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李硕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历史
书单
开始时间
Jun 16, 2023
读完时间
Jun 27, 2023
已读页数
592
总页数
592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59852533
译者(选)
出版日期
Oct 1, 2022
摘要
BookId
330005343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诸神远去,文明长存。』
这本书是华夏文明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讨,对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李硕的洞见揭示了人祭现象在早期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为什么“武王克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世俗的人文主义取代了神权的宗教主义,华夏文明自此新生。
理解我们文明的起源,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
重点摘要
 

代序:我们陌生的形象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三章 二里头:青铜铸造王权

🌟
这反映了新兴的“都市现象”:当国家权力和统治阶层出现时,也会伴生庞大的贱民群体,

第五章 商族来源之谜

🌟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商星都是黎明时在东方出现,参星总是黄昏时在西方出现,永远一东一西,所以人生分离难聚也被称为“参商”。
🌟
商业贸易需要记账和远程传递信息,而这都会刺激数字和文字的发明。

第二十章 翦商与《易经》的世界观

🌟
上古时代,人们曾发明一种用草或竹子的小棍来算数的方法:把它们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进行计算,有点类似后世的算盘。用来计数的竹棍,叫“策”或“筹”,比如,流传下来的古语中就有“运筹”和“策划”等。
🌟
换言之,文王的爻辞虽都是发生过的或者预测要发生的具体事件,但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未必是单线性的,它们完全可能按照不同的时间顺序再次发生,从而使因果关系发生颠倒。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这就是“易”,变易无常。

第二十一章 殷都民间的人祭

🌟
主要还是发掘报告提供的信息量不同而造成的:大司空村的考古发掘较晚(2004年发掘,2014年出版报告),之前的各种殷商遗址则发掘较早,报告的篇幅,尤其对人祭坑和尸骨的描写相对比较简略,读者自然难以复原献祭时的场景。
✍️
信息量偏差造成的差别。
主要还是发掘报告提供的信息量不同而造成的:大司空村的考古发掘较晚(2004年发掘,2014年出版报告),之前的各种殷商遗址则发掘较早,报告的篇幅,尤其对人祭坑和尸骨的描写相对比较简略,读者自然难以复原献祭时的场景。
🌟
献祭是一种公共的仪式和典礼,从这种血腥展示中获得满足感的,应该不只是使用刀斧的操作者,更还有大司空村从贵族到平民的广大看客。
✍️
上古人祭并非不文明和血腥暴力的罪证,不能拿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当时的社会。 为什么早期的人类面对血腥杀戮不害怕和恐惧,反而视为平常甚至会欣赏?又为什么现代人类完全接受不了杀戮,别说人,连动物都看不下去? 时代背景的不同,当你活在狩猎时代,那么杀戮就是每天必须面对的事情,这是生存所必须面对的,而商人不过是在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过渡阶段,所以遗留了较多的杀戮习性。 在今天,并不是说人类的杀戮比过去有所减少,恰恰相反,我们屠戮的生命远超过去,死去的鸡鸭鱼和动物远比过去多,只是绝大多数杀戮都被局限在屠宰场里,以致于绝大多数人从未接触甚至见过杀戮。
献祭是一种公共的仪式和典礼,从这种血腥展示中获得满足感的,应该不只是使用刀斧的操作者,更还有大司空村从贵族到平民的广大看客。

第二十二章 纣王的东南战争

🌟
商人跟西土的羌及周族群泾渭分明,但和东夷族群的关系,以及殷都对东夷地区的控制情况,依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从甲骨卜辞可见,纣王很关注东夷地区,也投入了很多资源,可能是试图在商族孕育之地实现王朝的再度更新;但与此同时,颠覆商朝的创意也正在殷商内部萌生。

