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实用类
人生规划
开始时间
Dec 29, 2022
读完时间
Jan 28, 2023
已读页数
268
总页数
268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11622505
译者(选)
王正林
出版日期
Jun 1, 2019
摘要
BookId
2630793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阅读原因(或目的)
阅读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更好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策略,用来更新自己当前的规划系统(来自于《只管去做》)
目前来看不是太好,本书不是明确的行动指南类书籍,而是WHAT类书籍,泛泛地介绍关于目标的很多事情,算是有些收获,但不太大。更推荐看看推荐序1的总结,可以说是浓缩了本书的精华。
 
💡
整体书评
一般。总的来说,推荐序更浓缩和适合概括。
实现目标的行动工具箱:
  1. 动力系统 - 自我决定论
    1. notion image
      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并将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目标。
  1. 导航系统 - 成长型思维
    1. 变更信念,拥有成长型思维,追求精进而非才华展示。
  1. 行动系统 - 执行意图
    1. 用明确的行动指示来设定具体目标。
      WOOP方法:
      ◆ W代表Wish(愿望),设定你内心渴望实现的目标;
      ◆ O代表Outcome(图景),想象你实现愿望后的最好图景;
      ◆ O代表Obstacle(障碍),即为了实现愿望,你将会遇上的困难;
      ◆ P代表Plan(计划),用执行意图(如果……那么……)来设定应对场景的反应。
 
📌
重点摘要

引言

✍️
这个例子作为用来说明意志力重要性的论据不太充分。 因为有另一个因素影响:人类思维模式存在对未来的严重低估,越长远的未来,其严重性感知都会默认被低估(演化导致,更注重短期对生存有明显影响的有利/有害因素)。 无论是正面的长期主义复利行为和学习积累还是负面的非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长期死亡风险,越是长期其收益或严重性越被低估。
再没有什么比“我可能会死掉”更能激励人们戒烟了。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在对自身健康至关重要的目标上一再失败呢?
🌟
自制力(self-control)。自制力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指引你行动的能力,它使你在诱惑和干扰面前仍然紧盯目标、坚持不懈,直到完成目标。

你能做什么

🌟
以奖励的方法增强动机,可以弥补短时间内消耗的自制力。

第1章 你明白自己去往哪里吗

🌟
怎样确定目标(也就是你如何构建你的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本身同样重要

别说“做到最好 ”

🌟
用什么来取代“做到最好”呢?答案是:明确而艰巨的目标
🌟
明确而有难度的目标比模糊或过于简单的目标更能激发优异的表现
🌟
如果奋斗的目标不明确,人们很容易向疲惫、灰心或无聊妥协
🌟
艰巨但可能实现才是关键
🌟
成功地完成艰难的任务使人更加愉悦,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提高人们整体的幸福感
🌟
高绩效循环(high performance cycle)

大局与细节

🌟
两种描述都正确,所以并不是其中一种描述正确,另一种错误。但它们肯定是不同的,而且这里的差异很重要。因为到最后,从抽象的“为什么”和具体的“是什么”的角度来看待你的行为,在激发动机方面各有利弊。
✍️
“为什么”的思维模式更容易激发行为动机,“是什么”的思维模式更容易激发具体行为。 用“为什么”做动机牵引,用“是什么”做行动牵引。
两种描述都正确,所以并不是其中一种描述正确,另一种错误。但它们肯定是不同的,而且这里的差异很重要。因为到最后,从抽象的“为什么”和具体的“是什么”的角度来看待你的行为,在激发动机方面各有利弊。
🌟
诀窍在于要懂得针对不同情况来调整思维方式,好消息是,这根本不难调整。
🌟
更加抽象的思考行为能让人充满激情,因为你把一件特定的事情(通常是小事)与一种更大的意义或某个更重要的目标联系起来了
🌟
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的事情或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的事情时,这种思维方式格外有益
🌟
人们在做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时,用简单具体的“是什么”方式来思考,比用深远抽象的“为什么”方式思考更加简洁有效
🌟
随着我们做某件事的经验日渐丰富,它变得容易了,我们便开始用更加抽象的“为什么”来看待,也就是说,把重点放在这件事的意义和目的上
🌟
当人们用“为什么”来思考行为时,总会想得更宏观一些,把那些日常的微小举动看成更重大目标的一部分。他们更容易联系长远的目标。
🌟
当人们从“是什么”的角度来思考行为时,会把关注点放在细节上
🌟
他们有时斗志不那么高昂,也更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危险,但他们特别擅长在崎岖的山路上驾车前行
🌟
当你需要做的事情格外复杂时,先撇开全局,把关注点聚焦在手上的事儿,是值得做的。
🌟
大局和细节的思考模式各有优劣,最佳策略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切换
🌟
要想变得激情满满、让自制力大为提升(或者帮助别人达到这个目的),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想一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
🌟
追求某个格外复杂、难办或陌生的目标,最好从“是什么”的角度来思考。学习一套新的日常程序时,需要把它分解成几个具体步骤。

