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英] E. F. 舒马赫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生活技巧
书单
开始时间
Mar 19, 2024
读完时间
Apr 19, 2024
已读页数
268
总页数
268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21727555
译者(选)
江唐
出版日期
May 1, 2021
摘要
找到你脑海中直达向往生活的地图
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看世界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跨越半个世纪的哲学启蒙
至今仍在影响许多人,称得上是一本“冷门的经典”。
这本凝聚了20世纪杰出思想家E.F.舒马赫毕生心血的作品,对史蒂芬·柯维的事业和人生影响深远,启发他写下了经典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这是一部不畏世俗的人生指南
引导每个人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
生活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初来乍到的旅行者。若手中拿着的地图是错误的,要人们如何抵达想要的生活?
☆为你点亮认知地图的四大地标
第一座地标:世界是分层的
第二座地标:两种“契合”
第三座地标:四个认知
第四座地标:人生两大问题
☆诗一般的语言,无穷的力量
解决实际问题,改变思维方式,唤醒自我意识。指引我们用更加健全、宽广的心智模式,勇敢走入这片陌生的森林。
BookId
3300046694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整体书评
“不值一读”,21 世纪还有这种自以为是的“哲学家”,在完全不理解科学的前提下大肆贬低科学,抬高哲学和宗教的作用。
科学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科学负责回答“实然”问题,即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侧重于通过实证研究来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
哲学负责回答“应然”问题,即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应该如何活着,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更多地探讨存在的意义、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回顾历史,最早的先哲们开启了对于“实然”和“应然”的思考,他们思考世界的构成和本源。
但后来宗教垄断了“实然”和“应然”的解释权,说世界由神创造,人应该向神祈祷、赎罪和供奉。
而现在,科学通过假设-实证的方式回答“实然”问题,哲学仍然通过个体思考的方式回答“应然”问题。
没必要过度贬低科学而抬高哲学,科学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促进人类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当然,宗教的时代早已去魅,完全无须招魂,没有神,人类完全可以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从来都不需要一个虚妄的、高高在上的存在。
“我命由我不由天。”
重点摘要
推荐序二 从内心探寻困惑之源没有标在地图上的教堂从尘世生活的沉思中获得最高幸福第一座地标内在和谐统一的进程运转你的心灵而不只是大脑我的内在世界正发生着什么裸露的注意力只是沟通的问题吗外部思考是卓有成效的国度、权柄和荣耀归于谁结语 现代世界还有救吗点评
推荐序二 从内心探寻困惑之源
舒马赫解释了在人类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整个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偏离了意识的发展
没有标在地图上的教堂
认定一样事物是真实的,总会有犯错误的风险。如果我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我认为无可置疑的知识范畴里,那么我的确降低了犯错误的风险,但同时我也提高了另一种风险——遗漏掉人生中最微妙、最重要或者最有益的事物。
接受不确定性,享受不确定性。
认定一样事物是真实的,总会有犯错误的风险。如果我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我认为无可置疑的知识范畴里,那么我的确降低了犯错误的风险,但同时我也提高了另一种风险——遗漏掉人生中最微妙、最重要或者最有益的事物。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绘制地图是一门经验主义的技艺,它运用了高度的抽象技术,但绝非完全闭门造车,脱离现实
地图或旅行指南并不能“解决”问题和“解释”奥秘,它只能帮人辨认它们
从尘世生活的沉思中获得最高幸福
人的幸福就是往高处走,发展自己的最高能力,获得与更高甚至最高等的事物有关的知识,如果可能的话,直至“看到上帝”。如果一个人往低处走,只发展自己与动物都具备的低等能力,那他就会非常不幸,乃至绝望。
第一座地标
但所有人都能通过学习良善的人性,明白作为人意味着什么,明白自己也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尽可能地成为真正的人,是一件崇高的事。这并不需要借助科学的帮助。此外,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也许就能超越以前取得的成就。
内在和谐统一的进程
