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搁置
评分
作者
作者(R)
大类
文学类
标签
散文
文学鉴赏
书单
开始时间
Jul 1, 2024
读完时间
Jul 29, 2024
已读页数
总页数
570
进度
NaN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08064509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n 1, 2019
摘要
《他山的石头记》是宇文所安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评价都很高,这不仅有赖于译者优质细腻的文笔,也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书中的文章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具体文本、名篇的细读阐释——《诗经》、《左传》、司马迁、刘勰、李商隐、《桃花扇》等等——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历史主义的解读理路。另一类则是宏观的思考,对文学史、文学史写作的重新考量,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景中的价值。
身为“他山之石”,宇文所安用世界性的文化视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新颖夺目的观点,冲击着我们惯有的文学史认知。
BookId
32608403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文本细读方法
-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叙事型:叙事结构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 检索他人说法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抽样阅读方法
-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 提出假设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 验证假设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 修正假设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结构阅读方法
-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整体书评
重点摘要
#自序
一本“自选集”,却迫使一个人进行回顾:反观自己从前走过的路并反思其中的前因后果。
#瓠落的文学史(1)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如何写作文学史分开。如果我们一旦发现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学术界常见的文学史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重写文学史,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理解以求适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写作方式。
开篇引用逍遥游的典故,其实是在隐喻 需要打破固有思维,不局限于传统。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如何写作文学史分开。如果我们一旦发现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学术界常见的文学史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重写文学史,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理解以求适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写作方式。
对于书写文学史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像在量子物理学里一样,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变化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
文学史:研究文学演变的历史。文学史探讨了文学作品、流派、风格、主题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包括其社会背景、文化影响、作家群体以及批评思潮等。
宇文所安希望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进行以下革新:
1. 打破传统范式: 批判传统的文学史编撰方法,认为传统的文学史往往拘泥于固定的评价标准和线性历史观,而忽视了作品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重视“瓠落”现象: 借用“瓠落无所容”的典故,指出许多经典作品在传统文学史中被过于固定地阐释,失去了其多样的可能性。他提倡打破传统的“瓠落”范式,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些作品。
3. 多样化解读: 鼓励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解读文学作品,重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和潜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解释路径。
对于书写文学史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像在量子物理学里一样,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变化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看到一群人在传播闲话、书信、诗作、歌行、文字记载,还有道德评判。每一种文体都依照它独特的传统和历史把同样的材料塑造成不同的面貌。
我们不拥有纯粹意义上的历史背景知识,只拥有在同一话语系统中由不同文体根据各自的文体特点对同一本源材料所做的不同角度的表达。
历史知识是通过不同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建构出来的,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实体。每一种历史叙述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和再现。
我们不拥有纯粹意义上的历史背景知识,只拥有在同一话语系统中由不同文体根据各自的文体特点对同一本源材料所做的不同角度的表达。
#《载芟》
就像那些月令诗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运用文字来抵御遗忘和忽略之危险的诗歌。
#译者跋
思想意味着以清楚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丰富的事实作为基础,对一个大的问题进行持续、透彻的探索与追寻。
#自序
一本“自选集”,却迫使一个人进行回顾:反观自己从前走过的路并反思其中的前因后果。
#瓠落的文学史(1)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如何写作文学史分开。如果我们一旦发现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学术界常见的文学史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重写文学史,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理解以求适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写作方式。
开篇引用逍遥游的典故,其实是在隐喻 需要打破固有思维,不局限于传统。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如何写作文学史分开。如果我们一旦发现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学术界常见的文学史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重写文学史,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理解以求适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写作方式。
对于书写文学史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像在量子物理学里一样,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变化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
文学史:研究文学演变的历史。文学史探讨了文学作品、流派、风格、主题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包括其社会背景、文化影响、作家群体以及批评思潮等。
宇文所安希望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进行以下革新:
1. 打破传统范式: 批判传统的文学史编撰方法,认为传统的文学史往往拘泥于固定的评价标准和线性历史观,而忽视了作品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重视“瓠落”现象: 借用“瓠落无所容”的典故,指出许多经典作品在传统文学史中被过于固定地阐释,失去了其多样的可能性。他提倡打破传统的“瓠落”范式,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些作品。
3. 多样化解读: 鼓励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解读文学作品,重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和潜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解释路径。
对于书写文学史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像在量子物理学里一样,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变化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看到一群人在传播闲话、书信、诗作、歌行、文字记载,还有道德评判。每一种文体都依照它独特的传统和历史把同样的材料塑造成不同的面貌。
我们不拥有纯粹意义上的历史背景知识,只拥有在同一话语系统中由不同文体根据各自的文体特点对同一本源材料所做的不同角度的表达。
历史知识是通过不同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建构出来的,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实体。每一种历史叙述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和再现。
我们不拥有纯粹意义上的历史背景知识,只拥有在同一话语系统中由不同文体根据各自的文体特点对同一本源材料所做的不同角度的表达。
#《载芟》
就像那些月令诗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运用文字来抵御遗忘和忽略之危险的诗歌。
#译者跋
思想意味着以清楚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丰富的事实作为基础,对一个大的问题进行持续、透彻的探索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