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豆豆
作者(R)
大类
文学类
标签
小说
书单
开始时间
Dec 2, 2023
读完时间
Dec 5, 2023
已读页数
592
总页数
592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PDF
📍 任务系统
封面
s3073167.jpg
ISBN
9787506331746
译者(选)
出版日期
May 1, 2005
摘要
这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 豆豆,以她的才华,探索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BookId
CB_86O9pk9np8gU6kk6kb6GOAYa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你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
书中主角丁元英总结「弱势文化」的特点是“等、靠、要”,即总是‘等’待有救世主出现,然后可以依‘靠’,不断向其索‘要’。虽然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归结为“弱势文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从个人角度,依旧揭示了个体层面上‘弱势’与‘强势’思维的鲜明对比。
“弱势思维”的人,如刘冰三人组,妄图通过攀附,依靠“救主”实现阶级跃迁。也如蒋介石,妄图通过攀附列强,来获得民族统一,最终仍不过井底之蛙,扒着井沿往外看了一眼,然后又跌回井里。
“强势思维“的人,如肖亚文,并不奢望于救主,而是依靠自己学习丁元英的思维模式,主动抓住机会,最终依靠自己成功。也如教员,自力更生,从不趋附也不畏惧强权,团结国人依靠自己实现民族独立,家国复兴。
“弱势思维”的根本原因是不敢承担责任,害怕后果、担忧失败、对自己不信任,希望通过让渡决定权,让自己处于弱势状态,出现问题时可以有人埋怨和依靠,也避免自己去承担主要责任。
而我们需要的,是“强势思维”,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是不等、不靠、不要:不被动等待机会而是主动抓住机会,不靠别人而是凡事自己探索掌握,不向别人索要而是自己争取得到。
“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
重点摘要

第三章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第十四章

“什么着相了?”丁元英说:“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像而偏离本质。”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第十五章

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第十八章

我有几句不能跟你讲理也无法给你解释所以然的话,希望你能听进去。关键一句:你应该辞职。请注意,是你应该,而不是我希望。只要你一分钟是警察,你这一分钟就必须要履行警察的天职,你就没有避险的权力。但是,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可以理解的价值。