我们所有的想法、情绪、感受、想象、幻想、梦想,都是不可见的……属于我们的计划、规划、秘密、野心的一切,我们所有的希望、担忧、疑虑、迷惑,我们所有的爱、思索、沉思、无聊、不确定,我们的欲望、向往、兴趣、感觉,我们的好恶、爱憎——它们都是不可见的。它们构成了人的“自我”。
运转你的心灵而不只是大脑
观察者让自己顺应哪个重要性等级,是可以选择的,不过这一选择靠的不是智力,而是信念。
没有什么比充分认清一个人想法中的预设前提更难。我们能看到一切,却唯独看不到我们看东西的眼睛。一切想法都可以直截了当地仔细思考,唯独我们用来思考的那个想法不行。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努力,也就是自我反思这一几乎不可能的壮举,这很难做到,但并非全无可能。
我们不能看见我们用来看东西的眼睛,我们也不能思考我们用来思考的“元认知”,有趣。
没有什么比充分认清一个人想法中的预设前提更难。我们能看到一切,却唯独看不到我们看东西的眼睛。一切想法都可以直截了当地仔细思考,唯独我们用来思考的那个想法不行。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努力,也就是自我反思这一几乎不可能的壮举,这很难做到,但并非全无可能。
我的内在世界正发生着什么
苏格拉底说:“我必须首先了解我自己,就像特尔斐神谕说的那样,对与我无关的事情感到好奇,却对自己缺乏了解,是荒唐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裸露的注意力
有意地引导注意力,与注意力被动地被外物俘获,其间的区别正如有目的地做事与让事情自行发展一样,或者说,正如“生活”与“被动生活”之间的区别一样。
什么是瑜伽?据最伟大的瑜伽导师帕坦伽利(约公元前300年)讲:“瑜伽是对头脑当中的想法的控制。”
只是沟通的问题吗
但人际关系是好是坏,完全依赖于我们对其他人的理解能力,以及其他人对我们的理解能力。
外部思考是卓有成效的
让我们假设一下,你一定得跟一个人生活在一起,而那个人就是你,会怎么样呢?或许这正是别人非做不可的。
意识到自己当真有很多错处,总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我们有许多机制保护自己,让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利性偏见”,对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会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但对于别人做不好的地方,我们会归咎于别人有问题。
比如,你因为交通拥堵迟到了一场重要约会,你会认为自己没有错,错在交通。但别人迟到时,我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别人是否也碰到了一些意外情况,而是简单地断定“他是个不守时的人”。
意识到自己当真有很多错处,总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我们有许多机制保护自己,让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
越是少一些妄自尊大,你就越善于从外部进行思考,你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
国度、权柄和荣耀归于谁
生命是宇宙的一场意外,没有意义或目的。
结语 现代世界还有救吗
毫无逻辑的观点。
可以想象的是,没有教会的生活是有可能的,然而没有宗教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现代世界仍然有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开历史的倒车啊,难道回到 宗教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愚昧的奴隶社会 就会更加美好么?
现代社会是进步的这点无可否认,不能因为目前它还不完美,就全盘否定,并且回到更黑暗的过去。难道不应该正视问题,想解决方案么? 一群所谓的哲学家,就停留在嘴上批判,毫无建树,有什么用呢?甚至还嫌弃有所建树、让人类过的更好、寿命更长的科学家太“局限”了,这是什么逻辑?
我们能否指望会有足够多的人以足够快的速度,完成“掉头转向”,拯救现代世界?
点评
“不值一读”,21 世纪还有这种自以为是的“哲学家”,在完全不理解科学的前提下大肆贬低科学,抬高哲学和宗教的作用。
科学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科学负责回答“实然”问题,即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侧重于通过实证研究来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
哲学负责回答“应然”问题,即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应该如何活着,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更多地探讨存在的意义、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回顾历史,最早的先哲们开启了对于“实然”和“应然”的思考,他们思考世界的构成和本源。
但后来宗教垄断了“实然”和“应然”的解释权,说世界由神创造,人应该向神祈祷、赎罪和供奉。
而现在,科学通过假设-实证的方式回答“实然”问题,哲学仍然通过个体思考的方式回答“应然”问题。
没必要过度贬低科学而抬高哲学,科学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促进人类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当然,宗教的时代早已去魅,完全无须招魂,没有神,人类完全可以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从来都不需要一个虚妄的、高高在上的存在。
“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