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Why Buddhism is True?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罗伯特·赖特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人生哲学
书单
开始时间
Oct 25, 2023
读完时间
Nov 9, 2023
已读页数
320
总页数
32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59636164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ug 1, 2020
摘要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BookId
33641196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少楠:评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一切不过是进化的游戏。”
我们的不满足,源自于我们希望追求到快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私的基因要求作为载体的我们最大化地繁衍后代,因此多数直接的「快乐」都和增加生存权和生育权这两个行为有关。如果快乐绵长且易得,则我们将会丧失继续做某些事的动机,所以快乐永远是短暂的。
我们的烦恼也来自于对失去这两种权利的恐惧,但工业革命后的时代发展太快,我们的大脑来不及进化,依旧沿袭着部落时代的反应模式,对增加脂肪、疑神疑鬼、焦躁暴怒情有独钟,却没有考虑过环境已经错位,现代的我们其实很难受到如此直接的生命威胁,也不需要如此暴戾的情绪。
我们无法长久获得快乐,因此我们不满足,导致我们时刻感受到「苦」,我们日常被各种情绪摆弄,永远无法获得自由。
你想要吃多少蛋糕就吃多少蛋糕并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不被你的这种天性的欲望所控制 —— 你可以不被基因所赋予的情绪机制所控制,可以真正洞悉世界的真相,遵从自己的“人生法则”去行事。
而其中的一种解脱之法,就是依托冥想,切断感知与感情的联系,重新认识自我,继而超脱自我,达到无我的「空」之境界。
正应对了佛陀面对世间「苦」谛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
重点摘要
 

致读者

💡
“不要用佛教教义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佛教徒,用它来做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 选择红色药丸

✍️
众生皆不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痛苦,于是众生皆苦。
但兴奋感总会退去,而且总会使我们渴求更多。滚石乐队的一首老歌里唱到的“我无法得到满足”,就是佛教所谓的人类境况。确实,尽管众所周知,佛陀宣称人生充满无尽的苦,但还是有些学者称这样的解读不够客观、准确,而且“dukkha”这个词虽然译作“苦”,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翻译成“不满足”。
💡
尽管众所周知,佛陀宣称人生充满无尽的苦,但还是有些学者称这样的解读不够客观、准确,而且“dukkha”这个词虽然译作“苦”,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翻译成“不满足”。
💡
你仍然会陷入这种出于本能的自然怪圈而难以自拔,徒劳地追寻快感——心理学家有时将之称作“享乐跑步机”(the hedonic treadmill)——但是现在你有了新的理由,去审视其中的荒诞。换言之,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跑步机,是特意设计出来让你不停奔跑的,而且你通常到达不了任何终点。然而你还是不停地奔跑。

