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日]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心理学
书单
开始时间
Jun 5, 2021
读完时间
Jul 26, 2021
已读页数
186
总页数
186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11564522
译者(选)
渠海霞
出版日期
Nov 1, 2021
摘要
BookId
32486647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整体书评
点评
认为推荐
[阿德勒心理学] 与其说它是心理学,不如说是哲学,而且是偏理想主义的哲学。
《勇气一》告诉我们个体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自我突破的勇气,这本《勇气二》则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共同体感觉”引导下通过爱和奉献获得真正的幸福。
本书前半部分我也和青年一样吐槽阿德勒的观点过于理想化,难以落地。但看到后面发现,这不是阿德勒思想的错,而是我的,因为我活的现实,也缺乏追逐理想主义的勇气。
阿德勒思想给现实的我带来了理想主义的光,让我知道,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之外,还有诗和远方可以追寻。
勇气加持下,通过课题分离突破自卑束缚,进一步追求至高理想的共同体感觉,而我,准备好了么?
重点摘要
63个笔记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
“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不具有证伪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三者都与科学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事实。
这句话不对,科学也可能成为宗教。当科学垄断世界唯一解释权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宗教,这就是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只要不是科学,最终都会走入“信或不信”的信仰层次话题。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那这一目的又从何而来?追问下去又回到了原因论,目的论其实并不能站住脚
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
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哲人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统性,同样可以对过去阿德勒的理论做"必要”的自定义解读,谁又能说这个阿德勒思想还是当初的阿德勒思想呢?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真的都是自己着色的么?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影响么?那些被霸凌,被强奸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走不出自己的过去么?所以怪不得别人,全怪自己?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对于阿德勒的"过去不存在”,我觉得可以这个解读,这并不是说物理上的过去不存在,而是过去不重要。现在的你就足够了,现在要想的是如何面对未来,而不是沉沦于过去,否则就会变成祥林嫂。
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确实,阿德勒的理论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有点像天下大同这类的至高理想,但人毕竟是凡人,需要倾诉吐槽和体恤,是有些过于无情了
因为它是一种过于脱离现实的空论,所以我要把它拽到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来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孩子们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
有“罚”便无“罪”吗?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分析。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哲人:并且,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仅仅是传达,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在讨论道德是否允许之前,首先不得不说它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发怒和训斥同义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教育者不能充当法官,必须做亲近孩子们的心理咨询师。并且,斥责只能是暴露自身不成熟进而招致轻视的行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障碍。
“自我认同”的勇气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我们人类并不是单纯地结成群体,人类在此掌握了“分工”这一划时代的劳动方式。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罕见的生存战略……这就是阿德勒的最终结论。
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
职业不分贵贱
为什么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分工体系会更高级?是因为人无法做到全面和全能么?
比“集体狩猎”更先进更高级的分工体系
比“集体狩猎”更先进更高级的分工体系
分工体系虽然建立,但利益分配并不均等,强势的一方可以讲利益更多的分配给自己,比如弓箭和捕猎的合作,捕猎者作为强势方可以分的更多的猎物。这也导致了不同分工位置(职业)的收入差距和阶级差距。
“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那么谁负责来分配工作?分配工作的人相比被分配的人,是否更高一级,现实表现确实是的,掌权者作为分配者,掌握权利和资源。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工作的价值一定相同么(价格算不算价值的一部分?价格显然不同),工作的价格更多由两个因素决定:1、该工作被分配者所赋予的重要性;2、该工作的胜任人数(可替代性)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分工始于超越好恶地去“信任他人”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然后,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你有几个挚友?
