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Wanting: The Power of Mimetic Desire in Everyday Life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柏柳康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人生规划
工作技能
开始时间
Mar 20, 2024
读完时间
Mar 27, 2024
已读页数
344
总页数
34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21752151
译者(选)
窦泽南
出版日期
Apr 1, 2023
摘要
BookId
3300056238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模仿欲望》这本书从社会视角和个人视角出发,探讨了模仿欲望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社会视角

    2. 社会稳定的机制:书中深入剖析了模仿欲望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通过模仿,人们形成共同的欲望和目标,这有助于减少冲突和竞争,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
    3. 等级制度的作用:作者探讨了等级制度如何通过纵向模仿(向上模仿)而非横向竞争来维持社会稳定。这种结构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4. 替罪羊机制:书中提到,当社会出现混乱时,替罪羊机制能够迅速恢复秩序。虽然这种机制可能带来不公正,但它反映了群体心理和对社会秩序的需求。
    5. 系统内外欲望的平衡:作者强调了平衡系统内(行业内)和系统外(超越行业)的欲望的重要性。通过培育同情心和价值观,可以引导欲望,避免盲目模仿,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6. 个人视角

    7. 欲望的根源:书中指出,个人的欲望往往源于对他人的模仿,而非完全独立产生。这颠覆了传统的自主选择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欲望的社会属性。
    8. 自我决策的反思:通过理解模仿欲望,个人可以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区分真正的个人需求和受他人影响的模仿欲望,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9. 个人成长与发展:书中提出的反模仿策略,如识别欲望引领者、价值优先级排序等,帮助个人掌控并运用模仿欲望的力量,发掘内在驱动力,实现个人梦想。
    10. 理性选择与决策:作者鼓励读者建立独立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和学习,避免盲目模仿,从而做出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理性选择。
    11. 总的来说,《模仿欲望》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模仿欲望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中的深远影响,并提供了理解和引导这种力量的方法。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解,也为设计更有效的社会政策和促进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洞见。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获得启发,学会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欲望,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作者深入剖析了模仿欲望的概念,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论述方式上,作者结合了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通过对比、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逐步展开论点。 整体架构上,作者首先介绍了模仿欲望的定义和起源,然后分析了它在社会稳定和个人行为中的作用,接着探讨了模仿欲望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隐患,最后提出了如何正面引导和利用模仿欲望的策略和建议。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读者系统地理解模仿欲望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模仿欲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书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如从众心理、社会比较、等级制度的影响等,都是有广泛研究和实证支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当然,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不同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价值观和对相关研究的理解。但总体而言,作者提供的理论和实践建议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观察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欲望有多少是受到他人影响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
      • 改善决策:通过识别和分析模仿欲望,我们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受到不合理的社会压力。
      • 内在与外在结合:虽然模仿欲望可能不完全由个人可控,但书中提到,通过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结合,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这暗示了控制模仿欲望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反思和内在调整,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 避免追逐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虽然这一点不是直接从《模仿欲望》中提取的信息,但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可以看出,控制欲望被视为减少痛苦的关键。这可以类比为,在控制模仿欲望时,应避免盲目追求那些并非真正想要或适合自己的事物。
      • 个人成长:书中的策略和建议,如价值优先级排序、建立独立判断力等,可以帮助个人在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径。
      • 社会参与:理解模仿欲望的社会属性,有助于我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时,更加明智地评估和影响社会趋势。 具体而言,书中可能提供了关于如何识别和抵制消极模仿、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
💡
整体书评
欲望分为两种:
  • 基本欲望:即“I Need 我需要”,属于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我要吃饭、我要喝水,它是我们存在的前提;
  • 心理欲望:即“I Want 我想要”,属于被引导的欲望,比如我要成名、我要暴富,它是一种更微妙的心理驱动,是对他人所拥有的羡慕,是社会共识下形成的期望。
《模仿欲望》中指出,心理欲望 往往并非来源于自己,而是来源于文化环境中对他人的模仿,我们渴望的往往是他人所拥有、社会所推崇的。
一旦你意识到这点,你就有机会退后一步,拉远距离审视自己的欲望,究竟是 “我需要” 还是 “我想要”,究竟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就算没有任何其他人认可,我都会想要” 还是 “我看别人有,我也想要。大家都不想要的,我也不要。”
当你认清了自己的欲望,才能避免追逐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摆脱大量“肤浅”欲望的纠缠,找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深厚”欲望,即你的人生目标和毕生追求,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全力以赴,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充满意义的人生而奋斗。
“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成就你自己。”
📌
重点摘要