第二章 没有痛感的痛

💡
接受甚至欣然接纳某种令人厌烦的感觉,可以使你与之产生一种临界距离,最终使厌烦的感觉消退。

第三章 感觉何时为幻觉

💡
行为科学家对于“好感觉和坏感觉的最初作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
✍️
简而言之,生物体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模式,被定义成了感觉。 比如避害的一种模式,当接触到一些会对生物体有害的东西,从而导致感觉、处理到躲避行为的整个神经环路激活,这个激活模式被人们被定义为疼痛感。
行为科学家对于“好感觉和坏感觉的最初作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
💡
生物体的感觉旨在针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事物所作的评价进行编码。此类评价通常关乎这些事物对于产生感觉的生物体的存亡是好还是坏
✍️
所以感觉是一种先天编码好的评价范式,用于快速评价某些事件、事物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弊,它并非客观实体(比如客观事物、事件),而是一种对客观相对个体的价值评价范式。 诚然这种快速判断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但这种快速判断的模式不一定是正确的,特别是当下时代环境已经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古旧的判断模式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如果遵循感觉和本能,那么可能出现很多的错判。
生物体的感觉旨在针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事物所作的评价进行编码。此类评价通常关乎这些事物对于产生感觉的生物体的存亡是好还是坏
💡
在定义感觉的“真”或“假”时有这样一种方法:如果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很好,却引导我们做出不利于自身的事情,那么它们就是“假的”感觉。
💡
有些感觉并不仅仅是感觉。它们不仅仅判断做某些事对生物体到底有没有好处,也是一种真切、明确的信念,评判环境中的事物及其与生物体福祉间的关系
💡
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要我们看清世界,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基因延续的感知和信念
💡
我们对个人社会地位前景以及后代社会地位前景产生焦虑的基因似乎已经被纳入人类基因库
✍️
核心还是因为人类是群居物种,因此个人地位、人际关系会影响你在族群中的地位以及生存和繁衍概率,因此演化出了涉及个人印象、社交地位等一系列相关的环境反馈模式——也就是情绪模式。 而在独居物种身上,可能就没有这样的需求,也就没有对应的情绪模式。
我们对个人社会地位前景以及后代社会地位前景产生焦虑的基因似乎已经被纳入人类基因库
💡
我们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克服焦虑。就像我那天晚上所做的一样,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感觉本身上,而是审视与之相关的思虑。
✍️
其实思路就是理性介入,并且对当下事实以及与之对应的感觉模式进行分析和判断,重新审视感觉是否出现了“误判”,从而纠正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觉知“真相”。
我们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克服焦虑。就像我那天晚上所做的一样,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感觉本身上,而是审视与之相关的思虑。
💡
我们来回顾一下感觉可能产生误导的几个类型
✍️
几种类型: 1. 自然“误报”类:为了提升存活概率而对一些危险事件的阈值设置的很低,导致很多情况下存在错误的判断,典型的是一些“避害”类情绪模式,比如恐惧,很多时候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危险; 2. 环境错位类:在过去的环境中,这些情绪模式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但在当今的环境下,过去正确的判断在当下已经变成错误的了,典型如 糖分所带来的幸福感,在物质过剩的时代,会导致摄入过量而肥胖以及身心健康问题。以及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带来的焦虑。 3. 幸福幻觉类:更多见于“趋利”类的感觉模式中,我们以为一直做能让我们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就可以一直幸福下去,但很多时候反而会落入深渊。典型如烟酒上瘾、毒品、赌博和性瘾。
我们来回顾一下感觉可能产生误导的几个类型
💡
自然选择不仅不关心真相,也不关心我们的长期幸福。
✍️
这是一些列推论的基本假设。 在宗教里,上帝关心人类的福祉,所以基于这样的基本假设,推论出来得一系列结论就会有所不同。
自然选择不仅不关心真相,也不关心我们的长期幸福。
💡
“血统存续的代价或许就是一生的不适。”

第四章 极乐、狂喜,以及内观的更重要原因

💡
佛教中所谓的达到开悟,就是要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并生幻觉:关乎你头脑中事情的“内在”幻觉和关乎其他事物的“外在”幻觉
💡
以适度的追求——作为减缓压力或焦虑、缓解愤怒或控制自我厌恶情绪的方式——为开始,可以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相当深刻的体会。一种原本是理疗性的尝试,最终转变成了深刻的哲学和精神追求。

