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实用类
学习方法
书单
开始时间
Oct 21, 2022
读完时间
Nov 8, 2022
已读页数
304
总页数
30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11552062
译者(选)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出版日期
Nov 1, 2016
摘要
BookId
843465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阅读原因(或目的)
学习高效学习的方法
整体书评
《学习之道》算是一本讲解学习方法技巧的HOW类书籍,对于底层原理部分涉及不深,不算是我所期望的那类更多讲解原理WHY的书籍,技巧偏多,不过多少还是有些收获的。
这本书中对我而言很重要的收获是两个比较反常识的认知:
- 休息很重要:科学的间歇休息有助于大脑的模式切换,并且可以通过专注-休息的方法调动大脑潜意识继续进行思考,这种模式下的思考不受专注模式下的局限性和固化思维限制,能够帮助你获得灵感和突破。
eg. 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有偏好的休息方式(比如散步),并且很多重大灵感和突破都是在休息时得到的,当然,前提是专注模式下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 组块是突破的关键:组块就是构建牢固的概念之间的神经回路(记忆痕迹),也可以理解为复杂概念的牢固心理表征,从而降低复杂概念的认知资源占用,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而组块的构建源于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当然必要的记忆是基石,而后通过类比、形象等方法去尝试理解,理解之后再通过实践和讲解(费曼学习法)强化,这样就可以构建足够强大的组块。
重点摘要
对抗拖延 (第5~6章)
W. 什么是拖延?
- 拖延是一种习惯,喜欢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刻做的坏习惯。
- H. 我们是如何陷入拖延的?
- 对不擅长的事情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 因为恐惧和不安带来痛苦,并转而去做快乐的事情规避痛苦;
- 做快乐的事情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同时编造借口和故事欺骗自己;
- 成瘾并且自我设限:因为潦草了事或直接放弃,导致能力无法提升,对同类事情永远处于恐惧阴影下,不断强化中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限定性的信念(我天生不适合这个)
比如刷手机、看视频
如 我天生不适合这个。我没做好是因为没时间(我只用这么点时间就做到这个水平,要是愿意多花时间,就更厉害了)
Y. 为什么会拖延?
- 对结果的恐惧
- 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
- 之所以感到不安,是因为你不擅长这件事,你害怕自己做不好。
- 做恐惧的事情会激活大脑的痛觉中枢并让你觉得痛苦,而人害怕并试图规避痛苦,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快乐事情的诱惑转而去做让你快乐(或者无负担)的事情,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
