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印度] 斯瓦米·辨喜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人生哲学
开始时间
Nov 24, 2023
读完时间
Nov 30, 2023
已读页数
230
总页数
23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00139588
译者(选)
闻中
出版日期
Jun 1, 2017
摘要
BookId
23723843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斯瓦米·辨喜的《行动瑜伽》一书,为把我们普通的日常行动转化为觉悟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即永恒的自由,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而且,它还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去过一种富有成果和意义的宁静生活的方式——把我们个人的生命奉献给人类的整体福利和灵性进步。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1. 了解《行动瑜伽》的概念,并尝试从中获得如何去过一种富有成果和意义的宁静生活的方式的智慧。
💡
整体书评
行动的真谛关乎:“无私”与“不执”。在行动中保持平静,在平静中持续行动。
“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
“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
“痛苦来自执着,而非行动”
“行动是我们的权利,但行动却不是为它产生的结果”
📌
重点摘要
 

中译本序言什么是行动瑜伽:

🌟
有四种显现或展开或揭示内在神性的方式:凭借知识、凭借奉爱、凭借冥想、凭借行动。其中每一种方式,都被称为一种“瑜伽”,故有四种瑜伽:智慧瑜伽(Jnana Yoga),或知识之道;虔信瑜伽(Bhakti Yoga),或奉爱之道;胜王瑜伽(Raja Yoga),或冥想之道;行动瑜伽(Karma Yoga),或工作之道。
🌟
(1)行动瑜伽    通过行动和履行生命中的责任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2)虔信瑜伽    通过奉爱一个人格神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3)胜王瑜伽    通过控制心意来实现其内在的神性之方式。(4)智慧瑜伽    通过知识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
🌟
行动瑜伽却不涉及任何特殊的灵性技术。行动瑜伽是把从事普通的、正常的和日常的行动,当作一种灵性练习。
🌟
判断每一个人的尺度,并不在于他履行的是何种责任,而在于他履行责任的态度和方式。
🌟
当我们带着私心和执着去从事行动时,我们就会丧失心理能量;但是,当我们用不执和无私的方法去从事行动,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内在力量。
🌟
斯瓦米·辨喜的《行动瑜伽》一书,为把我们普通的日常行动转化为觉悟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即永恒的自由,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而且,它还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去过一种富有成果和意义的宁静生活的方式——把我们个人的生命奉献给人类的整体福利和灵性进步。

中译者前言:从辨喜的瑜伽精神来看行动的意义

🌟
“瑜伽”(Yoga)从词源学上意味着:专注、联接与合一。[插图]而所谓的“行动瑜伽”,就是借着行动,把个体与世界、与工作、与他人联接并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勇猛精进的入世哲学。
✍️
又想起了《山月记》的悟空,丝毫不纠结于人生意义等宏大叙事和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把所有的热忱投入到生活的行动中,做一个纯粹的行动派。 #人生哲学/行动瑜伽
“瑜伽”(Yoga)从词源学上意味着:专注、联接与合一。[插图]而所谓的“行动瑜伽”,就是借着行动,把个体与世界、与工作、与他人联接并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勇猛精进的入世哲学。
🌟
行动瑜伽告诉我们,应该凭借瑜伽(专注)来行动,这种专注于行动中呈现,则再无低层次的私我(ego)的容身之处。当一个人凭借瑜伽来行动,那种“我在做此,我在做彼”的意识就不再浮现。
🌟
《薄伽梵歌》所推崇的根本态度,不是无为,而只是去行动,却不执着其结果之好坏,即行动和不执
✍️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莎士比亚 那些狂热的欢愉终将拥有狂暴的结局。
所有自感官而来的快乐最终都将带来痛苦。因为任何欢愉只会令我们更加饥渴,苦痛是必然的结果。
🌟
理想的人当是这样的:他既能在最为寂静和孤独中发现最为强烈的行动;也能够在最为强烈的行动中发现沙漠般的寂静与孤独。他已经掌握了克制的秘密,已经控制住自己。他可以穿行于现代都市交通繁忙的街道,而其心灵平静如同他隐居于洞穴,没有任何声响可以触及那里;而同时,他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强烈的行动之中。
🌟
行动专注而强烈,内心不执而安稳
✍️
”心流”状态。看来行动瑜伽与心流有些相通之处,完全沉浸在行动之中,忘却目的、忘却自我、忘却时间。 #行动瑜伽与心流
当一个人工作的专注程度使其失去了对他自己的意识时,其工作质量却最佳,这一点几乎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所体验……如果一个画家,当失去对他本人的意识而完全沉浸在他的绘画当中,他将由此而产出杰作
🌟
要保证行于大水之中的船不致倾覆,则此船必须是空心的;同样,人行于世上必须无我才是安全的。
🌟
越是把自己放下,越忘我,就越回归中心,越回归真我(Self),这就是“瑜伽”的联结本义,《薄伽梵歌》将此称为“行动中的智慧”
🌟
行动瑜伽的“无动机”和“不执”的精神,绝非等同于常人所谓的“无情”。而是特指在世事的顺逆泰否之中皆立稳心根,无滞于外,他内在的平静已经构成了其生命的基本品质,外界的喧嚣与风浪干扰不到那里。
🌟
单单书本知识是无用的,单单理论是无用的,必须亲证与实践它,这种实践,也就是瑜伽,这是一门亲证神圣者的科学。