推荐序一 社会秩序的隐秘机制

💡

推荐序二 以人为本

💡
知道想要什么要比知道需要什么困难得多。

导读 什么是模仿欲望

💡
我们天生并不擅长驾驭欲望,这和驾驭理性一样,需要你付出持续的努力。

引言 社会科学领域的万有引力

💡
基拉尔的发现就像是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所展示的那样,改变物体运动的力量只能被放到外部的关联环境中来理解。欲望,就像万有引力一样,不会单独存在于任何事物或个体内部,欲望诞生于人们能相互影响的空间中。
💡
基拉尔感兴趣的是,在没有被明确的本能驱动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产生欲望。
💡
人类之间发生争斗不是因为他们彼此不同,而是因为他们过于相似,在他们试图区分自己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对手的孪生兄弟,人类在相互敌对的暴力中复制与被复制。
💡
人们越是彼此争斗,越会彼此相似。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自己的对手,因为我们终将变成他们那样。

第一部分 模仿欲望的力量

💡
“倒霉啊!选择爱人居然要依赖别人的眼光!”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主角赫米娅这样说。发现自己在利用别人的眼光挑选想要之物总会让人感到尴尬。但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我们选择品牌,选择学校,甚至吃饭时点菜,都要先看看别人怎么选。
💡
人们不仅会因第三方的引领而产生欲望,还会亲自塑造自己的欲望。拼命追求某个东西会让人变得疯狂,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很少有人问为什么。模仿欲望为此提供了线索。我们着迷于欲望的介体,因为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值得追求却又无法拥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 扭曲的现实 我们都在新生堂

💡
每隔一段时间,都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最初是如何挑选知识信息的来源的,同时脱下模仿的外衣去解构那些我们认为权威的人
💡
反身性原理是欲望领域的新大陆:在充满欲望的参与者彼此有可能互动的情况下,欲望之间会互相干扰和影响。

第三章 社会性传染 欲望的循环

✍️
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属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马克思关注宏观阶级视角,不同阶级因为资源有限存在剥削关系,所以阶级矛盾和冲突是存在的,只是平常看起来挺和谐,但一旦爆发往往极其剧烈甚至引发革命。 莎士比亚关注微观人和家族视角,相同阶级之间存在模仿欲望和竞争关系,所以平时往往有较多矛盾冲突,但一旦碰到更大的矛盾,也不是不能团结起来(比如阶级矛盾爆发)。
正如蒂尔在自己的著作《从0到1》中指出的,卡尔·马克思和莎士比亚对人们为什么发生冲突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
我们最开始常常说:‘外面有什么?我们可以抄点什么?’真正的创新在创作过程的后期才会出现。
✍️
先有模仿,而后才有创新。历史是一部连续不断的创新史诗,而创新也往往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其本质是一个相互启发、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一步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日积月累的创新逐渐演化出巨大差异,这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概念/创新与生物演化进程
我们最开始常常说:‘外面有什么?我们可以抄点什么?’真正的创新在创作过程的后期才会出现。
💡
在模仿竞争中,你的对手就像宙斯或斗牛士一样。对手决定了你下一步想要什么,追求什么目标,晚上睡觉时会怎么想。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游戏会让你精疲力竭,甚至更糟。
✍️
模仿竞争作为驱动力来驱动自己,但不要陷入欲望游戏,不然就会进入不断升级的内卷竞争的漩涡中。
在模仿竞争中,你的对手就像宙斯或斗牛士一样。对手决定了你下一步想要什么,追求什么目标,晚上睡觉时会怎么想。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游戏会让你精疲力竭,甚至更糟。
💡
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关键是要知道临界点在哪儿,并把资金投入最有价值的事情中。
💡
欲望是人对一个路径产生依赖的过程。
💡
你不清楚谁快乐,谁不快乐;到底该模仿谁,不模仿谁;谁是引领者,谁不是。美捷步和中心城项目已经变成了新生堂。
✍️
给社会定下价值导向,用以引导群众的模仿欲望,将每个人混乱的欲望往特定的方向指引,整个社会才能有序向上地发展,正如序言所提到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印度种姓)就是用来引导模仿欲望的机制,也许这些机制不见得很好(存在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机制一定比没有机制要好,我们希望社会可以不断地找寻到更好的机制来引领整个人类向有序发展,但否定和消除机制,最终一定是混沌和灭亡,因为不加以引导,人性中无序的欲望就会释放,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混沌,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那样,不付出额外努力,最终系统将从有序导向无序,这是必然规律。 #模仿欲望与社会治理
你不清楚谁快乐,谁不快乐;到底该模仿谁,不模仿谁;谁是引领者,谁不是。美捷步和中心城项目已经变成了新生堂。
💡
价值观和欲望不是一回事。价值观会以克制的方式排列欲望。

