望、抱负、价值和人生观念。
🌟
幸福非追求而得,幸福是临在而显现的。人们若只是去追求它,它就会躲开你。

第十三章 追求快乐

🌟
如果我正在寻求幸福,那意味着我现在是不幸福的。
✍️
因为如果你现在是幸福的,你就不需要寻找幸福。
如果我正在寻求幸福,那意味着我现在是不幸福的。
🌟
只要你还在寻找超越那条界线以上的东西,你就在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欲望去支配
🌟
当欲望生成,满足欲望的需要也就随之而来。因此,人们必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么是沮丧,要么是满足,而这种满足又很快伴随着宿命式的无聊,就这样,无穷无尽,这就构成了一条没有止境的锁链。
🌟
只要我们把幸福放在未来,用现在来寻求幸福,来寻求满足,以期待未来的幸福,那么,未来就会不断地向后退去。
✍️
2. 当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你就会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你还没有但是又想要的东西,从而回到1的追逐中去。
人生无非就是两大悲剧。其一,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其二,得到了你想要的这一个东西。
🌟
幸福有没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于未来呢?——要么现在,要么永不!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变得”幸福这样的事情,而只有“正在”幸福着这样一回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有致力于改变的那些努力,都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我们必须找出自己当下不幸的原因。换言之,幸福与否,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境遇。
✍️
幸福只存在于当下。没有追求幸福、未来变得幸福一说,只有当下正在幸福或者正在不幸。 那么正确的思路是 找到当下不幸的原因,让自己当下“正在”幸福。而不是期冀着用一段长期“当下”的不幸,来换取未来的幸福。
幸福有没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于未来呢?——要么现在,要么永不!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变得”幸福这样的事情,而只有“正在”幸福着这样一回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有致力于改变的那些努力,都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我们必须找出自己当下不幸的原因。换言之,幸福与否,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境遇。
🌟
每一个欲望都在讲述着相同的故事。
🌟
因为我们的心灵忙于追逐新鲜的事物,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关注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因为我们忽视了它们,所以我们就失去了对这些事物的敏感性。
🌟
接受生命的展开,如其所是、如其所有地珍惜生命,经验它提供的欢乐,同时,不做选择、不行计谋,且不存“更多、更好”的那份必然性的期待
🌟
快乐的经验是自然的,但是对快乐的执着则不自然。因为对快乐之重复、对快乐之持续的欲求,创造了人们的饥渴和依赖,并引发了冲突,破坏了幸福与安宁。
🌟
为了看清真相,我们必须观察它,用学习的心灵去深入地理解;为了获得真切的考察,一个人必须既谦卑又宽容,即你必须是你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谴责者,(是欲望的观察者,而不是欲望的批判者)那么,你就有可能看到它的运作方式。而唯有出于这样的一种看见,那种虚假的判断才会消失,最终结束人们的苦难。
✍️
不是批判自己,而是观察、了解、理解、认同自己。 一旦认同,自然化解。
为了看清真相,我们必须观察它,用学习的心灵去深入地理解;为了获得真切的考察,一个人必须既谦卑又宽容,即你必须是你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谴责者,(是欲望的观察者,而不是欲望的批判者)那么,你就有可能看到它的运作方式。而唯有出于这样的一种看见,那种虚假的判断才会消失,最终结束人们的苦难。
🌟
一个人必须首先是幸福的,其次再与生活建立联系,于是,你就会看到整个生活呈现出非常不同的色彩。
🌟
我们必须学会无条件的开心。让你的微笑没有条件,然后面对整个生活。
🌟
“身—心结构”有它自己的一种系统智慧。当某一件事被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时,这种智慧就会起作用,而不是出于你的意志。
🌟
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你应该感受那种美,然后,你又可以放下它;你不能对它生成一种执念。

第十四章 科学与灵性探索

🌟
知识与逻辑中存在某种因果排列的结构,人们学习和了解这个结构就足够了,因为它总能保持有效性,即便你可能完全没有洞察力!而在灵性探索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洞察力,那他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
自我控制永远不会在意识层面带来对暴力的领悟,从而彻底终结暴力。
✍️
强调的更多是思想层面的大彻大悟,而非外在的控制、自律。
自我控制永远不会在意识层面带来对暴力的领悟,从而彻底终结暴力。
🌟
灵性探索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而美德是其副产品。
🌟
科学就是对真理的探究,而技术作为副产品,其产生源于人类对权力与舒适的渴望。
🌟
没有任何事物是反科学的,但存在许多超越于科学之上的事物。
🌟
共同思考并不意味着同意或反对,而是将自己独有的成见、主张和评判放在一边,于是才有共同思考。