第二十三章 姜太公与周方伯

🌟
先说知名度最高的“姜太公”,也就是姜尚。这是战国以后的人给他的称呼。姜是族姓,代表广义的族群,说明他是羌人。不过,按当时西土的习惯,族姓只能用于称呼女子,不能用于男子,所以“六经”里不会有姜尚、姬昌、姬发和姬旦等称呼。但在战国后,这些礼俗就被忘掉了。
✍️
学到了,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先说知名度最高的“姜太公”,也就是姜尚。这是战国以后的人给他的称呼。姜是族姓,代表广义的族群,说明他是羌人。不过,按当时西土的习惯,族姓只能用于称呼女子,不能用于男子,所以“六经”里不会有姜尚、姬昌、姬发和姬旦等称呼。但在战国后,这些礼俗就被忘掉了。

第二十四章 西土之人

🌟
文王周昌和武王周发的翦商事业,属于中国古史进入“信史”时代的开端,很多大事件由此能够按年度排出顺序。
🌟
在羌人的语言里,神灵所居之山是“太”(泰)山。
✍️
泰山的由来,有趣
在羌人的语言里,神灵所居之山是“太”(泰)山。
🌟
这两位通神者都改变了各自的文明;所不同的是,摩西是把上帝和特定族群绑定,文王则是解除上帝和特定族群的绑定。
🌟
我们很难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
🌟
在那个时代,人们制造鬼神,被鬼神主宰拨弄,但又逐渐心有不甘。这已不全然是神话时代,已经具有“文明”的一切要素,虽然这“文明”仍在血污与恐怖中挣扎。

第二十五章 牧野鹰扬

🌟
换句话说,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
屠龙者终成恶龙
换句话说,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第二十六章 周公新时代

🌟
以周公为首的周朝上层还要重构新版本的历史
✍️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以周公为首的周朝上层还要重构新版本的历史
🌟
这是蛮荒上古时代的技术条件决定的:人口很少,交通通信不发达,很难用官僚制的地方层级政府管理远方,只能采用武装殖民、世袭统治的方式,也就是封邦建国的所谓“封建制”。
✍️
典故“假途灭虢”的虢国
虢国
🌟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大原则用周人的,习俗用商人的)
🌟
周公告诫周虞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大原则用戎人的,习俗用夏朝的)
✍️
这里的解释和上面的矛盾了,这里刚好反过来了。 启以X政,应该是用X的制度理政(也就是大原则/制度用X),疆以Y索,是用Y的约束(习俗/规矩)来管制。 应该是前者算大原则(国家治理制度),后者算本地风俗。
周公告诫周虞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大原则用戎人的,习俗用夏朝的)
🌟
伴随着周人大分封运动的,是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融合。由此,新的华夏族逐渐成形。
🌟
周文化共同体
🌟
新兴的周文化,是西土周族传统文化和商文化的融合:一,它继承了商人的文字体系,但部分语言习惯来自周族;二,它继承了商人的“上帝”观念,但又逐渐将其淡化为含义模糊的“天”;三,它严厉禁止商人的人祭宗教,拉远人和神界的距离,拒绝诸神直接干预人间事务;四,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了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
基于血缘宗法制的贵族等级和封建政治秩序,周人称之为“礼”
✍️
在古代中国,"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字面上看,"礼"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矩或者礼仪,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涉及到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这里的"礼"主要指的是社会和政治制度规范,包括贵族的等级制度、家族的血缘关系、土地的封建制度等等。
基于血缘宗法制的贵族等级和封建政治秩序,周人称之为“礼”

尾声 周公到孔子

🌟
“六经”是截至孔子时代的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世界社会历史知识的总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了解商周及更早时代的几乎唯一信息源。
🌟
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

后记

🌟
我喜欢一个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游历,让自己融入未曾见识的风光之中。
🌟
这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犹如独自走过撒满尸骨的荒原。
🌟
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

点评

✍️
『诸神远去,文明长存。』 这本书是华夏文明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讨,对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李硕的洞见揭示了人祭现象在早期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为什么“武王克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世俗的人文主义取代了神权的宗教主义,华夏文明自此新生。 理解我们文明的起源,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