虽然提倡什么“被讨厌的勇气”,但特意希望被人讨厌的人根本没有。我们戴着面具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防止关系破裂。
主动“信赖”
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
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很特别的角度,所以自我为中心是因为自恋还是自卑呢?我不喜欢绝对的二元论,或许两者都有吧。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原则上说来,通过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如果有一个“功能”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就会转向他。这就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阿德勒的理想尚未实现,甚至不知道能否实现。不过,我们可以朝着这一理想前进
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爱并非“被动坠入”
爱需要培养起来。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的爱,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称为人生课题。正因为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哲人:但是,一旦实际到手,半年不到就厌倦了。为什么一到手就厌倦呢?因为你原本就并不是想用德国制的相机“拍照”。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变换人生的“主语”
这是两个课题:工作、交友的出发点,一个是“我的幸福”,一个是“朋友的幸福”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选择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并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在这里必须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又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们”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才可以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
爱究竟指向“谁”
这里的解释有些夸张和牵强。作为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深的心机(当然不排除部分有),但绝大部分只是本能的情绪反应。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就得从演化的来由说起了,虽然溯源到最后,还是生存和自然选择,但基于此目的所演化出的系统和特征,并不一定只为这一目的服务,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效用。
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爱即“决断”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保持单纯
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有“罚”便无“罪”吗?以“暴力”为名的交流发怒和训斥同义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自我认同”的勇气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职业不分贵贱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有几个挚友?主动“信赖”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付出,然后才有收获爱并非“被动坠入”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变换人生的“主语”自立就是摆脱“自我”爱究竟指向“谁”爱即“决断”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保持单纯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点评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
“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不具有证伪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三者都与科学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事实。
这句话不对,科学也可能成为宗教。当科学垄断世界唯一解释权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宗教,这就是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只要不是科学,最终都会走入“信或不信”的信仰层次话题。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
那这一目的又从何而来?追问下去又回到了原因论,目的论其实并不能站住脚
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哲人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统性,同样可以对过去阿德勒的理论做"必要”的自定义解读,谁又能说这个阿德勒思想还是当初的阿德勒思想呢?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真的都是自己着色的么?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影响么?那些被霸凌,被强奸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走不出自己的过去么?所以怪不得别人,全怪自己?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对于阿德勒的"过去不存在”,我觉得可以这个解读,这并不是说物理上的过去不存在,而是过去不重要。现在的你就足够了,现在要想的是如何面对未来,而不是沉沦于过去,否则就会变成祥林嫂。
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确实,阿德勒的理论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有点像天下大同这类的至高理想,但人毕竟是凡人,需要倾诉吐槽和体恤,是有些过于无情了
因为它是一种过于脱离现实的空论,所以我要把它拽到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来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孩子们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
有“罚”便无“罪”吗?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分析。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哲人:并且,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仅仅是传达,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在讨论道德是否允许之前,首先不得不说它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发怒和训斥同义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教育者不能充当法官,必须做亲近孩子们的心理咨询师。并且,斥责只能是暴露自身不成熟进而招致轻视的行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障碍。
“自我认同”的勇气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我们人类并不是单纯地结成群体,人类在此掌握了“分工”这一划时代的劳动方式。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罕见的生存战略……这就是阿德勒的最终结论。
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
职业不分贵贱
比“集体狩猎”更先进更高级的分工体系
为什么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分工体系会更高级?是因为人无法做到全面和全能么?
比“集体狩猎”更先进更高级的分工体系
“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分工体系虽然建立,但利益分配并不均等,强势的一方可以讲利益更多的分配给自己,比如弓箭和捕猎的合作,捕猎者作为强势方可以分的更多的猎物。这也导致了不同分工位置(职业)的收入差距和阶级差距。
“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那么谁负责来分配工作?分配工作的人相比被分配的人,是否更高一级,现实表现确实是的,掌权者作为分配者,掌握权利和资源。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
工作的价值一定相同么(价格算不算价值的一部分?价格显然不同),工作的价格更多由两个因素决定:1、该工作被分配者所赋予的重要性;2、该工作的胜任人数(可替代性)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分工始于超越好恶地去“信任他人”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然后,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你有几个挚友?
虽然提倡什么“被讨厌的勇气”,但特意希望被人讨厌的人根本没有。我们戴着面具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防止关系破裂。
主动“信赖”
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
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很特别的角度,所以自我为中心是因为自恋还是自卑呢?我不喜欢绝对的二元论,或许两者都有吧。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原则上说来,通过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如果有一个“功能”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就会转向他。这就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阿德勒的理想尚未实现,甚至不知道能否实现。不过,我们可以朝着这一理想前进
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爱并非“被动坠入”
爱需要培养起来。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的爱,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称为人生课题。正因为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哲人:但是,一旦实际到手,半年不到就厌倦了。为什么一到手就厌倦呢?因为你原本就并不是想用德国制的相机“拍照”。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变换人生的“主语”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这是两个课题:工作、交友的出发点,一个是“我的幸福”,一个是“朋友的幸福”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选择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并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在这里必须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又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们”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才可以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
爱究竟指向“谁”
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这里的解释有些夸张和牵强。作为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深的心机(当然不排除部分有),但绝大部分只是本能的情绪反应。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就得从演化的来由说起了,虽然溯源到最后,还是生存和自然选择,但基于此目的所演化出的系统和特征,并不一定只为这一目的服务,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效用。
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爱即“决断”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保持单纯
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点评
[阿德勒心理学] 与其说它是心理学,不如说是哲学,而且是偏理想主义的哲学。
《勇气一》告诉我们个体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自我突破的勇气,这本《勇气二》则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共同体感觉”引导下通过爱和奉献获得真正的幸福。
本书前半部分我也和青年一样吐槽阿德勒的观点过于理想化,难以落地。但看到后面发现,这不是阿德勒思想的错,而是我的,因为我活的现实,也缺乏追逐理想主义的勇气。
阿德勒思想给现实的我带来了理想主义的光,让我知道,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之外,还有诗和远方可以追寻。
勇气加持下,通过课题分离突破自卑束缚,进一步追求至高理想的共同体感觉,而我,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