第十五章 对话的艺术

🌟
对话是由那些承认自己无知,但希望能够领悟并达到真相的同行者联合起来,对终极真相的深入探究,他们表现得绝对谦卑
🌟
对这样的心灵而言,每段经历、每次谈话、每本书,都会引发对问题的深度探究。
✍️
对话状态的心灵,始终处于倾听、观察内外部的自我觉察状态中,没有评判、没有对错,只有觉察,过程的安定和洞察本身就是收获。
对这样的心灵而言,每段经历、每次谈话、每本书,都会引发对问题的深度探究。
🌟
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它是一种辨别真伪并加以取舍的能力,能够领悟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更深意义和价值,包括爱、宗教、美与死亡。

第十六章 全球暴力与个人责任

🌟
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这种分歧是从哪里来的呢?
✍️
这个世界为何会有冲突? · 通过梳理下文,会得到这样一个逻辑链,你认为原因在哪个层次,那么对应的解决方案也衍生于那个层次。 · 个体天生的需求(eg. 生存需求、舒适需求)→ 需求带来欲望(eg. 活下来,活得更好)→ 欲望产生比较(eg. 比别人活得更好) → 比较导致评价(eg. 我过得不好,他比我优秀比我好)→ 评价带来偏好(eg. 我应该成为他那样的人,“学而优则仕”)→ 进而产生优越感和价值判定(eg. 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种族优越)→ 不同人的价值判断有差异,类似价值判断的人开始形成群体(eg. 国家、民族、公司、家族、团体)→ 不同的群体因为价值观、利益、优越感等差异,产生冲突(eg. 国家战争、民族奴役、公司竞争、家族纠葛)。
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这种分歧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十七章 真相有路可循吗?

🌟
真相在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含义和说法中,指的是对某件事物的准确描述,而且这件事物确实发生过,或者本身就是事实
🌟
除非能够觉察到,技能学识与自我膨胀的虚妄不实和徒劳无益,我们才能了解或意识到生活如何能以另一种方式展开

第十八章 自我是幻象吗?

✍️
结合下文,"自我"在这里的定义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疑问,即自我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自然界中的树木或身体一样,还是自我只存在于个体的想象之中,就像虚构的童话故事一样。 同时根据自我的两种可能存在,推导出了两种对于自我的处理方法: · 如果自我是客观存在,那么可以试图管理它,就像管理其他自然存在的事物一样。 · 如果自我只是一种想象,那么理解自我形成的过程,甚至终结自我的可能性,将成为一个不同的挑战。
每个人意识中的冲突与暴力则产生于意识中的自我过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必须探究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自我?
✍️
此处论证的结论为:自我是幻象而非实体。 理由如下: 1. 自我没有客观存在的客体,只在人类的意识里; 2. 刚出生的儿童没有自我,但成长时会逐渐出现,所以自我是成长过程中逐渐构建出来的虚构想象。 基于章节开头的推论,既然自我是虚构的,那么下一步就是了解自我是如何被大脑说构建出来的,从而得出对于“自我”的正确相处和处理方式。
自我是否就是心智所制造的幻象
🌟
为什么我要寻求自己的形象与声誉呢?你会发现这一切源于,我们喜欢自己在群体中获得的评价优于实际所是的样子。
🌟
自我就产生于面对生活的方式中。
🌟
如果你太关注结果,一切行动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就有竞争感,想要去欺骗,如果输了就沮丧不堪,赢了则骄傲自大。
🌟
自我就产生于我们认为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工作能带来收益的幻象。
✍️
相对于客观的事实,大脑中会自然地对齐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是比较,通过比较就会有评判,从而得出价值判断,自我产生于比较到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也是我们给自己施加烦恼、痛苦、优越感的源头。
肉体层面的痛苦只是自然的结果,但自我怜悯却并非如此,那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
自我过程是心理过程,如果我们的心智能够从比较中解脱,那么自我的过程就终结了,这种解脱无法通过某个刻意的自发决定来了结,而是通过了解其如何发生并做了什么
🌟
苏格拉底说,自我了解是唯一有意义的。
🌟
佛陀说关于世界的了解是较低层次的了解,也就是无明,而真正的了解是自我了解。
🌟
如果我看到了欲望所在,并且无须任何野蛮行为而使其得到满足,在满足的过程中我也欣然获得某种愉悦感受。如果我无法使其得到满足,就顺其自然地任其消逝,那么你就解脱了!

第十九章 没有冲突的关系可能存在吗?