第一章 行动影响品格 KARMA IN ITS EFFECT ON CHARACTER

🌟
他们为了行动而行动,仅仅因为可以从中获得善而行动。
✍️
为了获得善而行动不也是一种带有目的和动机的行动么?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最崇高的道德律而做出的行动,怎么能算毫无动机的行动呢?
他们为了行动而行动,仅仅因为可以从中获得善而行动。

第二章 各尽其责皆伟人 EACH IS GREAT IN HIS OWN PLACE

🌟
我们的第一责任是:不要憎恨自己
🌟
一个人必须行动,才能通过行动走向完美的宁静。
🌟
纵身跃入俗世之中,经年累月,当你于其中遍尝一切苦乐之后,弃绝才会到来,宁静也会接踵而至。所以,你要满足你对权力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渴望,当这些欲望满足之后,你才会明白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你满足自己的这些欲望之前,在你经历那些行动之前,你是不可能达到那种宁静、安详和隐忍状态的。

第三章 行动的秘密 THE SECRET OF WORK

🌟
《薄伽梵歌》的核心理念是:持续不断地行动,又不执着于行动。
🌟
要“不执”,让事情自然发生,让大脑关注行动,健行不息,但不要让涟漪征服你的心绪。
🌟
行动瑜伽的含义。即便到了临死之际,也应毫不迟疑地帮助他人;即使被骗了千百万次,也绝不要对此质疑,绝不要去想你做了什么。永远不要吹嘘你对穷人的施舍,也不要期待他们的感激,反而应当感谢那些穷人给了自己以行善的机会。

第四章 何谓责任? WHAT IS DUTY?

🌟
人们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出身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生活行动的精神态度和道德态度
✍️
责任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 1. 外界: 你所在社会对你的身份标签的期望,比如身为“父亲”的你需要对你的子女有养育的责任,身为"儿子"的你需要对你的父母有赡养的责任,身为“丈夫”的你对你的发妻有忠贞、关爱的责任。 2. 内部:自我价值观/信仰/信念所塑造的期望,比如我信仰耶稣,我有祷告和忏悔的责任,佛陀的信念是“大爱”,他对自己有普渡众生的责任。 #责任的来源
人们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出身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生活行动的精神态度和道德态度
🌟
我们永远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的责任,切不可用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评断他人的习俗。
🌟
在我们所遭遇的种种人生苦难中,对自由的最高表达,其实是忍耐。女人很容易成为自身急躁不安、妒忌成性的脾气的奴隶,她们动不动就责怪自己的丈夫,并捍卫她们自己的“自由”,殊不知,这只是她们想象的“自由”,却恰恰证明了她们是奴隶。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那些永远都在自己妻子身上挑错的丈夫。
🌟
没有责任是丑陋的,没有责任是不洁的。我的出身将我置身于这样的情形与环境中。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买卖,但我不执着于此,而只是试图完美地履行我的责任。
🌟
把行动当作崇拜,把行动当作最高的崇拜,当下就让你的整个生命都致力于行动
🌟
我们都倾向于把自己看得过高,我们的责任在更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想放弃而非我们愿意接受的事物所决定的。