- 大脑很懒,偏向于能不动就不动。
- 如果不擅长这件事,大脑就需要更费力地去完成它,此时如果外加驱动力不够,是完全无法调动大脑的。
- 如果某件事已经熟能生巧,其实不怎么消耗大脑,同时对结果的良好预期作为奖赏刺激,更容易去做。
H. 如何对抗拖延?
- 习惯改变法
- 从习惯的流程入手去改变。 提示 → 反应 → 奖励 → 信念
- 提示:营造一个没有其他诱惑吸引的环境,可以帮助你不那么容易分心;
- 反应:培养习惯性反应。比如到家就打开电脑;
- 奖励:大脑期待奖励,才会产生转变。
- 自我称赞可以启动大脑重塑过程(激活神经可塑性),被称为”习得性勤奋“
- 开始做之前需要奖励期待来牵引(比如工作十分钟,奖励刷抖音),真正做之后的收获和成就感自然就会成为奖励
- 信念: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或者加入特定的社交圈重塑信念
- 心理对照法:想象期望结果的画面(愿景),与当前状态做对比。能够让你充满动力。
- 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 Y. 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恐惧,如果关注结果,只会引发恐惧,进而引发痛苦,促成痛苦规避和趋向快乐的行为;
- 关注过程,忽略结果: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
例如:关注“番茄时间”,即专注于完成时长25分钟的工作聚焦时段(我要做xx25分钟),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我要在25分钟内完成xxx)。
- 任务分解:专注而简短地工作
- 任务分解之后,难度降低,阻力也就降低。更容易掌控并进入心流状态,可以减少分心。同时又能够快速获得成就感反馈,作为奖励和驱动力让自己进入下一步行动。
- 学会无视干扰
出现分心的想法时,停下来审视这个感觉,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无视它。(不要对抗,承认你有这种想法很正常,然后无视它。而不是强迫自己不应该有这种想法,这样会引起负面情绪并再次激发这个想法)
对抗拖延 (第5~6章)第1章 开启大门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为什么数学和科学知识会更难对付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别怕落在同学后面当你真的被难住的时候该怎么办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聚精会神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组块是什么?所罗门的组块难题构成组块的基本步骤能力错觉与回想的重要性常练不忘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拖延与不安大脑是如何拖延的通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进入思绪如何搭建强有力的组块自我实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键明智的等待间隔重复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真正的肌肉记忆不必羡慕天才改变思维,改变生活好老师的价值提防智力“狙击手”避免过度自信第18章 释放无限潜力点评
第1章 开启大门
我将大把的时间花在这门专长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学得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我的成功促成了练习欲望,练习又回馈给我更多的成功。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转换也就是指在透彻了解其中原委之前,先大致瞄一眼接下来要学的东西。
框架化思维,先建立框架,有总体认知再填充。
思维转换也就是指在透彻了解其中原委之前,先大致瞄一眼接下来要学的东西。
为什么数学和科学知识会更难对付
思维的定式效应(类似一叶障目)。在这种效应里,你脑海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你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
在很多领域,散步都是万能灵药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别怕落在同学后面
放慢脚步,也许你会得到惊喜:细嚼慢咽反而让你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得更深入。帮我武装起大脑的最重要窍门之一,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当你真的被难住的时候该怎么办
学习的过程有时是自相矛盾的:正是我们要学的东西,让我们难以发挥学习能力;我们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解决问题,可专注也会阻碍我们找到所需的新方法;成功很重要,但辩证来看,失败也同样重要;持之以恒是关键,但南辕北辙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挫折。
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
[插图] 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类:
■ 工作记忆——只能一次扔四个球的杂耍演员;
■ 长期记忆——能储存大量知识的仓库,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
[插图]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插图] 同时,睡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会帮助你:
■ 构造一般性思维活动所需的神经联结——这也是为什么考前一晚的睡眠很重要;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聚精会神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
专注模式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注意力把大脑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
被激活的神经环路就是一条记忆痕迹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组块是什么?所罗门的组块难题
尽管他能重复故事中的每个字,却很难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因为他无法把自己的记忆痕迹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概念组块。
构成组块的基本步骤
学习活动的发生包括“以上至下、从下至上”两个方向。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与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地从记忆中获取。还有一个是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这一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插图]两个过程对熟练掌握学习材料都有重要作用。而背景环境正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之处。