第五章 所谓的无我

💡
摒弃“自我”的一两个部分,其关键在于将观察行为与评价行为分开。

第六章 你的首席执行官已失踪

💡
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
💡
自我在进化上的首要功能是作为印象管理器官,而不是大众心理学中认为的决策者。
💡
模块化的思维模型有一个大问题:它的名字。“模块”这个词本身很容易被误解
✍️
所以模块化思维类似一个分布式系统,并不是分布式系统的每一个模块都在一个物理空间的服务器上,而是所有节点都对其中的某一个模块有所贡献,比如 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模块、存储模块,并不是做有某一台服务器只负责计算,另一台只负责存储,而是由很多节点的一部分参与计算、另一部分参与存储,共同构建了分布式系统的计算和存储模块。
模块化的思维模型有一个大问题:它的名字。“模块”这个词本身很容易被误解
💡
“意识心”——意识“自我”——有特别之处,但和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特别不同。它不是总统,而是更像美国众议院议长,它主持投票,宣布投票结果,但无法控制投票过程。当然,众议院议长在幕后也可以做些动作,可以对投票过程施加影响。
✍️
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职能定位,更像一个国家以维护外交形象的外交部长,核心是负责维护个人形象,对外进行解释和自圆其说,而其中“理性自我”像众议院院长,负责组织分析和投票决策,但并不直接决定决策的结果。“感性自我”就像底下各个执行的智能部门,针对自己的职能范围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推荐。 会想起“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大脑中演化数千万年的“象”是感性自我,遵循感觉的感性模式进行运作,而年纪轻轻的“骑象人”是理性自我,看起来更客观,更有潜力,但毕竟依然很弱小,很多时候并不能控制大象,反而沦为了大象的辨护官,对它说决定的行为进行“马后炮”式地解释,很像一个被架空的君主,明明没有权利,却还要假意下旨解释,仿佛权力仍然在手中掌控一般。
“意识心”——意识“自我”——有特别之处,但和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特别不同。它不是总统,而是更像美国众议院议长,它主持投票,宣布投票结果,但无法控制投票过程。当然,众议院议长在幕后也可以做些动作,可以对投票过程施加影响。

第七章 控制人生的大脑模块

✍️
所以这个机器人的大脑不是由一堆If-else来实现的,而是由一个庞大的状态机维护,当下的行为决策取决于当前的状态以及当下的信息输入。
机器人的大脑由很多互相重叠的模块组成,模块中还有模块,某一时刻机器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由哪一个模块操控局势。
💡
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则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不执于情”有助于你接近“无我”境界
✍️
这么说,正念通过切断感觉和执行模块的关联,从而避免了感情用事的冲动,但是否接近“无我”境界,如果你认为感情用事的自己是“自我”,那么的确可以这么解释。
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则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不执于情”有助于你接近“无我”境界
✍️
这么看,佛陀所谓的达到“无我”之境,可以把所有人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人,而不会因为面对的人的性别、外貌、地位而受到影响,做到“坐怀不乱”,那的确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或许是因为女性在场使得异性恋男性的大脑出现波动,促使他们通过分享大胆的未来财富计划来赢得女性的赞叹,从而使他们忽视了计划是否实际,或者这种劲头能够持续多久。
💡
出于个人利益(或自然选择定义的他们的“利益”),人们总能说服自己相信他们任何关于个人动机的故事
💡
感觉不仅会带来特定、短暂的幻觉,还可能引出完全不同的心态,并改变一段时间内的知觉和倾向,不管这种改变或好或坏。
💡
佛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在这一点上交汇:在普通的人类生活中并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的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似乎是一系列自我,它们轮番上场,掌控着局势。如果它们是通过感觉掌控局势的,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局势。据我了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念冥想。

第八章 想法如何自我思考

💡
尽管你终其一生可能都认为是自己想出的想法——你想象中的‘你’想出的想法——其实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是,想法俘获了你,俘获了你想象中的‘你’
💡
冥想老师的主要观点和模块化大脑模型的结论是一样的:“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收了想法。
✍️
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意识自我不介入的读书活动中,仍然有信息写入了大脑的其他部分,当数量到一定程度,它会自然地记忆、理解、融汇,并衍生想法。 那么所谓的"灵光一闪",也就很好解释了,来源于你过去的经验所训练的大脑其他部分,自主地运行和产生想法,在某个时刻突然涌起(神经网络活跃到一定程度),并进入意识。当然这也只在你之前确实很努力输入大量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凭空而来,所以很多时候各种看似无关的信息输入,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和影响那个“意识之下”的大脑。
冥想老师的主要观点和模块化大脑模型的结论是一样的:“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收了想法。
💡
好奇是一种天赋,是一种从求知中获取快乐的能力。