第五章 行动有助于自己而非世界 WE HELP OURSELVES, NOT THE WORLD

🌟
每一种宗教都有三个部分:哲学、神话和仪式。哲学当然是一切宗教的精髓,神话则或多或少地借助伟人传奇、神奇事迹的故事和寓言等对哲学进行阐释和说明,仪式则赋予这种哲学以一种更加具体的形式,以便所有人都能把握它——仪式实际上就是具象化的哲学。这种仪式,也就是羯磨。
🌟
我们不能否认世间有许多苦难,因此,为此挺身而出去帮助他人,是我们所能做的最佳事情,尽管从长远来看,我们终将发现:帮助他人,不过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
这个世界既不好也不坏,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制造出一个世界。
🌟
我们必须牢记,我们都亏欠这个世界,而世界却不亏欠我们任何东西。我们所有人能有为这个世界做出一点贡献的机会,是一种无上的荣幸。我们帮助世界,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第六章 圆满的自我弃绝即不执 NON-ATTACHMENT IS COMPLETE SELF-ABNEGATION

🌟
如果一个行善的人,懂得了善行之中也存有某种恶,恶行之中亦有某种善,这个人便是明白了行动的秘密。
🌟
生命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一种持续斗争的状态。
🌟
Nivritti是一切道德和宗教的基础,其最为完美的状态,是彻底的自我弃绝,即甘愿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身心以及所有的一切
🌟
行动瑜伽教导我们:“不要弃绝此世,而应安居其中,并尽可能地去接受世界的影响;但若这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则全无功效
🌟
无人能真被另一个人教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教导自己。外在的教师只能提供建议,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老师行动起来并去理解事物。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力和思考力而使事物对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晰,使我们意识到关于事物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灵魂里,而这种意识会发展为强烈的意志力。首先,它是一种感觉,然后会变成一种愿力,这种愿力继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行动力。

第七章 自由 FREEDOM

🌟
获得不执的前一种方法,是凭借推理;而后一种方法,是通过行动和经验。前者是智慧瑜伽之道,其特点是拒绝从事任何行动;而后者就是行动瑜伽之道,其特点是永不停止行动
🌟
一股急流按其本性奔泻而下落入山谷并形成一个漩涡,在这个漩涡中沉浮一会儿后,它又以自由水流的形式再次涌现并畅行无阻地奔流开来。每个人的生活就如同这股水流。他将卷入漩涡,卷入这个处于时空与因果关系中的世界,并在其中折腾一段时间,喊着“我的父!我的兄弟!我的名誉!我的声望!”等等,最终又从这种漩涡之中摆脱出来,重新获得其最初的自由。
🌟
行动瑜伽是什么?就是关于行动之秘密的知识。
🌟
“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
🌟
自私伴随着占有的观念而来,而自私必会招致痛苦。

附录:论《薄伽梵歌》论《薄伽梵歌》

🌟
我们生命中百分之九十的能量,都耗费在努力让人们把我们想象成并非我们的真实面目的事情上。这些能量本该更好地用在致力成为我们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的事情上

点评

✍️
行动的真谛关乎:“无私”与“不执”。 在行动中保持平静,在平静中持续行动。 “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 “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 “痛苦来自执着,而非行动” “行动是我们的权利,但行动却不是为它产生的结果”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