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张志伟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哲学
书单
开始时间
Sep 22, 2019
读完时间
Dec 5, 2019
已读页数
396
总页数
396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301068687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n 1, 2004
摘要
BookId
651363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整体书评
点评
认为推荐
哲学是人类探寻事物的本质,认识探寻认知世界的方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古至今,哲学家们为了这一目标不断探索,诚然,古代的哲学家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提出的很多哲学体系在今天看不一定正确,但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认知水平,能够提出那样的体系本已了不起。我们不应该仅仅抓住他们的体系的结论,去一味地维护或者否定。时代在进步,关于世界本质的猜想也在不断的否定和新生中继续发展,不要固执于某些过去的结论。我想,学习哲学家们如何在他们所处的认知背景下提出关于世界的假设的思考过程,更值得深究和学习。 PS:如果有一天我们探寻到了宇宙的本质及规律,那么是否就能知道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个人价值的拷问同理。
 
📌
重点摘要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哲学是关于思想的一门学科,思想是什么?现在大概还无法定义,从科学角度或许能解释成脑内神经的特殊链接和特殊信号传递路径。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科学,所有的人都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锻炼大脑,那么所有人都会遵循固定的科学范式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不再会有创新,我想,哲学的意义或许就在这吧。通过活跃的抽象思考本身,激发不一样的奇特脑回路和链接,为这个世界上很多抽象的问题开创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学习哲学和学习科学不完全一样却又有其共性,差别在于哲学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你需要通过学习哲学史了解前人的方法和解法,而科学定律一旦被“证实”,你可以无需了解其求证过程而使用它去求解很多问题,这本质上加快了科学的发展。共同点在于,针对其各自需要解决的哲学难题(现实问题)本身,其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学习前人思想(各种现象的例子),从而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哲学体系(知识体系),从而衍生出针对某一哲学难题的新解释/解答(应用归纳总结的知识去应对和解决现实新问题)。
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每个个体的确只有一次生命旅程,但个体意志和能力通过繁衍传承了下来,使得整个种群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不断延续。就像达尔文进化论所述,每个个体都是一种对于复杂环境的不同尝试,失败的尝试被淘汰,而成功的尝试被传承,最终使得整个种群得以延续。如果站在种群延续的高度上来说,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它是这个种群为了延续而进行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我想说的是,人成其为人是一次非常“悲壮”的“探险”,而且很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是没有归程的,这是一条充满艰险的“江湖不归路”。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为了在自然中生存下去,人类结成了社会,而宗教、神话、宗法、伦理等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就成了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纽带,这些东西既可以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存在的支柱,同时也最终将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新思想产生的障碍,而且它们往往以极其强大的势力顽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与事物的关系因事物自身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前一类包括动物及其部分、植物、单纯物(指水、火、土、气等元素)。后一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技艺产品。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因为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显然都在自身中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开端”,但是由于技术而存在的床榻、罩袍之类,却没有这样的内部动静开端,它们的动因在外面,即技术者那里,“尽管如果它们偶然地是由石头或土或这两者的混合构成,也会从这些构成材料中得到这种内在的变化本原”。
复杂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后者的形式是前者的质料,前者在后者质料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组成形式发挥出了质料的潜能,从而成为了一种新的事物(实现),一般认为,复杂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但其功能或能力却大于其质料的能力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涌现。质料的不同形式发挥出了质料的不同潜能,因而涌现出了不同的事物。这期间,过程是实现,最后的结果是现实。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大多数科学只研究某个范畴的规律本身,而不会探究存在这个概念本身,实体事物的存在还好理解一点,思想和抽象概念的存在本身,反倒很难解释。
因为所有的具体科学都是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它们对这些“方面”和“性质”的基础和前提——存在本身——则是不闻不问的,因此应当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人生的意义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仿佛失去了目标人生就没有了意义,但人活一世,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宇宙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或任务,现在社会所有的目标都是社会道德和伦理加在我们身上的,看得开了,这一生,你自己过的开心幸福就好。长路漫漫,踏歌而行,近城远山,皆是人间。
