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心理学
开始时间
May 5, 2020
读完时间
Apr 14, 2022
已读页数
100
总页数
0
进度
Infinity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08675534
译者(选)
张定绮
出版日期
Nov 1, 2017
摘要
BookId
921826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心向往之
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雪水般畅流的感觉,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
作者认为幸福完全靠内在的自己,但幸福和外在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
短期来看,人类不具备影响宏观环境的能力,既然没法把环境改造的完美和令人满足,那么,或许可以从自己入手,改变自己,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
心理学的适应原则,当你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之后,你很快就会适应它并将它当成理所当然,理所当然的东西不会给你带来快乐,在这个基础上,你必须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东西,这个过程中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永远得不到彻底满足。
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放下恐惧,放下焦虑和压力,或许需要通过冥想锻炼自己对意识的控制能力了。
因为体验就是现实,所以我们可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如此一来,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
✍️
自我个性化发展和社会融入,两者需要平衡。
只有独特化(未经整合)的自我,虽然也能获得极高的成就,但有陷入自我中心的危险;同样,一个人的自我若是完全建立在整合上,固然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却缺乏独立的个性。
✍️
大部分人停留在第二阶段,很少人能够到达第三和第四阶段。
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体及其基本目标的完整性,这时人生的意义很简单——就只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而已。当身体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一个人就可以扩张意义系统,包容家人、邻居、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这一步骤虽然通常会要求个人认同传统的标准与规范,但仍能提升个人的复杂性。下一步发展又回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个人再次转向内心,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他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人生的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前面各步骤都已臻至圆熟,第四步才能展开,这是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极端个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圆满,听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

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
注意力
🌟
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
有即时的回馈
🌟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
专注是心流的关键
✍️
乐天派,是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象与骑象人说到的大脑皮质乐透奖得主
积极的、能为自己建立兴趣的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
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
🌟
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
✍️
建立内部激励动机,发自内心的认同并希望达成目标,发自内心希望自我成长,并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路上脚踏实地一点点进步,根据进展原则,你将感受到过程中的持续心流和幸福感。
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
🌟
一方面,独处是建立自己的内心系统的必要经历。另一方面,有了自己内心的系统,更能够适应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独的处境中
🌟
缺乏自由度,正是青年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异化

序二 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
文化也可以看成是更高形式的生命(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理论已被广为接受)。人类开山采矿,烧土为砖,伐木为林,造出高楼大厦、高速公路,乃至用风力、水力、火力发电,发明互联网、人工智能,都是用浪费大量能量的代价,形成了一个更精巧的结构,从而降低了自己系统的熵。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流就是大脑的生命。当心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了。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地输出。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赖反复强调的,人在心流状态下的表现最好。而且,如果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心理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猿意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经常用冥想来降伏内心那瀑布一样奔腾如雷的念头。
🌟
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理论已被广为接受
🌟
冥想
🌟
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雪水般畅流的感觉,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
这不就是极高的人生秩序感、极低的心熵吗?这样的人生,能让人全神贯注而又平安喜乐,这不就是把整个人生过成了一场大心流(universal flow)吗?[插图] 这样的大心流,要比仅仅在一场活动中能达到的心流高级得多。就像高僧一样,修炼多年以后,哪怕不打坐,心灵也和冥想时一样专注而又平静,吃饭是吃饭禅,睡觉是睡觉禅。这就是人生找到意义后的自得之乐,用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说,“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他对此的描述是: “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
🌟
用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说,“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他对此的描述是:“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再也不觉得匮乏。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
首先要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其次不要害怕复杂性,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而你可以应对的技能是“行动式生活”与“反省式生活”相结合
🌟
从简单的舒适,到社会价值,到个人的自主发展,到个人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
我们的空虚就在空虚之中,空虚是你的名字,空虚是你的国度;你是空虚中的空虚,就像空虚本来就出在空虚中一样。”海明威嘲讽地望着空虚的人类。这一年,海明威三十四岁。之后他并没有如同人们期望的那样,创造力下降,而是用一部又一部佳作证明了自己。十九年过后,在他五十三岁时,写出了巅峰之作《老人与海》,并在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人惋惜的是,海明威在荣获诺奖七年后,自杀了结一生。 不在空虚中胜利,就在空虚中败退。海明威留给读者一个难解的时代谜题。在1975年国际笔会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指出: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如果说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人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如果说人们不再相信阿德勒——活着就是不断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的过程,为什么当人们意识到人不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人不是自卑的动物之后,反而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感之中呢?
🌟
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
🌟
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是提高技能;而心流的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与上瘾的,在心流体验中,你会忘掉时间,并且不在意是否提升了技能。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
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更大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
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
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
文化的演化是优胜劣汰,这样的最佳心态是不是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风貌呢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
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
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乃是由许多塑造体验的力量汇集而成的,
🌟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
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
我们先研究意识的运作方式以及如何控制意识,因为唯有先了解主观如何形成,才能加以控制。
🌟
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
最好不要期望任何改善外界环境的努力能立即提升生活品质
🌟
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
当人们相信进步是必然的,生活理应轻松愉快时,就很容易丧失面对困顿的勇气与决心。一旦他们发现从前相信的一切不尽可靠,往往会一股脑把所有信念抛弃。没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持,人们就陷入了焦虑与冷漠的泥淖。
🌟
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
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
因为体验就是现实,所以我们可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如此一来,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
🌟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
🌟
解放意识的知识或智慧不能累积,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
🌟
控制意识的知识在文化背景改变时,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
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图走捷径。
🌟
它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
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
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
🌟
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
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
🌟
因为意识并非直线,而是呈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
🌟
我们已了解到,体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这又牵涉到目标和意图。所有过程乃是靠自我(即整个目标系统的心理活动)衔接的。
🌟
意识的架构已开始浮现,但目前这幅画面还是静态的,虽然各种元素均已齐备,但还没有发生互动。
🌟
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
🌟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
🌟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
只有独特化(未经整合)的自我,虽然也能获得极高的成就,但有陷入自我中心的危险;同样,一个人的自我若是完全建立在整合上,固然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却缺乏独立的个性。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
这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
第一种解释指涉一个目标或重要性,
🌟
第二种解释指的是个人的企图,
🌟
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资讯
🌟
肯定人生有意义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富于挑战性、足够凝聚他们全部精力的目标,人生意义就建立在这个目标之上。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
终极目标与人生有限的认知有关:它必须能给人一种延伸到死后的方向感。不朽或永生都有这种作用,但运作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
复杂性取决于一个体系如何发挥它的特色与潜力,还有不同特色之间的关系。
🌟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永远开放所赐。
🌟
建立在天真无邪基础上的秩序,对我们已是遥不可及。一旦摘下知识树上的果实,重返伊甸园的路就永远被封闭了。
🌟
接受性人生主题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下,能运作得很妥善,但社会体系一出问题,个人就很可能陷入变态的目标,不能自拔。
🌟
“发现性”人生主题的弱点属于另一类型:因为它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所以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它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常被世俗视为疯狂或具有破坏性。
🌟
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痛苦做何种阐释。
🌟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资讯,包括各种行为模式、目标模式如何成功运用于有意义的目标,规范人生的典范等。很多生活陷入混乱的人,得知在他们之前也有人面临类似的问题,就能重燃希望,克服困境。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