现在与将来

🌟
一方面,我们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强调“为什么”)来考虑较长时间以后才会执行的计划;另一方面,在考虑近期的计划时,我们往往更加具体,也就是更加专注于做好这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
🌟
“为什么”式的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心理学家所谓的合意度(desirability)信息
🌟
“是什么”式的思维更加具体,将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feasibility)信息
🌟
我们很多人难以真正地随心所欲或者抓住眼下无法预测的、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的机会。我们把关注焦点过于集中在“是什么”,却没有足够集中在“为什么”,也就是说,太纠结于细节,却放弃了可能很有价值的机会
🌟
当我们考虑比较长远的目标时,会看重潜在的回报,看轻实际的问题;当我们思考近段时间的目标时,往往只想着实际的问题,不考虑做这件事的潜在回报
🌟
说到未来,我们像渴望探索新世界的探险家那样来考虑;说到当下,我们更像是凡事都精打细算的会计师。
🌟
大多数人为什么总觉得为各种目标和计划留出了充足的时间,等到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时间不够用
✍️
对于长远未来的目标,我们更倾向于“为什么”的意义思考模式,这种模式下预估的时间会更多(应该说更不准确),但为什么还是会不够用呢?因为没有设计具体“是什么”的行动拆解,评估准确度很低,而人们往往都向乐观方向估计(认为自己比实际厉害),乐观估计+准确度低,就导致了大部分目标实际执行时,时间明显不够用。
大多数人为什么总觉得为各种目标和计划留出了充足的时间,等到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时间不够用
🌟
说到你的目标时,从它“是什么”的角度来思考,不仅能让你更好地安排时间,还能防止拖延。
🌟
用“是什么”的方式思考目标,能让你更加专注于你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使你能更快地达成目标。而过于注重“为什么”做某件事情,可能导致人们的行动比较拖拉。
🌟
对目标采用“为什么”式的着眼大局的思维,有助于你增强动力使你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回报,并提升自制力与毅力。而“是什么”的着眼细节的思维,在你着手做困难或陌生的事情时最有帮助,使你专注于操作性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帮助你防止拖延。

积极思考的利与弊

🌟
前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使人受益,而后一种则要完全禁止,并且是失败的根源
✍️
后一种习考方式关键问题在于 【过度看轻了过程的障碍和困难,认为‘成功轻而易举’】这种心态会让人更不愿意付出努力("毕竟我能轻松克服障碍,减肥不是手到擒来"),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因为巨大落差而放弃("抵抗诱惑好难,和想的不一样,我做不到,算了放弃吧")。
前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使人受益,而后一种则要完全禁止,并且是失败的根源
✍️
心理学的自证预言效应:自己相信的预言更有可能被证实。
相信你能成功,真的会使你更有可能成功。
🌟
“相信自己能成功”与“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成功”这两种不同信念对动机产生的不同影响
✍️
拥有 成功自信+成功必定艰难 信念的人,比 单纯拥有 成功自信并认为成功轻而易举 的人更容易达成目标。 前者更切合实际,心态上也更容易应对过程中的挫折,过程中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后者盲目乐观,行动过程中会更少地付出努力(毕竟成功轻而易举),同时更容易遇到挫折,并且遇到挫折打击时就更容易一蹶不振(毕竟与之前预期落差过大)。
“相信自己能成功”与“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成功”这两种不同信念对动机产生的不同影响
🌟
相信追求目标是一个艰巨过程的人会做更多的准备、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为实现目标采取更多的行动
🌟
树立并实现目标,而不是陷入白日梦中不能自拔,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最好的方法是在设定目标时积极地思考你已经实现目标时的情景,同时切合实际地思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
🌟
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意思是说,你首先设想你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周全地思考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
🌟
心理对照可以引导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必要的行动上,从而将愿望和白日梦转化为现实。
🌟
只有当你全心全意去实现某个你确实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的目标时,心理对照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
设定明确而艰巨的目标对提升动机的重要性
🌟
最好的目标往往是在人们不偏不倚地权衡“合意度”和“可行度”之后采用的目标。

第2章 你知道目标来自哪里吗

🌟
成功不是仅仅关于如何实现目标,至少同样重要的是追求那种能够帮助你充分发挥潜力并真正享受奋斗过程的目标。
🌟
环境是影响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信念如何塑造成功