第九章 “自我”控制

💡
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
很多时候抑制一个欲望靠的是强化另一个欲望, 比如保持身材的欲望战胜了对美食的欲望。 那么要做到“放下”欲望、做到“无执”,真的很难很难。
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
任何东西都“无法抑制或阻碍激情的冲动,除了一种对立的冲动”
💡
为什么我们的“意识心”要花时间见证辩论的过程,参与到“深思熟虑”中?
💡
你的意识观察辩论过程和获胜理由的原因在于‘如果有人质疑你,问你为什么要做x、y或z时’,你就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
“意识心”与不同模块竞争得出的理由相关联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在做决定之前与他人分享这些理由,得到他们的反馈
💡
RAIN。(11)首先,你辨识(Recognize)出感觉。然后,你接受(Accept)这种感觉(而不是尝试驱散它)。之后,你审视(Investigate)这种感觉及其与你身体的关系。最后,N代表不认同(Nonidentification),或者说是不执(Nonattachment)。以此为结尾很好,因为不执于事是佛陀给我们开出的万能药方,以帮助我们摆脱苦恼。
💡
欲望——类似于按下按钮的冲动——可以充分形成,然而得不到强化,因为正念审视过这种欲望,已经使其失去了力量,打破了冲动和奖励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欲望一次又一次地涌起,但都没有带来满足感,欲望就会终止。
✍️
关键是切断欲望与满足感反馈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任由欲望涌起,但通过正念将其切断,慢慢地这种联系被切断,大脑就不再会通过起欲念来实现满足的目标。而自律是尽量逃避欲念,不让其出现,但只要其能够出现,欲念与满足的强关联仍然存在,也就很容易前功尽弃。
欲望——类似于按下按钮的冲动——可以充分形成,然而得不到强化,因为正念审视过这种欲望,已经使其失去了力量,打破了冲动和奖励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欲望一次又一次地涌起,但都没有带来满足感,欲望就会终止。
💡
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不必抑制冲动,而是让其形成,然后细致地观察,从而弱化冲动

第十章 存在与内涵

✍️
《三摩地王经》(也称为《禅定王经》或《禅定王经》)是佛教禅宗经典之一,强调了禅定(三摩地)的重要性。这段经文的解释为: · 如焰寻香城:这句比喻表示禅定的境界,禅定时,人的心境应该如同火焰寻找香气一样,专注而不分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火焰代表专注的心,香城则代表内心的境界,禅定让人的内心如火焰般专注。 · 如幻事如梦:这句强调了一切现象都是瞬息万变,具有幻觉和梦境的特性。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世界的表象,因为它们都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就像幻觉和梦一样。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这些幻象,达到更深的认知和理解。 · 观行相空寂:这句强调了禅定修行中的观察和洞察。它表示通过观察自己的身心和世界,人们可以领悟到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虚和寂静的。这是佛教中的中心思想之一,即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空虚的。 · 诸法亦复然:这句表示通过禅定,人们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都遵循着自然法则,一切都是如此,没有例外。这也与佛教的“因缘法”相符,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佛教经文《三摩地王经》(Samadhiraja Sutra):如焰寻香城如幻事如梦观行相空寂诸法亦复然
💡
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
💡
知觉不是一种消极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构建世界模型的过程。
💡
这种意义似乎深深植根于事物的本质中,但其实并非现实的固有特征,它是我们强加在现实上的,是我们讲述的关于现实的故事。