第四章 替罪羊机制 一项被低估的社会发明

💡
现代个人主义呈现出一种对事实的绝望的否认,即通过欲望的模仿,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同伴,虽以爱为名,但更多的却是轻视。
💡
《妥拉》[插图]中记载了古代以色列的一种奇怪仪式。在每年一度的赎罪日,两只公山羊会被带到耶路撒冷的圣殿。通过抽签,其中一只山羊被选择献给上帝,另外一只山羊将被献给阿撒兹勒,一个居住在沙漠偏远地区的堕落灵魂。大祭司一边将手放在捆绑好的即将献给阿撒兹勒的山羊头上,一边忏悔以色列人所有的罪过,试图象征性地将它们转移到山羊身上。[插图]在祭司做完足够的祷告后,人们会把山羊赶向沙漠,送往阿撒兹勒那里,同时也将他们的罪孽一同驱赶走。这只山羊在英语中被称为“替罪羊”。
✍️
乌合之众,在群体中丧失自我。
暴民是一个具备超级模仿性的有机体,个体在其中很容易失去自主意识。

第二部分 欲望的转化

💡
反模仿是指有能力、有自由来对抗欲望的破坏性力量。模仿是一种加速剂,而反模仿是一种减速剂。一个反模仿的行动或人,是一个与喜欢随波逐流的文化相矛盾的标志。

第五章 反模仿策略 挣脱欲望系统的牢笼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米其林评级系统。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变得像法国厨师一样,想要“更多星星”——它们是地位和声望的标志,荣誉的徽章。
✍️
模仿系统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功的评价标准。人类行为模仿欲望的存在,会倾向于追求这些外在目标,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毕生所求,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 #模仿欲望/外在标准和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米其林评级系统。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变得像法国厨师一样,想要“更多星星”——它们是地位和声望的标志,荣誉的徽章。
💡
让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标出你目前世界中的欲望边界,你将获得超越它的能力——至少有超越它的可能性。
💡
“我们生活在一个总是被要求‘更多’的社会中,”塞巴斯蒂安对我说,“要更强,爬得更高,要获得更大的数字,要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高。但我认为人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能与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重新联系起来。我们常常忘记这些价值。”