🌟
心理学家把这些信念称作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插图],也就是关于智力(个性、道德观,或者其他的特质和素质)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之所以被称作“内隐”,是因为它们不一定被你刻意或者谨慎思考过。但是,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它们依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选择的强有力的塑造者。 让我们从关于智力的内隐理论开始说起吧。花一些时间在笔记本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智力究竟是什么 用几分钟时间来回答下面的问题。努力做到完全诚实。(我知道它们有一点点重复之嫌,但请忍耐一下。)
🌟
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插图],也就是关于智力(个性、道德观,或者其他的特质和素质)的个人信念。
🌟
智力的“实体”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一定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换句话讲,智力是一个不变的实体)。你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
🌟
智力的“渐变”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可塑的品质,也就是说,人们在自己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变得更聪明。
✍️
智力实体论者偏向于证明自己的智力水平。并且害怕挑战,生怕暴露自己的水平
不足为奇的是,实体论者做出的选择和设立的目标,只为了证实他们的智力。一般来讲,他们会避开那些过于艰难的目标,喜欢在更安全的赌局上下注。
🌟
实体论者时时刻刻都在用这种方式欺骗自己,他们集中了太多精力来证明自己,却放弃了有可能使人生经历变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我们如何摆脱困境

✍️
这个实验中,实验组的成绩更好的原因究竟是他们拥有成长型思维信念,还是他们学习到了大脑的正确用法呢?我觉得是两者兼有的
这意味着,要变得更聪明,首先要相信人类是可能变得更聪明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信念可以开启(或者关闭)那扇门。7

你,处在自动导航模式

🌟
当我们把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思维来完成时,我们便能最有效地思考。
🌟
提示信号会和某个特定目标一而再再而三地绑定在一起,

触发因素的神奇之处

🌟
刻意选择的目标,与完全由潜意识触发的目标相比,将带给你同样的结果。

第3章 使人们不断前进的目标

🌟
你的信念可能怎样驱使你把关注点放在不同的目标上,究竟是重点关注表现,还是重点关注进步。

当你以展示才华为目标时

🌟
心理学家把展示才华的意愿叫作绩效目标,也就是显示自己的聪明、有才、能力或业绩胜过其他人。

当你以谋求进步为目标时

🌟
心理学家将这种谋求进步的意愿(也就是提升或增强某种技能与能力的意愿)称作精通目标
🌟
侧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认可

哪种目标对我最有益

🌟
追求“展示才华”目标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任务中给你带来好成绩

解决困难

🌟
当某项任务很难完成、坚持不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关键时,“谋求进步”的精通目标具有明显优势。

大学医学预科班学生与毅力

🌟
当你在做一件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事情时,也就是说,当你需要打持久战并且不能轻易放弃时,“谋求进步”的目标正好适合你。4

享受过程

🌟
“谋求进步”的目标则注重过程

寻求帮助

🌟
“谋求进步”的目标能使你优雅平和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迎接挑战,并且从自己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和找到乐趣、运用更好的策略,并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

第4章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目标

🌟
进取型焦点的目标是从功绩与成就的角度来思考的。它们涉及“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这种目标涉及收益最大化(并且避免错失机会)。
🌟
防御型焦点。以此为焦点的目标是从安全和危险的角度来思考的。它们涉及履行责任、做一些你觉得“应该要做的事情”。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这种目标涉及损失最小化,竭力保住你手头拥有的东西。
🌟
和展示才华与谋求进步目标一样,进取和防御目标也可以是同一个目标,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已。
🌟
通过“获得”和“失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和你的目标。你将会理解你的选择、感受以及追求目标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
你习惯于按理想的状况来思考,所以你具有进取型思维。相反,如果应当拥有的品质更容易也更快速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那么你更多地采用防御型思维。

被爱与保持安全

🌟
进取型养育方式的家长在孩子做对事时大张旗鼓地表扬和表达喜爱之情,在孩子做错事时则克制他们对爱的表达。
🌟
防御型养育方式的家长会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他,而孩子做对事的时候,他们给予孩子的奖励是不再惩罚。

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

🌟
两种个人的幸福感:一种是积极的自我感觉(“我很棒”),另一种是对熟练与胜任的感觉(“我能把事情做好”)
🌟
有些人会被英雄事迹所激励,但另一些人则会被有说服力的警诫故事所影响
🌟
一方面,乐观主义确实是件好事,尤其在追求成就、荣誉与巨大利益时。另一方面,悲观的现实主义在确保安全和避免重大损失时极其宝贵。