🌟
如果确实意欲探究毫无冲突的生活是否存在,我必须去发现是否有可能不带着任何行乞器皿面对生活,也不带着为自己乞讨任何事物的意愿为人处事,这也就是从欲望中解脱。
🌟
因为我也是过往的产物,历经百万年的生物学层面的过往带给我内在的先天本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过往带给我内在的文化思想;自孩童时代以来的所有经历累积成为心理记忆,也储存于我的记忆之海;所有这些都储存在头脑中,在记忆里。这就是所谓的“我”。
🌟
我也必须自问,我能像对待朋友那样面对这个被称为“我”的实体吗?能够不对其加以评判和控制,不与它抗争,不说应该这样、不该那样吗?否则,冲突就无法避免。那么,消除我所是与我希望所是之间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像真正的朋友那样面对一切。
✍️
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确实如此,感受深刻。 不断地自我反思、批判,我只是在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尝试通过控制的方式来让自己往期望的方向前进,但却事与愿违。 但我又一次没能早起锻炼,我希望听到的不是 “你在浪费时间”“你自控能力差”这样居高临下的自我批判,而是像朋友一样地面对一切:“你怎么了?”“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一起试试那个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毫无负担、充满动力地前行。
我也必须自问,我能像对待朋友那样面对这个被称为“我”的实体吗?能够不对其加以评判和控制,不与它抗争,不说应该这样、不该那样吗?否则,冲突就无法避免。那么,消除我所是与我希望所是之间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像真正的朋友那样面对一切。
🌟
快乐并不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看待欠缺的东西。这个人很富有,仍然在不断寻求;那个人很贫穷,却没有任何的需求。
🌟
我从中必须弄清是否有可能没有任何欲望地活着。只有那时,才能有从冲突中解脱的生活。
✍️
超脱本我,理解自我,成为超我。
我从中必须弄清是否有可能没有任何欲望地活着。只有那时,才能有从冲突中解脱的生活。

第二十章 什么是正确的行动?

🌟
莎士比亚曾经写过:“世间事物本无善恶之别,全凭个人怎样的想法而定。”
✍️
世界只按物理规律运行,没有感情没有道德,只有人类才有道德判断。
莎士比亚曾经写过:“世间事物本无善恶之别,全凭个人怎样的想法而定。”
🌟
如果你的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那么当我们的孩子顽皮时,我们就倾向于去模仿父母对孩子进行惩戒,因为我们在孩童时代也是这样接受惩罚的。这可能也意味着我们一代连着一代都在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十一章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实用吗?

🌟
教诲的整个目的是让你意识到理解自己的重要性。
🌟
如果我们将所有时间专注于解决当下问题,就永远无法更加深入地解决问题。因此生活就变成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说这并非明智的生活方式。
🌟
处于学习中的心灵能够让我们跳出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否则我们只能接受家庭所认同与文化所传达的一切,因此也成为我们所接受事物的一部分,并持续不断地代代相传!

第二十二章 什么是全然地活着?

🌟
我们发明的简单事物现在反过来控制着我们,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孩子们必须变成什么模样,
🌟
分裂的根源以及全然活着的最大障碍就是自我。
🌟
智慧与知识,有天壤之别,又常常毫无瓜葛。知识住在头脑中,那里满是他人的想法;而智慧,在那些自我关注的人中。知识骄傲于它知道的如此之多;智慧谦虚于它认为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十三章 21世纪的正确教育

