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The Gay Genius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林语堂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人物传记
开始时间
Jul 12, 2023
读完时间
Jul 16, 2023
已读页数
368
总页数
368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40476250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n 1, 2016
摘要
BookId
841820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苏子瞻一生,以人品高洁著称。』
喜欢苏轼的诗,
既喜欢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也喜欢他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失落感怀。
既喜欢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兴致,
也喜欢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许。
既喜欢他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也喜欢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
既喜欢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性,
也喜欢他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性。
既喜欢他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
也喜欢他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宁。
虽然他一生坎坷,但始终饱含豁达乐观与人文关怀的初心,那是一种高山仰止的胸怀和境界。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重点摘要
 

原序

💡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
对事不对人
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
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第一章 文忠公

💡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第二章 眉山

💡
在中国,小儿初生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受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第一个新年一到,人人都长了一岁,那个婴儿就是两岁。根据中国的计算法,一个人在他生日前来算,他总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在生日之后算,总是大一岁。

第六章 神、鬼、人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
上学时背诵过这首词,当年还无法体会词中的凄凉,如今读起来,却满是悲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
从盲人识日升华到 凡人识“道”,蕴含了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哲理,人类永远无法认知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道,只能从某些侧面来了解,比如人类只能看到400-700nm波长的光、只能听到10-20kHz的声音,只能识别几百种不同的味道。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第十二章 抗暴诗

💡
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
✍️
印象里,著名的有: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少都被收录到课本里了。
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
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
在元丰四年(一〇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
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慥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这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
河东狮吼的出处
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慥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这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第十六章 赤壁赋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名《酹江月》,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
瑜伽的精义是休息,是有计划的、自己感觉得到的休息。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
君臣当表白自己的意见,如此于人于事,方有助益
💡
实际上,司马光并不希望人人都同意他的意见,他也不相信皇太后所需要的只是群臣唯唯诺诺的恭顺和卑屈谄媚的意见一致而已。
💡
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朔党、洛党的人物。当然他也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东坡不去,此等人不能再起。

第二十七章 域外

💡
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第二十八章 终了

💡
为理想而从政之心,因遭逢迫害过深,已不复再存其壮志雄心,尤其是当时政治的歪风仍与他们的浩然正气相左。
✍️
杖藜远眺之人,须守护好其雄心壮志。
为理想而从政之心,因遭逢迫害过深,已不复再存其壮志雄心,尤其是当时政治的歪风仍与他们的浩然正气相左。
💡
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点评

✍️
『苏子瞻一生,以人品高洁著称。』 喜欢苏轼的诗, 既喜欢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也喜欢他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失落感怀。 既喜欢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兴致, 也喜欢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许。 既喜欢他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也喜欢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 既喜欢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性, 也喜欢他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性。 既喜欢他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 也喜欢他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宁。 虽然他一生坎坷,但始终饱含豁达乐观与人文关怀的初心,那是一种高山仰止的胸怀和境界。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