进取、防御与优先性

🌟
你的焦点是进取还是防御每时每刻都可能改变,你的偏好也不例外,这些都取决于你所处的不同情境

运用合适的策略

🌟
进取与防御焦点使我们倾向于运用不同策略来追求我们的目标
🌟
用防御策略来实现防御型目标,用进取策略来实现进取型目标,这样的搭配会进一步提升你的动力

一个目标的优势是另一个目标的劣势

🌟
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
速度和准确性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
最佳的策略也许是以进取的心态去逼近艰难的目标,将关注点放在戒烟(或减肥,或找份新工作)给你带来的好处之上,等到你实现了目标,再以防御的心态竭力坚持,以防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付之东流
✍️
用进取心态进攻,用防御心态守成。
最佳的策略也许是以进取的心态去逼近艰难的目标,将关注点放在戒烟(或减肥,或找份新工作)给你带来的好处之上,等到你实现了目标,再以防御的心态竭力坚持,以防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付之东流
🌟
了解了你的过去,你现在知道怎样充分把握你的未来,也就是欣然接受你的进取或防御型思维,做一些能够增强拼搏动力、帮助实现目标的事情。

第5章 让你幸福的目标

🌟
有一种快乐尽管给人愉悦感受,却常常转瞬即逝;另一种快乐则起源于追求某个目标,是一种从头到脚的、持续的温暖与幸福
✍️
前一种侧重结果,获得时很快乐但转瞬即逝。后一种注重过程,只要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无论目标是否达成,整个过程都是幸福的。
有一种快乐尽管给人愉悦感受,却常常转瞬即逝;另一种快乐则起源于追求某个目标,是一种从头到脚的、持续的温暖与幸福
🌟
如果你想真正快乐(并且最好是充满激情)的话,不仅目标的内容十分重要,而且它的来源也很重要。

我们真的需要什么

🌟
关联感是一种感到和他人有联系并且受到他人关心的渴望,也就是爱与被爱的渴望。
🌟
对能力感的需要涉及你能不能影响周围的环境并且从中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
自主感,它涉及自由。具体来讲,它涉及选择和整理你自己的经历。它还涉及你能否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事情的吸引力来做事
🌟
心理学家称之为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种驱动力(后面我还会详细阐述)。

我们真的不需要的目标

🌟
如果我一生中无法得到我要的爱,那我就要努力赚钱、出名,到那时,自然会有很多人爱我。

这到底是谁的目标

🌟
人们真正拥有自主权或者只是产生了拥有自主权幻觉的情况称为自主感支持(autonomy-supportive)。

如何营造自主选择的感觉

🌟
事实证明,真正的自由选择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自主选择的感觉。

如何把别人规定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

🌟
内化(internalization)。当人们把外在的规定和要求转化成内在价值观所认同的事情时,内化便发生了。
🌟
理解对于内化绝对至关重要

当前路十分坎坷时

🌟
说到解决困难,我最喜欢的一条建议是一定要从谋求进步而不是展示能力的角度来思考目标

当你想要真正的快乐时

🌟
他们追求能够满足真正需要的目标,不会费尽心力地去追求做不到的目标。这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总是比我们成年人快乐得多。

直接方法

🌟
公开承诺能够极为有效地增强动力,凡是看了这节目的人,都能证明这一点。
🌟
除非追求健康成为选手们自己选择的、已经真正内化于心的目标,否则,保持健康的承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把握当前时机

🌟
不那么重要却更加使人愉悦的目标,总是抢走了我的精力和注意力。
✍️
不是没时间做,只是优先级不高。
不那么重要却更加使人愉悦的目标,总是抢走了我的精力和注意力。

第9章 制订计划

🌟
高效的计划应该清晰阐明要做些什么、在哪里做以及怎么做。

这还不是全部……

🌟
围绕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间、地点、方式来做好计划,才是提高成功率的唯一最有效方式

第10章 增强自制力

🌟
自制力如同你身体中的肌肉,不锻炼就会萎缩。

恢复自制力

🌟
思考或写下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观念以及该观念为什么重要,也能使你改善心情、提升自制力。其实,任何让你感到振奋的事情,都能快速恢复你的自制力。7

但要警惕黑暗的一面……

🌟
当你认为自己能通过努力、计划和相应的策略对局面有所控制时,你的乐观是切合实际的。
🌟
实现目标需要周密的考虑、准备和精心的努力。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这些,这也是乐观的根基。

懂得何时放手

🌟
有时候,当我们付不起成功的代价时,放弃一直想要达成的目标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
🌟
努力、计划、坚持以及好的策略是实现目标的真正关键

点评

✍️
最初阅读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更好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策略,用来更新自己当前的人生规划系统。 但完整看下来并不算太好,因为本书不是明确的行动指南类(HOW)书籍,而是更泛一些的介绍类(WHAT)书籍,介绍了很多关于目标的概念和方法,算是有些收获,但不太大。更推荐看看推荐序1的总结,可以说是浓缩了本书的精华。
✍️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