🌟
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而不只是生产训练有素的个体。
🌟
他/她在对各自所属群体的认同中感觉到安全,但正是认同本身制造了当今世界最不安全的事实
✍️
认同在微观上让个体具备了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但宏观上也造就了不同群体的分歧和巨大的冲突。
他/她在对各自所属群体的认同中感觉到安全,但正是认同本身制造了当今世界最不安全的事实
🌟
自我就产生于将自我利益作为生命的主要动机与驱动力的控制活动中。
🌟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不得将恐惧、奖励、惩罚与竞争用作让孩子们完成教学任务的动机,因为这些也是促进孩子自我发展的因素。必须将内含于生命所有面向的快乐或美好作为主要动机,从而引导孩子身上敏感性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向他/她揭示生命各个面向的美,以帮助孩子们发展出这样的敏感性。
🌟
孩子们带着问题而非答案成长确实相当重要。每个年龄阶段遇到的问题自然各不相同,但探究和自学的能力,与对他人所告知的一切不加质疑地遵守和追随相比,显得尤为重要
✍️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主动性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 在孩子做错事时,以朋友的身份去问问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从这个过程和结果中他学到了什么,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路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而不是以一个集权者高高在上的态度去批评、纠正和责骂。
孩子们带着问题而非答案成长确实相当重要。每个年龄阶段遇到的问题自然各不相同,但探究和自学的能力,与对他人所告知的一切不加质疑地遵守和追随相比,显得尤为重要
🌟
生活中最伟大的事物往往无法被教导和传授,但却能够被领悟
✍️
“智慧无法言传。” —— 《悉达多》 知识可以学习,但智慧无法言传,只能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自我领悟。
生活中最伟大的事物往往无法被教导和传授,但却能够被领悟
🌟
两大探究其实具有互补性,其中一个旨在发现展现为物质、能量、空间与时间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另一个探究则存在于人类意识世界中的内在秩序(平静、和谐与美德)
✍️
科学和宗教本就是互补的,而非对立。 科学回答“实然”问题(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带价值和道德判断,不指导人应该如何;而广义上的宗教回答“应然”问题(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指导人应该如何行事、应该追求什么。
两大探究其实具有互补性,其中一个旨在发现展现为物质、能量、空间与时间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另一个探究则存在于人类意识世界中的内在秩序(平静、和谐与美德)
🌟
我们必须要创造同时兼具科学性与宗教性的心灵——那样的心灵喜欢追根究底、精确严谨、善于推理且心怀质疑,但同时又能感受到美、充满好奇、善于审美、多愁善感、富有人性且能意识到理智的局限性。
🌟
生活的艺术是由从事的每个活动所带来的点滴享受汇聚而成,相比而言活动的结果就显得微不足道。
🌟
美德是人类意识领域的良善之花,也伴随自我了解而来。它无法像某项技巧那样可以通过机械练习来获得。
🌟
我们需要自我质疑的方法,而不只去重复老师与父母在我们身上所做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原创,富有智慧,敢于创造,而不只固执己见
🌟
人类已经陷入某种巨大的幻象之中。这种幻象自以为能通过制定法律,通过政治与社会改革,通过科学与技术进步,通过更广博的知识、更巨大的财富、更强大的武器与更严格的操控来解决问题

第二十四章 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

🌟
“如果你表现好,能够名列前茅,我将给你买一辆自行车”。于是可怜的孩子学会做任何事情不是因为想要探寻其中的乐趣,而是因为可以得到贿赂。
🌟
排除了上述所有方式,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激励手段呢?当然是兴趣,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

第二十五章 克里希那穆提的学校

🌟
这也就是正确生活的意义所在,不只盲目接受来自他人的答案,不断尝试着实践或重复。除非我们能领悟何为正确的生活,才能教导孩子们正确地生活,因此发现正确生活的真意是我们首要且最高的责任。
🌟
正确生活也就意味着不满足于只是“遵守”某些美德(如果存在这种事物的话),而是遵循正确的感觉
🌟
难道教育只意味着培养特定能力,用以获取外部世界最大程度的物质利益,并且认同社会所有的贪婪、暴力与腐败,并进一步为其做出贡献吗?难道这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所在吗

后记

🌟
摆脱束缚的自由并非学习和领悟过程的最终结果,而是从学习领悟之始就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
🌟
克里希那穆提谈及意识的转变时,一再要求我们去发现每一项活动背后正确的精神实质,并始终带着这种精神生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美德,真正的宗教,那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非某种实践活动。

术语

🌟
意识:意识并非以思想为基础、与认知有关的能力,而是一种不带任何反应、选择、判断、辩解及喜好的整体感知力。它包括观察、注意、倾听、觉察与关注,类似于目击者意识。
🌟
改变:改变并非某种受意志支配,从而对行为或思想加以控制的行动。它意味着某种自然改变的意识状态,源于对何为真假进行感知的自我认识。
🌟
慈悲:慈悲并非怜悯,而是与万事万物感同身受的能力。
🌟
自我:自我不是个性,而是对作为独立实体而自我赋予的重要性之认同与依附。
🌟
学习的心灵:学习的心灵就是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的心灵,因此会带着问题而不是答案生活,永远怀着探询真相的渴望。
🌟
自我:即个性,是人类意识层面受限制的实体,也是记忆的产物。

译后记

🌟
认识自我,无法通过他人,或借助任何其他的路径,必须从自身开始,别无他途。

点评

✍️
“如果我们正在寻求幸福,那么意味着现在的我们是不幸的,将来也是。” 之前对克氏并没有太多了解,阅读这本书更多是因为 沉思录 的推荐,关于人生的追寻,克氏向内的自我探求的路线其实颇有启发。建议先阅读第二部分,如果你感兴趣克氏的生平,可以再回过头阅读第一部分。 你必须向内追寻,看到自我、理解自我,而后成为自我、超脱自我。 正如加缪说:“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做他自己。 尤其是接受这些。我们会变得很积极。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 我已经见过够多的世面,几乎能够抛开一切。剩下的,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不可思议的努力。 能够守密的努力,不抱希望,亦无怨尤。再也不会去否认什么,因为一切都能够加以肯定,凌驾伤痕。”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