第十一章 “空”积极的一面

💡
人们甚至会在并不“特殊”的事物上注入布鲁姆所谓的充满情感的“本质”
✍️
人类对事物赋予的”本质”其实是给事物额外附加的意义、情感或信念。 这里描述了两种类型的本质: 1. 通过某些(外部)信念输入赋予事物额外的“本质”属性,比如 梵高的真迹、赤壁遗迹的历史沧桑感、祖辈传下来的传家宝; 2. 通过与事物过往的长期经历所沉淀下来的记忆赋予事物额外的“本质”属性,比如你用了很多年的钢笔、养了很多年的狗狗;
人们甚至会在并不“特殊”的事物上注入布鲁姆所谓的充满情感的“本质”
💡
人类就是无意识的评判者
✍️
人类必须天生成为评判者,快速地评判眼前事物的利害,并做出相应“趋利避害”的行为,才能最大概率地存活并延续下来。
人类就是无意识的评判者
💡
生命体真正关注的是从进化论角度来看有重要意义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也往往会激发感觉。因此感知的图景——我们关注事物的图景,主宰我们意识的图景——往往会有感觉灌输其中,虽然有时感觉很微妙。
💡
,对“无相”或“空”的感知与对事物情感反应的抑制有关
💡
(1)理解了“无相”或“空”,对事物的认识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2)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常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这两点与我所说的相符
💡
洞察事物会抑制感觉,我说的是抑制了感觉可以带来对事物的洞察
✍️
也可以这么理解,情感的抑制就是被佛学定义为“空”的状态,两者相等,不分前后。 而“空”状态下,对事物会有更理性的洞察(因为剥离了情感),至于是“空”带来了理性洞察,还是理性洞察导致“空”,其实不重要。
洞察事物会抑制感觉,我说的是抑制了感觉可以带来对事物的洞察
💡
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
💡
每一种快感背后都有一个带来快感的故事。“根本没有纯粹的快感,所有的快感都是受你的信念左右。”
💡
我们的快感由本质感塑造,因而也受我们讲述的故事和秉持的信念影响
💡
我们通过本质感给事物打上标签,而标签的一种使用方法就是把事物归档,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
✍️
正因为此,我们错过了这个世界以及身边的诸多美好。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我们所关心的事物(也就是被贴上“值得关注”的标签的):权力、金钱、成败、性、欢愉、暴力,但这些只是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生活中很狭窄的一面。
我们通过本质感给事物打上标签,而标签的一种使用方法就是把事物归档,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
💡
所谓的“空”其实是“满”:有时看不见本质反而使你体会到事物的丰富性。
💡
事物伴随着故事而来,不管故事的真假,它都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由此也塑造了事物本身,给了事物我们所感知到的全貌。
💡
通常这个术语是指,某种事物具有的一种不可见的、隐藏的或不明显的特质,缺少了这种特质,该事物便不再是原本的事物。
💡
我并没有论证现实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没有本质,反而是论证人类大脑天然就会在现实中投射一定的本质感,而这种投射背后的进化论逻辑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投射出的本质感能与“客观”现实对应,而且给了我们理由怀疑投射出的本质感不能与“客观”现实对应。

第十二章 没有杂草的世界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rror)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指的是我们在解释/评价 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个体内在特质、性格或动机,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常错误地归因他人行为于他们的性格,而不考虑外部因素的作用。 例如,你的朋友经常迟到。基本归因错误是你会认为你的朋友迟到是因为他们懒惰或不关心,而不考虑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开车晚或者交通拥堵导致的。实际上,外部情境(交通)可能是导致他们迟到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当你和家人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有人在前面不停地唠叨和抱怨。基本归因错误是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脾气很坏,但你不知道他们也许只是因为有紧急事情或者生气的原因,并不代表他们一直都是坏脾气的人。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rror)
💡
基本归因错误:我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为性格,而不是情境;我认为恶可以追溯到他们自身,而不是环境因素。
💡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性格的影响,同时低估情境的影响的倾向——并不像心理学家原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我们会轻视性格的影响,放大情境的影响。
✍️
所以其实如何解释面前的现象,是归因于性格,还是归因于情境,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即我们对当前情景中的人的信念。 你的我好朋友,我拥有你是好人的信念,当你做好事的时候,我会归因于你的善良。当你踢翻乞丐的碗的时候,我会归因于情境(你当下心情非常不好)。 如果我拥有的是你是坏人的信念,那么就会反过来,你做坏事是出于本性,做好事是处于情境。 总之,大脑都会维护自己认知的一致性,从确保认知一致的视角来对事物进行解释,确保自圆其说,毕竟颠覆认知是一件比较耗脑力且危险的事情。 当然,对于从未见过的人,信念如何建立?这时候第一印象就很重要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然后持续维护一段时间,别人就会对你建立起比较强的正面信念,自然就成为了你的维护者。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性格的影响,同时低估情境的影响的倾向——并不像心理学家原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我们会轻视性格的影响,放大情境的影响。
💡
在这些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但是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就有了本质。
✍️
这个世界的一切原本都没有意义,只有遵循物理规律的运行。只有人对其中一些事物赋予了意义,它才成为了具备意义的事件,并拥有了一些特质。
在这些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但是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就有了本质。
💡
看不到本质与没有先入之见是同一回事,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从事物中感知到的本质,就是大脑对这些事物程式化的先入之见。这些先入之见使我们对事物的反应类似权宜之计,但并不一定是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
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可以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
正念冥想的一种作用就在于细致清晰地体验感觉,而不是不加鉴别地被动遵从感觉,给你选择喜悦、快乐和爱等各种感觉的能力。对感觉的选择性接纳,对其服从的弱化,基本上也包括塑造我们眼中事物和人本质的感觉。