第二十章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
这段话是关于佛教修行的深奥讲述,涉及到佛教哲学的几个核心概念: 真经的定义:所谓的“真经”指的是通往终极真理和解脱的法门,即能够达到“寂空涅槃”(一种超越世俗烦恼与苦难的状态)的教义。这里强调这些教义是可以理解(悟)而非通过简单的实践(修)来达到的。 修与悟:佛教修行有两个方面:修行(实践)和悟道(理解)。"修为成佛,在求" 表示通过实践或修行来寻求成佛,而“悟为明性,在知”则是通过理解或领悟来认识自己的本性。 修行与悟道的关系:修行是通过行为来约束或塑造自己的本性,而悟道则是以自己的本性来指导行为。觉者(即那些有了洞察的人)是根据内心的理解来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而修者则是遵循外在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心灵。 不落恶果与不昧因果:这里讨论了两种不同的修行状态。不落恶果者指的是那些有信仰但尚未得到证悟的人,他们仍然固守于因果律和个人欲念。而不昧因果者则指那些超越了常规因果观念的人,他们不固守于任何欲望或戒律,而是处在一种“无住而住”的状态,这是接近涅槃的状态。 总之,这段话深入探讨了佛教中修行与悟道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两个途径达到最终的解脱和真理的理解。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
这段对话是一次关于佛教本质和教义的深入探讨。智玄大师的问题和丁元英的回答揭示了佛教哲学的几个关键概念: 佛教的定义:智玄大师问的问题是对佛教的本质进行探究。他问如果不是为了成佛,那么佛教是什么。 觉性:丁元英回答说,佛是指觉性(觉悟的本质),而不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觉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佛。他强调觉性是超越生灭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觉性与人相:丁元英提到人的外相(人相)是可变的,而觉性则是恒常不变的。当觉性被障碍遮蔽时,它就不显现;当障碍被清除时,就达到涅槃。 佛教的多重意义:丁元英进一步解释说,佛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深层来看,它是一种天成的道法,超越常理;从浅层来看,它是一种引导人向善的教义。他还提到,佛教也涉及利用人们的欲望来制约欲望,以及利用幻象来对抗幻象,这是一种善巧的方法。 佛教与文化的关系:丁元英认为,从众生的角度看,佛教既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涉及人的欲望和幻象),也是一种超越常规文化的道法。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深入探讨了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和哲学体系的复杂性,强调了觉性的重要性,以及佛教在不同层面上的多重意义。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
这段话中,丁元英详细解释了佛教的多重意义,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 佛教作为得道天成的道法:在这个层面上,佛教被视为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深奥道法。这种道法是自然而然、不可思议的,它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因为它超越了人类文化的构造和限制。这里的“道法如来”指的是佛教教义的最深层次,它被认为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为创造的。这个层面强调的是佛教作为一种终极真理的存在,不受任何文化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佛教作为导人向善的教义:在这个层面上,佛教被视为一种教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区分善恶的教义。这里提到的“人相、我相、众生相”是指人类的各种身份和自我认识。在这个层面上,佛教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它涉及到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判断,与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紧密相关。 佛教作为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在这个层面上,佛教被视为一种利用人类天性(如贪欲)来引导他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和道德状态的方法。这里的“以贪制贪、以幻制幻”意味着利用人们的欲望和对现实的错误理解来帮助他们超越这些限制,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状态。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人的低级欲望和错觉,但它提供了一种抚慰和激励人们心灵的方式。 总的来说,丁元英在这段话中描绘了佛教作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既包含超越文化和社会的深奥真理,也包含作为文化现象的道德和行为指导,以及作为一种心灵治疗和提升的实用方法。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佛教的丰富和复杂性。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
“等级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直指根本。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
这段话是对佛法与佛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主要讨论了佛教如何可能偏离其核心教义(佛法)以及如何重新回归其本质。 1. 佛法与佛教的区别:提出佛教包含了佛法,但佛法与佛教不同。这里的“佛法”指的是佛陀的教义和启示,而“佛教”是指这些教义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形式。 2. 佛教的目的与方法:对话者提到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内心找到一种无苦的状态,即成佛、达到无量寿和极乐。佛教使用了“假度真”的方便法门,意味着采用暂时的、相对的方法来引导信徒理解更深层的真理。 3. 佛教的弱势文化特征:指出佛教在实践中可能带有迷信、宿命观和贪执的特征,这些偏离了佛法的核心,变成了一种弱势文化。 4. 佛教的转变与真实目标:建议佛教应依据佛法来消除自身的迷障,不局限于个人解脱,而是要以佛法的真理来提升生产力和文明。这样,佛教将不再仅是一种宗教形式,而是成为一种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即普遍的救度方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福祉,真正实现普度众生。 总的来说,这段话反映了一个深入的对佛教实践和理论之间差异的思考,强调了回归佛法本质的重要性,以及佛教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福祉方面的潜力。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
悟道休言天命 →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 修行务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 一生一灭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 皆有姻缘注定 ------ 智玄大师的改动由来: 此天命非彼天命:悟道者追求的 非是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乃道天,因果不虚,因此悟道 方知 "天命"; 此真经非彼真经:修行不落恶果者指的是那些为避免恶果而修行的人,虽然他们信仰但尚未得到证悟,但却也已经有所觉察,已经算是进步,而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就是真经,必取。 悲喜如是无分别,随缘:不用纠结悲喜、生灭、枯荣,是否前世注定,他们并无区别,因缘注定,随心而为即可。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
上文中的对话和诗歌改动深刻地探讨了佛教修行和对佛法的理解。我们可以一步步解释智玄大师的诗歌改动及其含义: 原句与改动: 原句:“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改动后:“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这里的改动意味着从一种消极的态度(休言、勿取)转变为一种积极的实践(方知、务取)。原句似乎建议不要过于执着于命运(天命)的讨论和追求真经,而改动后则强调在悟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天命,并且积极地追求真经。 天命的解释: 智玄大师说明这里的“天命”不是指一种宿命论,而是指“道天”,即因果不虚的自然法则。这是对天命的重新解释,强调因果律的重要性和实际性。 真经的理解: 改动后的诗句强调“修行务取真经”,表明在修行过程中应积极追求真正的佛法教义(真经)。这里的“真经”不仅是文字上的教义,而是指导修行者达到觉悟和解脱的深层法门。 悲喜与生灭: 原句中的“一悲一喜一枯荣”被改为“一生一灭一枯荣”,意味着从感情的变化(悲喜)转向生命的本质过程(生灭)。这个改变强调了生命的无常性和因果律。 因缘注定: 最后,原句的“哪个前生注定”改为“皆有因缘注定”,强调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一切事件和存在都有其因果关系和条件。 总的来说,智玄大师的诗歌改动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佛法理解,强调了积极追求真理、认识到因果律的重要性,以及理解生命的无常和因缘法则。这些改动将原先可能被理解为消极或避世的观点转变为一种积极的、面向实践和理解的佛法态度。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第二十五章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话把基督、道家和佛教的精义都概括了
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我也想挣大钱过好日子,但是如果我是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去当编剧,我既挣不来大钱也写不出好剧本。您熬了几十年没熬成大师,就在于此。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
为了功利目的去做事,丢了本性,也就是着相了。
我也想挣大钱过好日子,但是如果我是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去当编剧,我既挣不来大钱也写不出好剧本。您熬了几十年没熬成大师,就在于此。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第二十八章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三大宗教圣地
芮小丹说:“我不来也知道,原本就没什么救主。”丁元英说:“你的知道是自觉,现在是让你觉他。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让你觉他什么?觉他的无明,觉他的道理和知识的没用。”
不可思议一词不是众生道里的对神秘事物的描述,而是如是、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是一种告戒、提示,是告诉你不可以思议,由不得你思议。从数学逻辑上说,一加一等于二,容得了你思议吗?不容,这就告诉你了,一加一等于二是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认识、遵循,不可思议。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