在伊壁鸠鲁看来,在人们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与来世的迷信所产生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光,让他设法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就是哲学的任务。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
哲学是关于思想的一门学科,思想是什么?现在大概还无法定义,从科学角度或许能解释成脑内神经的特殊链接和特殊信号传递路径。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科学,所有的人都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锻炼大脑,那么所有人都会遵循固定的科学范式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不再会有创新,我想,哲学的意义或许就在这吧。通过活跃的抽象思考本身,激发不一样的奇特脑回路和链接,为这个世界上很多抽象的问题开创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
学习哲学和学习科学不完全一样却又有其共性,差别在于哲学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你需要通过学习哲学史了解前人的方法和解法,而科学定律一旦被“证实”,你可以无需了解其求证过程而使用它去求解很多问题,这本质上加快了科学的发展。共同点在于,针对其各自需要解决的哲学难题(现实问题)本身,其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学习前人思想(各种现象的例子),从而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哲学体系(知识体系),从而衍生出针对某一哲学难题的新解释/解答(应用归纳总结的知识去应对和解决现实新问题)。
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
每个个体的确只有一次生命旅程,但个体意志和能力通过繁衍传承了下来,使得整个种群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不断延续。就像达尔文进化论所述,每个个体都是一种对于复杂环境的不同尝试,失败的尝试被淘汰,而成功的尝试被传承,最终使得整个种群得以延续。如果站在种群延续的高度上来说,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它是这个种群为了延续而进行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我想说的是,人成其为人是一次非常“悲壮”的“探险”,而且很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是没有归程的,这是一条充满艰险的“江湖不归路”。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为了在自然中生存下去,人类结成了社会,而宗教、神话、宗法、伦理等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就成了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纽带,这些东西既可以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存在的支柱,同时也最终将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新思想产生的障碍,而且它们往往以极其强大的势力顽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与事物的关系因事物自身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前一类包括动物及其部分、植物、单纯物(指水、火、土、气等元素)。后一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技艺产品。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因为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显然都在自身中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开端”,但是由于技术而存在的床榻、罩袍之类,却没有这样的内部动静开端,它们的动因在外面,即技术者那里,“尽管如果它们偶然地是由石头或土或这两者的混合构成,也会从这些构成材料中得到这种内在的变化本原”。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
复杂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后者的形式是前者的质料,前者在后者质料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组成形式发挥出了质料的潜能,从而成为了一种新的事物(实现),一般认为,复杂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但其功能或能力却大于其质料的能力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涌现。质料的不同形式发挥出了质料的不同潜能,因而涌现出了不同的事物。这期间,过程是实现,最后的结果是现实。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
大多数科学只研究某个范畴的规律本身,而不会探究存在这个概念本身,实体事物的存在还好理解一点,思想和抽象概念的存在本身,反倒很难解释。
因为所有的具体科学都是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它们对这些“方面”和“性质”的基础和前提——存在本身——则是不闻不问的,因此应当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
人生的意义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仿佛失去了目标人生就没有了意义,但人活一世,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宇宙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或任务,现在社会所有的目标都是社会道德和伦理加在我们身上的,看得开了,这一生,你自己过的开心幸福就好。长路漫漫,踏歌而行,近城远山,皆是人间。
在伊壁鸠鲁看来,在人们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与来世的迷信所产生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光,让他设法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就是哲学的任务。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

点评

✍️
哲学是人类探寻事物的本质,认识探寻认知世界的方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古至今,哲学家们为了这一目标不断探索,诚然,古代的哲学家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提出的很多哲学体系在今天看不一定正确,但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认知水平,能够提出那样的体系本已了不起。我们不应该仅仅抓住他们的体系的结论,去一味地维护或者否定。时代在进步,关于世界本质的猜想也在不断的否定和新生中继续发展,不要固执于某些过去的结论。我想,学习哲学家们如何在他们所处的认知背景下提出关于世界的假设的思考过程,更值得深究和学习。 PS:如果有一天我们探寻到了宇宙的本质及规律,那么是否就能知道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个人价值的拷问同理。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