能力错觉与回想的重要性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专注与发散的思维过程经过长年累月地细火慢炖,产生创造性的突破
“慢直觉”的关键就是要用多角度思维感知一个概念
常练不忘
重复与练习的背后是大脑在创造固化组块,难点就在于它们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这里的组块就可以理解为强化的神经环路。 每一个神经团会代表一个概念,高相关度的神经团之间被频繁激活会强化它们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大的 神经环路 - 组块。
组块之所以更有价值,在于整个环路已经很稳定,并且有很多触点,只要其他概念 与其中一个触点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唤醒激活整个环路(一系列概念),这样可以快速触类旁通,而且也能减少工作记忆的资源占用。
重复与练习的背后是大脑在创造固化组块,难点就在于它们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在各种情境下练习数学、科学的难题和概念,能有助于你构建组块——这些组块是可靠的神经模型,含有深刻且丰富的背景信息。
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那就是,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构建组块的必需品
先自下而上,专注并理解基本概念,然后再自上而下,构建体系并给概念进行归类。
当然,也可以先粗略自上而下,了解框架,然后自下而上,逐个理解组块,积累一定基础之后,再上下结合。
不要在概念都不理解的时候强行自上而下构建体系(比如画概念图),基础不牢,体系容易走偏。
构建组块的必需品
宏观背景信息
宏观背景信息可以理解为框架和体系。 一个组块是一片叶子,而只有组块就只见树叶不见树木,知道每一个组块在一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分类,以及和其他组块之间的关系,能够让你构建强大而稳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知道很多零散的知识点。
宏观背景信息
拖延与不安
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插图]它会影响你人生的诸多方面。
大脑是如何拖延的
每次想到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中枢,所以你就会逃到那些令你更开心的事情中去,[插图]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
通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进入思绪
你脑中的习惯性部分(小恶魔)是喜欢过程的,因为它可以不动脑子跟着走
如何搭建强有力的组块
提取练习是最强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自我实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键
“改造”(reframe)自己的关注点
自我验证的做法对检验想法、促生新设想十分有帮助
对各种方法、技巧,都可以进行自我验证,实验、记录并分析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是普适方法。
自我验证的做法对检验想法、促生新设想十分有帮助
明智的等待
我们通常会对擅长的事情产生激情。
兴趣源于擅长,而非擅长源于兴趣。
我们通常会对擅长的事情产生激情。
间隔重复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
集中注意力能把一些东西送入临时性的工作记忆,但想让这个“东西”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有两个前提:它应当是便于记忆的[我的沙发上有一只飞天(f l ying)大驴(mule)嚷嚷着F=ma),而且还要得到多次重复才行
你的大脑在睡眠中会不断重复神经模式,并整理拼凑解决方案
真正的肌肉记忆
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
不必羡慕天才
每一位专家其实都是在不断训练西丽大脑的神经网络,只有正确的输入输出+高效的训练方法,才能快速获得一个准确率高的神经网络。
相反,他们都是在日积月累中,伴随着大量练习,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的,他们在练习中形成了从宏观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把记忆痕迹牢牢储存在了长期记忆的仓库里,当你需要时就可以轻松快速地找到神经模型。
改变思维,改变生活
当你运用神经回路时,会促进回路表面髓鞘的形成—
练习能够加强大脑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为大脑的控制中心与知识存储中心搭建高速公路
好老师的价值
你能做到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主动学习永远优于被动学习,对自己负责,好奇驱动、目的驱动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你能做到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提防智力“狙击手”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深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人人都是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总是会有人批评或低估所有你付出的努力,你要学着对这些问题淡然处之。
避免过度自信
第一准则就是你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因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容易被骗的人
第18章 释放无限潜力
大脑的重塑由你掌握。重塑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明智地对待你大脑的优势和弱点。
纵览全局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是成功的关键
点评
💡 整体书评
《学习之道》算是一本讲解学习方法技巧的HOW类书籍,对于底层原理部分涉及不深,不算是我所期望的那类更多讲解原理WHY的书籍,技巧偏多,不过多少还是有些收获的。
这本书中对我而言很重要的收获是两个比较反常识的认知:
1. 休息很重要:科学的间歇休息有助于大脑的模式切换,并且可以通过专注-休息的方法调动大脑潜意识继续进行思考,这种模式下的思考不受专注模式下的局限性和固化思维限制,能够帮助你获得灵感和突破。
eg. 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有偏好的休息方式(比如散步),并且很多重大灵感和突破都是在休息时得到的,当然,前提是专注模式下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2. 组块是突破的关键:组块就是构建牢固的概念之间的神经回路(记忆痕迹),也可以理解为复杂概念的牢固心理表征,从而降低复杂概念的认知资源占用,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而组块的构建源于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当然必要的记忆是基石,而后通过类比、形象等方法去尝试理解,理解之后再通过实践和讲解(费曼学习法)强化,这样就可以构建足够强大的组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