第六章 运用同理心 击碎薄弱的欲望

✍️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应该“向死而生”(Being-toward-death)。意思是人面对死亡,才会停止那些无谓琐碎的关注和困扰,体会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 乔布斯说:“牢记自己终将死去,是避免人生陷入患得患失陷阱的最好方式。你已是一无所有,没理由不追随内心。” 「永远」是一种丰饶,让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死亡」是一种稀缺,让有限的拥有无比珍贵。
在那一周晚些时候,我突然得知,戴夫突发心脏病离开了这个世界。雷火制药公司的人告诉我,戴夫不是普通的员工,而是合伙人,他说我们已经“取得和解”了
💡
握手并不是一件小事。假设你向我伸出你的手,而我没有伸出手,我没有模仿你的仪式性姿态,此时会发生什么?你可能会心怀芥蒂地撤回你的好意,甚至你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会比我对你做的更多。“人们认为,没有什么会比这更正常、更自然的了。只需要片刻的反思,就能意识到这种自相矛盾,”基拉尔写道,“如果我拒绝与你握手,简而言之,我拒绝模仿你,那么你现在就会变成那个模仿我的人,通过复制我的拒绝,来模仿我。
✍️
一个“模仿游戏”的经典微观个体案例
握手并不是一件小事。假设你向我伸出你的手,而我没有伸出手,我没有模仿你的仪式性姿态,此时会发生什么?你可能会心怀芥蒂地撤回你的好意,甚至你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会比我对你做的更多。“人们认为,没有什么会比这更正常、更自然的了。只需要片刻的反思,就能意识到这种自相矛盾,”基拉尔写道,“如果我拒绝与你握手,简而言之,我拒绝模仿你,那么你现在就会变成那个模仿我的人,通过复制我的拒绝,来模仿我。
💡
当两个人彼此理解,不再把对方视为对手时,消极的模仿循环就被打破了。戴夫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被动防御的冲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共有的核心愿望,但往往没有得到满足,那就是了解别人和被别人了解。
💡
同理心的前缀“em-”意味着“进入”。它是进入另一个人的经历或感受的能力,但不会让人因此失去对自我的掌控,反而会让人保持对自己反应的控制和自由行动的能力,以及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
同理心是和另一个人分享经验的能力,但不是去模仿他们(包括他们的言语、信仰、行动和感受),也不代表认同他们,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从这个意义上看,同理心是反模仿的。
✍️
真正的自我发现和成长是一个深度挖掘和精炼的过程,需要个人从社会的期望、日常生活的琐事,以及表面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寻找到那个像宝石一样珍贵、独一无二的内在自我。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通往个人成就和真正满足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内在自我必须像宝石一样从大海的深处被捞上来,从混乱中被拯救出来,从无差别中解脱,从浸泡在普通的、不显眼的、琐碎的、肮脏的、虚无缥缈的事物中得到救赎。”
💡
同理心使我们能够在不牺牲内在自我,保留那些珍宝的情况下与他人互动,而不被海水吞没。它帮助我们找到并培养深厚的欲望——那些没有受过度模仿驱使形成的欲望,那些可以构成美好生活基础的欲望。
✍️
词源差异 • 同情心 Sympathy:词根来自希腊语“pathos”,意为“感受”,前缀“sym-”意味着“一起”,整体含义是“一起感受”。 • 同理心 Empathy:同样基于“pathos”,但前缀“em-”意味着“进入”,表示“进入他人感受”的能力。 实际表现差异 同情心是融入他人的情境,成为别人并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接受观点。同情心容易被模仿所劫持,失去自我而融入他人。但同理心是在保持自我的情况下进入他人的情境,用自我去感知和理解他人,过程中不代表完全认同,也不会失去自我。 对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差异,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热情的活动组织者拦住了你,他们正忙于收集签名来支持一项你并不认同的请愿书。这个请愿书的内容与你的价值观相悖,你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签署它。 出于同情心,你可能会因为看到组织者在酷热中的努力而感到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或同情。你的同情心可能会驱使你微笑并且礼貌地倾听他们的介绍,甚至可能因为不想让对方失望而考虑签名。然而,由于你根本不支持这个请愿的内容,这种同情驱动的考虑可能让你感到内矛盾,最终你可能会找到一个婉转拒绝的方式,比如说“我会考虑一下”或是找个借口匆忙离开。 出于同理心,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组织者的动机和情感。你意识到他们在炎热天气下的辛勤工作,是出于对某个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业的热情。尽管你不同意他们的立场,但你可以从人性的共通点出发,展现理解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主动提供一瓶冰水给组织者,表示对他们努力的认可,同时礼貌地解释你为何不能签名,但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这种做法既保持了你的个人立场,又体现了对对方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影响 • 同情心:可能导致个人在群体中失去独立性和自我思考的空间,陷入群体思维,容易产生无根据的共识。 • 同理心:打破模仿的消极循环,在保持自我的情况下,促进了与他人的深层次连接,找到与他人的人性共通点,促进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欲望和选择。
同理心使我们能够在不牺牲内在自我,保留那些珍宝的情况下与他人互动,而不被海水吞没。它帮助我们找到并培养深厚的欲望——那些没有受过度模仿驱使形成的欲望,那些可以构成美好生活基础的欲望。
💡
这个练习的一个关键目标是确定核心的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能提供具体而持久的行动力量,它会在你的一生中引导你去追求特定的结果。

第七章 超越型领导力 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和塑造欲望

💡
在这个欲望系统中,每个人都在打转,被钉在墙上,无法逃脱,以同样的方式渴望着同样的东西。
💡
儿童早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唤醒潜伏在儿童身体中的那个渴望成长的人。
💡
欲望需要辨别,而不是选择。洞察力存在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边缘地带。