第十三章 喜欢、惊叹,万物归一(或为空)

✍️
自我往往被束缚在身体范围内,不是因为感知,而是因为直接控制权。 我可以感知鸟叫和皮肤的刺痛,但我能实际控制的部分是我的四肢,因此把我能否直接控制作为区分”我“与”非我“的标准对于生命来说是合理的,我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属于”我“,我不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属于”非我“,但我能间接影响和控制的部分属于”我的“,比如我的衣服、我的车,这样的区分方式相对是比较清晰的。
伟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写道:“个人所谓的‘我’和‘我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定。”
💡
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由此形成“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都缺少独立存在性。
💡
由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紧密、互相依赖严重而缺乏个体特征;由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紧密、互相依赖严重,所以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
💡
他们会产生一种自我界限消解的感觉,进而产生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
💡
内在的无我体验涉及摒弃感觉以及感觉带来的想法。感觉通常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分别对应包含吸引和厌恶的要素,换言之,就是包含了贪爱。
💡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贪爱的设计是为了使我们保护自己,也就是说,使我们每个人保护包含基因的载体。而这个载体以身体的皮肤为界限。这样说来,贪爱自然就会强化一些感觉,使人们认定那些界限(自然选择设定的关切区域界限)很重要。
💡
我们本能地认为事物具有本质,是由渗透到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知中的感觉塑造的。仔细端详,我们会发现这些感觉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包括被事物吸引、对事物的渴望,也有对事物的厌恶。换言之,这些感觉多多少少都包含着“贪婪”(raga)或“憎恨”(dvesha)

第十四章 内心的自由与觉醒

✍️
"十二缘起": · 无明(Ignorance):这是轮回的起点,代表众生对真相的无知或无明。因为不了解真实性质,众生陷入轮回。 · 行(Mental Formations):这指的是内心的愿望、欲望、情感和意念。众生的思维和欲望引导他们的行为。 · 識(Consciousness):这是意识的形成,伴随着行为。它将众生与他们的经验连接起来。 · 名色(Name and Form):这包括身体和心灵的组合,形成个体存在。 · 六入(Six Sense Bases):这代表六种感知能力,包括眼、耳、鼻、舌、身和心。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众生与外界接触。 · 触(Contact):众生的感官器官与外部对象相互接触,导致感觉的产生。 · 受(Feeling):基于触的感觉,众生经历愉悦、痛苦或中性的情感。 · 爱(Craving):受后,众生会产生渴望或欲望,追求愉悦感觉,避免痛苦。 · 取(Grasping):众生通过追求和附着,试图满足他们的渴望。 · 有(Becoming):这是众生因为追求和附着而导致新的生命体生成,进一步加深了轮回。 · 生(Birth):新的生命体诞生,进入世界。 · 老、病、死(Aging, Sickness, Death):新生命体会经历老化、疾病和最终的死亡,结束了一个生命周期。这也将导致新一轮的"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强调了因果关系,说明了为什么众生会陷入轮回,以及如何通过了悟、消除无明来解脱。在佛教中,涅槃被认为是超越轮回的境界,可以通过觉悟、智慧和禅定来实现。这一教义强调了生命的无常性和痛苦的根源,鼓励修行者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一系列特别的因果关系——“十二缘起”,一环连着下一环——据称将人类囚禁于无尽轮回中的正是“十二缘起”。
💡
人类的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对感官输入冲击的反应差不多是反射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的设计就是要它受输入信息的控制。而控制这台机器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产生的感觉。如果你以贪爱处理这些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渴望令人愉悦的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抵触令人不悦的感觉——你将继续被周围的世界控制。但是,如果你能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地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控制。你可以抵抗平常塑造行为的因,从而接近“无为法”的境界。
💡
冥想练习旨在克服感觉对感知的影响,培养清醒的世界观
💡
“无我”的概念:我们所谓的“自我”与其周围的环境有持续的因果循环,无处不在受外部世界的影响,由此就引出对自我界限(以及自我核心)到底有多坚实的怀疑。
💡
冥想的进阶之路主要在于意识到影响着你的因缘,注意到这些因缘控制你的方式——意识到控制的关键出现在感觉诱发贪爱,引导你渴求令人愉悦的感觉,逃避令人不悦的感觉。正念正是从这一步开始起到重要的干涉作用。

