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
状态
搁置
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蒂尔 / [美] 布莱克·马斯特斯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商业
书单
开始时间
读完时间
已读页数
260
总页数
26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08649719
译者(选)
高玉芳
出版日期
Jan 1, 2015
摘要
BookId
566431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作者给出了他认为好的答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由,好的答案应该让人看到未来,而不是执着于现在。重点是对未来的视角和眼光。
反主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
从0到1:进步的未来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对于本章开篇反主流问题的个人解答,他认为,世界的未来由科技决定,而不是全球化决定。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是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革命,极大加速了信息交流速度,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息区域闭塞的问题,因此借助信息革命快速将信息全球化,减少信息不平等是中短期内的趋势。但信息问题之外,各地区经济差异还受到资源差异的巨大影响,或许未来科技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反主流问题,我的回答是: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
第2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如果你能识别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你就能看到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
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
结论给出的有些简略,互联网泡沫是如何兴起的,如何发展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破裂的?作者的逻辑是因为全球化热潮,而热潮中互联网是全球化的唯一解决方案,因此互联网泡沫迅速兴起,但泡沫又是因为什么事件导致破裂的?疫情期间,美股科技股份繁荣,特斯拉股价又创新高,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泡沫呢?Todo: 这一点需要去挖掘更多的历史信息。
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
获得的经验教训
不要二元论思维和极端思维,世界是复杂而多样的,只有深刻的思考和洞察才能发掘本质。
你对企业的认识有多少是基于对以往过错的错误反应形成的?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4章 竞争意识
么人们相信竞争才是健康状态呢?回答是:竞争并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也不只是个人和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解决的麻烦。重要的是,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竞争的存在没问题,但如果只有竞争就有问题。不能一味只知道竞争,也不能一味否定竞争。没有竞争,垄断者永远只会获取最高额的利润,那么科技传新的价值是没办法普惠所有人的。
么人们相信竞争才是健康状态呢?回答是:竞争并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也不只是个人和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解决的麻烦。重要的是,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把自己困在竞争内卷里,有点像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作者倡导以01突破传新开创全新价值,做大蛋糕,获取超额利润。但,为什么竞争会成为一种普遍观念?因为这个世界中01的创新太少了,大多数都是1-100,而后者的致胜秘诀就是在现有的蛋糕下做零和博弈,也就是竞争。
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战争与和平
马克思和莎士比亚给出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几乎每种冲突的原因。
很有意思,马克思和莎士比亚是从不同纬度来解读竞争来源的。马克思说观念和阶级差异(不同)导致竞争,阶级的利益是对立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利,因此他们是冲突的,是竞争的。莎士比亚说人们因为相同而竞争,这里应该理解为人们是在同一个领域内获利,领域蛋糕固定,我挣的多你就挣得少,存在零和博弈关系,因此产生竞争。表面看起来两人的观点对立,但实际是从两个侧面来说明,都有一定道理。而最底层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马克思和莎士比亚给出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几乎每种冲突的原因。
垄断企业的特征
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