第八章 未来的欲望 未来的我们将会渴望些什么

💡
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险之处不是机器人有朝一日会比我们更聪明,而是它们开始渴求和我们一样的东西:我们的工作、我们的配偶、我们的梦想。
✍️
有些绝对,早期互联网还是有创造力的(在那个真正的信息共享时代),但现在的确在渐渐匮乏,有几点原因: 1. 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分享和获取,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复制、抄袭和模仿,缺乏原创和独特性。 2. 互联网的存在让人们更多地聚焦于热点和流行,忽视了真正的创新和想象力。 3. 互联网的商业化和竞争导致了内容同质化和标准化,以及各平台内容的封闭和互相屏蔽,失去了开放精神; 4. 算法推荐和过滤机制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领域,缺乏对新鲜事物和不同观点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更缺乏想象力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互联网更能创造出更多的系统内模仿欲望。
💡
未来的我们将渴望些什么,取决于当下的我们如何选择。每当你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你就已经改变了明天的路线,也许让路线变得更容易了,也许是变得更艰难了。
💡
专制政权只有在能够控制人们的欲望时,才能继续存在。
💡
有智者曾说,最好只与昨天的自己做比较,而不是与今天的其他人攀比。这是摆脱攀比陷阱的一个良好开端。
💡
和计算思维不同,存在思维是耐心的思考。它与冥想并不完全一样。存在思维是一种慢下来、不急躁的觉察状态,不需要对外界的刺激立刻做出反应。就好像在你听到一个消息,或经历了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后,不需要立即寻找解决方案的状态。
✍️
计算思维:目标 ➡️ 行动 ➡️ 差距 ➡️ 继续行动 存在思维:刺激 ➡️ 思考 ➡️ 反应 ; 观察 ➡️ 思考 ➡️ 反应; 两种思维模式适用的场景不同,计算思维适用于通过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而存在思维则适用于思考你应该追寻哪些目标的过程。 先用存在思维分析欲望,找到目标,而后用计算思维推进行动,最终达成目标。只有存在思维就是空想家,只有计算思维就是盲目的执行家。 #思维/计算vs存在
和计算思维不同,存在思维是耐心的思考。它与冥想并不完全一样。存在思维是一种慢下来、不急躁的觉察状态,不需要对外界的刺激立刻做出反应。就好像在你听到一个消息,或经历了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后,不需要立即寻找解决方案的状态。
✍️
这类属于隐性知识,和运动一样,不能通过理论学习获得,需要依靠大量的练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
外语、幽默感、情商和审美情趣都是我们可以熟练掌握但无法完全讲清楚的东西。
💡
“选择一个最令你无法抗拒的欲望,为它受苦是可以的。”纳瓦尔在乔·罗根的播客中这样说。但其他欲望必须被放下。[插图]放下没那么重要的欲望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
要抓住最重要的事,别放手,无论它将你带向何方都顺其自然,这就是正道。之后无论你去往何方,无论如何生活,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将你们分开。
💡
爱最简洁的定义,就是希望别人好。意大利人有一种说“我爱你”的方式,特别具有启发性。他们说“Ti voglio bene”,意思是“我希望你好”,或者“我渴求对你有益的东西”。
💡
我们有责任塑造自己的欲望。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离开他人,单靠我们自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塑造我们欲望的责任,与关心我们和他人关系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
做你注定要干的一件事,用所有的时间,一次又一次,直到你发展出能把你全部的生命压上去的足够深厚的欲望。同时,可能在任何时候,有一些温暖的东西沉淀了下来:你已经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
✍️
找到这个最深厚的欲望,用一生做成一件事,这就是你的一生所求和人生意义所在。
做你注定要干的一件事,用所有的时间,一次又一次,直到你发展出能把你全部的生命压上去的足够深厚的欲望。同时,可能在任何时候,有一些温暖的东西沉淀了下来:你已经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

后记

💡
生命是欲望不断演化的过程

译后记 在欲望爆炸的时代里追寻内心的价值

💡
我们要寻回自己的价值,探索我们内心中深刻的部分,找到其中我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然后死死地抓住它不放手。

点评

✍️
欲望分为两种: - 基本欲望:即“I Need 我需要”,属于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我要吃饭、我要喝水,它是我们存在的前提; - 心理欲望:即“I Want 我想要”,属于被引导的欲望,比如我要成名、我要暴富,它是一种更微妙的心理驱动,是对他人所拥有的羡慕,是社会共识下形成的期望。 《模仿欲望》中指出,心理欲望 往往并非来源于自己,而是来源于文化环境中对他人的模仿,我们渴望的往往是他人所拥有、社会所推崇的。 一旦你意识到这点,你就有机会退后一步,拉远距离审视自己的欲望,究竟是 “我需要” 还是 “我想要”,究竟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就算没有任何其他人认可,我都会想要” 还是 “我看别人有,我也想要。大家都不想要的,我也不要。” 当你认清了自己的欲望,才能避免追逐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摆脱大量“肤浅”欲望的纠缠,找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深厚”欲望,即你的人生目标和毕生追求,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全力以赴,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充满意义的人生而奋斗。 “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成就你自己。”
💡
欲望不是“need”(需要),而是“want”(想要)。你并不必需这个东西,但你就是想要。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