第十五章 真相的抵达

💡
如果你愿意把冥想修行想象成抵抗暴虐的君王,我就可以做这样的安排:只需想象自己在与自然选择这个造物主抗争。毕竟,自然选择就和机器大帝一样,设计出了控制我们的幻觉,它将这些幻觉植入我们的大脑。如果你想要将自然选择拟人化,就可以进一步拿机器大帝做类比:自然选择对我们施加幻觉,就是为了奴役我们,实现它的目的。
💡
人类在现实扭曲力场的影响下行动,这些力场以很多微妙的方式控制着我们,使我们相信我们和我们拥有的一切是正义的一方,我们的本性是好的,一旦我们偶尔做了坏事,也并非“真实的我们”的体现;然而他们和他们所拥有的则不是正义的一方,本性也不是好的,即使他们偶尔做了一件好事,也并非“真实的他们”的体现
✍️
现实扭曲力场,出自《星际迷航》。就是指结合骇人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口若悬河的表述、过人的意志力、扭曲事实以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及所形成的视听混淆能力。 #概念解释
人类在现实扭曲力场的影响下行动,这些力场以很多微妙的方式控制着我们,使我们相信我们和我们拥有的一切是正义的一方,我们的本性是好的,一旦我们偶尔做了坏事,也并非“真实的我们”的体现;然而他们和他们所拥有的则不是正义的一方,本性也不是好的,即使他们偶尔做了一件好事,也并非“真实的他们”的体现

第十六章 发现世界原本之美

💡
你越是专注于客观事实——专注于感觉本身及其在你身体上的实体化——感到的不快就会越少。
💡
在形而上真相和道德真相之间有一种结构一致性
✍️
形而上学真相(Metaphysical Truth)是指与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相关的真理。它关注的是超越感知和经验的真实性,如存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物质组成、人类意识的由来等。形而上学真相通常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与我们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无关。 道德真相(Moral Truth)是指与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相关的真理。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价值判断。道德真相关注的是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的问题,比如杀人是恶、众生平等。德真相通常被认为是主观和相对的,因为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可以因文化、个人信仰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虽然形而上学真相和道德真相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结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它们都具有对真实性的追求和探索,涉及到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思考,尽管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在形而上真相和道德真相之间有一种结构一致性
💡
达摩可以看作两层意义上的自然法则,一方面是实体宇宙遵循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是我们努力遵守的道德法则。
💡
洞见冥想给你的生命带来的任何幸福增量都是特别值得为之努力的:因为,这些是可靠的幸福增量。这种幸福的基础是多种清明智慧——对世界更真实的认识、对他人更真实的认识、对自己更真实的认识,而且我相信这也更接近道德真相。

