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
状态
典藏
评分
⭐⭐⭐⭐⭐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工作技能
开始时间
Jul 17, 2023
读完时间
Jul 28, 2023
已读页数
383
总页数
383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21088926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l 1, 2009
摘要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目标(第3版)(修订本)》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BookId
655940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年度推荐! 『一本不止讲管理,还教我们独立思考和系统思维方法的书』 小说形式的说理让人欲罢不能,酣畅淋漓。 系统思维在企业管理场景的经典应用,找到杠杠点,四两拨千斤。接下来持续优化,不断进步,做得更好。 “常识其实一点都不平常。我们一直照着别人教我们的方法去做事,却从来不花点时间自己好好思考。不需要给答案,只要问问题就好。”

早就听说高德拉特写的《目标》这本书,也看过一些摘录或者干货分享。但真正从头到尾看完,收获还是不一样的。想了想原因如下:
  • 这本书是用小说的手法写的,还穿插了主人公的感情线,很容易代入情境。而干货则把大多数背景都剔除掉了,变成了生硬的理论。
  • 因为有了大量的背景信息,所以就可以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接下来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而不是直接获得答案。
  • 阅读时间变长,也意味着让自己浸泡在这个话题中的时间变长,更有利于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来思考书中提到的问题。
说回这本书,虽然整体是围绕着制造业来展开,但对自己还是有下面 2 个启发:
1)你的目标是什么
很少有创业者会承认自己做事情没有目标 —— 比如我要做个「好」产品;想要做个「自己」的产品等等。但问题在于,该用什么来衡量这些指标呢?
早年产品经理很热衷于「提升用户体验」,因为认为这样能消除用户使用的摩擦,提高用户规模。这个叙事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有了规模就可以继续融资。但如果继续推演下去,就会发现如果只有规模,没有收入,最终还是没有价值 —— 无论你的愿景多么宏大、团队多么优秀、技术多么先进。
但实际上,这种优化非但不带来收入,而且还会造成更多现金流的压力。比如当年单车大战的时候,有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体验优化,比如「座位」更舒适,比如车上有 USB 插头能给手机充电,甚至有金色的车骑起来更炫酷等。
notion image
又比如为了产品扩张,比如提前给出过大的存储空间、过多的分享权益,而忽略了存储成本和审核成本,最终因为入不敷出而关张。
所以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目标是盈利。因为有了收入及利润,才有可能继续优化产品。而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围绕这个目标,其实也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其中规模世界是我个人的补充。
  • 规模世界:这个视角源自于 VC 主导投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烧钱来扩展规模。在这种视角下,创业者很可能为了规模,而忽略成本要素。这在新兴空白市场,且能产生规模或网络效应的业务中,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如果业务本身不具备上述效应,且在经济下行周期基本上跑不通。
  • 成本世界:这个视角源自于传统会计和管理理念,核心是减少单位产品的成本。这种视角下创业者可能会极限优化每个资源的效率来降低成本。但问题在于这种视角的假设是供不应求,所以需求是恒定的,只需要能尽可能低成本提供商品/服务即可。但在今天需求疲软的环境下,这种视角很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或者陷入到恶性的价格战中。
  • 有效产出世界:书中的核心观点,目标是识别并优化限制资源,使产出和需求匹配,而不是盲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自己先拥有的是第一个视角,忽略了成本只求规模;然后拥有了第二个视角,即通过产品来提高效率。但最终创业需要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如何提高有效产出,即能合理满足用户需求来赚取应得的收入。
2)制约理论
这又是一个耳熟能详,但实际却经常忽略的理论:只有当一个资源的使用,导致整个系统整体性能提高,那么这个资源使用才是有效的。
比如决定一个野外队伍行进速度的,不是走的最快的人,而是走的最慢的哪一个。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现实中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事实,出现下面的几个误区:
  1. 局部优化:比如过度优化产品功能,而忽略自己的市场策略和商业化策略;
  1. 只注重提高效率:比如拼命加班或者尝试各种新工具,而忽略了降低瓶颈负载;
  1. 只注重降低成本:比如遇到收入不行,拼命降本,而忽略了新机会的把握。
第二条是我体会最深的。小团队创业,创业者自己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是瓶颈。这并非是创业者本身能力有问题,相反可能他是团队中能力最强的。但问题在于,创业过程中有许多不需要那么高能力,但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比如公司的财务、人事、甚至是大量行政工作。这些看似不复杂的事情堆积,就很容易让创业者本人成为整个团队的瓶颈,许多重要决策迟迟无法做出。
解决方案并不是再提高这个瓶颈的效率 —— 因为人的精力和决策带宽是有限的,创业者能力再强也会有明显的瓶颈。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为其减负 —— 要么不做,要么交给其他人来做。
但为何许多创业者容易陷入这样的瓶颈?表面看起来是为了不增加人力成本,但实际上是无法确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为「有效产出」,即所做的事情能为公司带来收入。
没有有效产出,就没有更多收入;没有更多收入,就无法负担更多成本来降低瓶颈压力;无法降低瓶颈压力,思考和执行有效产出的时间就更少,陷入到一个负循环中。
书中提到「制约理论」改进的五个步骤,其实也挺朴素
  • 识别系统制约:人、设备、资源或者是政策;
  • 决定如何充分利用制约资源:帮助其消解掉制约
  • 使非制约资源服从决定:防止其他资源浪费制约资源需要的东西;
  • 增加制约资源,以解决制约
  • 重复上述步骤
篇幅问题这里不展开细节,但想提到几个自己之前忽略的点:
  • 制约系统的未必是功能和人,也可能是政策。政策未必是外部的,也包含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当时做某医疗平台目标是 GMV,但无论怎么优化问诊服务,收入都不会带来结构性的增长。提供药品既是用户需求,也是提升的重要手段,但迟迟不能做的原因,则在于背后公司的价值观判断问题。
  • 充分利用制约资源,往往不是提高制约资源的效率,而是帮助其减负。这其中很关键的是避免其他非制约资源对制约资源的浪费,比如本身你要解决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需要开发同学闭关研发,但 HR 却一会让其进行季度汇报,一会让其进行绩效评估等。
小结
  • 有条件的话,经典书还是自己读一遍,目的是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浸泡在书中的语境中去思考,这样理解更深。
  • 大多数情况下,想要持久运营一款产品,背后需要一个企业支撑;而做企业的目标是赚钱,所以做产品不仅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也要确保自己有利润(以及现金流)。
  • 想要达到这个「赚钱」这个目标,只看规模会导致忽略成本和营收;只优化成本会忽略需求的匹配,造成积压或者浪费;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效产出,让产出和需求匹配。
  • 制约理论不复杂,但是瓶颈表现形式比较多样,比如内部的某些规则、某些视角的局限等。另外对于创业者来说,要经常跳出系统来看瓶颈,避免自己成为瓶颈本身。
  • 解决瓶颈问题,重要的是为其减负,而不是提高瓶颈资源的效率。
推荐阅读:
📌
重点摘要
 

点评

✍️
年度推荐! 『一本不止讲管理,还教我们独立思考和系统思维方法的书』 小说形式的说理让人欲罢不能,酣畅淋漓。 系统思维在企业管理场景的经典应用,找到杠杠点,四两拨千斤。接下来持续优化,不断进步,做得更好。 “常识其实一点都不平常。我们一直照着别人教我们的方法去做事,却从来不花点时间自己好好思考。不需要给答案,只要问问题就好。”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