附录

💡
1.人类经常无法看清世界,这导致了他们痛苦,也给身边他人带来痛苦
💡
2.人类更倾向于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而不是着眼于事实
💡
3.“苦”(Dukkha)是生命的一部分,在平凡人生中不断重复
💡
4.“四谛”(Four Noble Truths)中辨识“苦”的本源——贪爱(tanha),译作“渴爱”或“渴望”或“欲望”——从进化角度来看是合理的
💡
5.我们不一定要被造成“苦”的两种基本情感——“贪爱”的两面,对事物的执着渴求和厌恶——所困。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能够放松它们的束缚
💡
6.我们对“自我”(self)的本能理解,往好里说也是有误导性的。我们很容易就将所有想法和情感都认作“我们的”,是我们的一部分,但事实上这种关联是随机的。
💡
7.关于佛陀第二次开示——称“自我”本不存在——更详尽且更通俗的解读,在各种各样的佛经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最常见的一种解读——没有所谓的作为首席执行官的“自我”,没有“行为的行为者”,也没有“思想的思考者”——能够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有力佐证。现代心理学显示,意识中的自我对我们行为的掌控比看起来要弱得多。有许多心理学家,尤其是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具有“模块”模型,这与“没有首席执行官自我”的观点恰好吻合。这种模型有助于解释资深冥想者的一种普遍理解:“想法自我思考”
💡
8.我所谓的“外在”无我体验——自我周围的束缚都解除,或从某种意义上感觉这一切束缚本来就是幻觉——并不像“内在”无我体验一样有坚实的实验和理论实证。事实上,我想说,总体上讲,外在体验不像内在体验一样容易得到证明,因为外在体验更像形而上学(从主流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讲,而不是有其他特异的含义)而不是心理状态。
💡
9.抛开一般认知中“自我”的形而上学和其他方面的有效性,还有一点道德有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对自我界限的意识变得模糊(或许会与“内在”无我体验相结合,降低了自私冲动的认同感),使得“我的”利益不再明显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这样状态下的人是否更接近道德真相?
💡
10.从佛法的空性角度来看,我们直觉地感知到物体和生物具有“本质”,这其实是一种幻觉。具体来讲,这种幻觉是由自然选择植入人体的,它从达尔文主义对机体有利的角度辨识事物的重要意义。
💡
特别是从“本质主义”角度看他人和其他群体,可能会引导我们乐见或造成他人的痛苦(参见第十二章)。因此要认识到“本质”其实是一种感性构架,并非现实,有其价值,结合冥想实践抑制“本质感”,或是有选择地接纳,效果更佳。
💡
11.前述关于本质和本质论的观点可作为一个更广泛的命题的例证,即不能清晰地看世界不仅会导致我们自身的痛苦,还会引发恶行,造成他人无谓的苦痛。或者换一种积极的表述:看清世界,不仅能使我们更快乐,而且能使我们更道德
💡
12.很多佛学教义,包括在此列出的一些,可以总结为“认识条件作用”,这里的“条件作用”可以大概翻译成“因”。正念冥想使我们能更多地留意造成个人行为的事物——留意感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某些内在状态又是如何影响其他内在状态以及行为的。

致谢

💡
根据佛教哲学,个人的劳动成果最好不要描述成个人的劳动成果。最好的描述应该是,多年来各种因缘作用于你身上而得到的结果——因缘太多,想要一一辨别根本不切实际。

点评

✍️
“一切不过是进化的游戏。” 我们的不满足,源自于我们希望追求到快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私的基因要求作为载体的我们最大化地繁衍后代,因此多数直接的「快乐」都和增加生存权和生育权这两个行为有关。如果快乐绵长且易得,则我们将会丧失继续做某些事的动机,所以快乐永远是短暂的。 我们的烦恼也来自于对失去这两种权利的恐惧,但工业革命后的时代发展太快,我们的大脑来不及进化,依旧沿袭着部落时代的反应模式,对增加脂肪、疑神疑鬼、焦躁暴怒情有独钟,却没有考虑过环境已经错位,现代的我们其实很难受到如此直接的生命威胁,也不需要如此暴戾的情绪。 我们无法长久获得快乐,因此我们不满足,导致我们时刻感受到「苦」,我们日常被各种情绪摆弄,永远无法获得自由。 你想要吃多少蛋糕就吃多少蛋糕并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不被你的这种天性的欲望所控制 —— 你可以不被基因所赋予的情绪机制所控制,可以真正洞悉世界的真相,遵从自己的“人生法则”去行事。 而其中的一种解脱之法,就是依托冥想,切断感知与感情的联系,重新认识自我,继而超脱自我,达到无我的「空」之境界。 正应对了佛陀面对世间「苦」谛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