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心理学
开始时间
May 17, 2020
读完时间
May 24, 2020
已读页数
189
总页数
189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08675541
译者(选)
陈秀娟
出版日期
Jan 1, 2018
摘要
BookId
924614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整体书评
点评
认为推荐
《寻找生命的心流》 如果从人生的过程角度来解释人生意义,米哈赖的想法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相似。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一境 - “立”: 找到人生的长期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 - “守”: 坚定目标,找到乐趣,心流就贯穿于这个过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 - “得”: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生命的整个过程。当你达成目标后在终点回望时,原来所有的成果已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收获。 如果从人生最终结果的角度,米哈赖把幸福的人生同样分为了三境。 第一境:简单快乐的人生。一辈子能过的开心、富足、无忧无虑,这不失为一种幸福的人生。 第二境:积极追求的人生。认同和接纳自己,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尽力去追求,直面挑战,战胜挑战,获得对人生充分的掌控感,这种幸福是更深层次的,也是个人追求的理想人生。 第三境:有意义的人生。前两种幸福体验集中在个人层面,而第三种则上升到社会层面,从小我上升为大我。如<礼记-大学>有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张载<横渠四句>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人生无论是意义、幸福感还是成就感都是至高的,可谓终极人生。 目标->挑战->创造->掌控->热爱。让生命的心流贯穿人生,便是米哈赖赋予人生的意义。
📌
重点摘要
77个笔记
推荐序 自得其乐的奥秘
如果挑战过大而能力不足,人们就会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小能力有余,人们便感到无趣。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技能与挑战相互促进,逐渐走向游刃有余的佳境。
棋艺水平与挑战程度的差距总会保持在较小的范围,我便有很多机会棋逢对手,获得频繁的心流体验。有时升级后,对方的水平高我一点儿,这时我专心应对,思考新的攻防策略,契克森米哈赖称这种状态为“觉醒”。有时降级后,玩家的棋艺低我一筹,这时我便奋力杀敌,争取晋级后迎接更大的挑战,这种状态被称为“掌控”。心流体验就发生在这两种状态之间。
当我向他请教生活的哲理时,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若想获得心流体验,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有人能从抽象的思考中悟透道理,也有人能从具象的感知中激发灵感。
心流体验之所以难以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技能需要长时段的练习。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达到专业人士的心智运作水准,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吸收知识与技能。”
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一项爱好让我们自得其乐,爱好本身就是目的。一旦掺杂了其他动机,我们或许更有兴趣投入其中,却会失去纯粹的快乐。
外因而带来的快乐并非真正单纯的快乐。
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
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
引言 如何活得更好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三大类活动,如何在其中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最重要的决定。
何谓美好人生
,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
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由于注意力的局限,人类体验世界的心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态。
寒冬眺望窗外,可以见到成千上万相同的雪花漫天飞舞,但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立刻就可看出它们形态各异
由于苏珊具有自主意志,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或是努力克服天生的缺憾。
正因人类意识具有这种变通能力,还拥有动机或抉择能力,足以改变结局,因此也最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枷锁。
生产类活动我们平日的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最主要的一类是为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适而不得不做的事,即生产类活动,也就是今日所谓的“赚钱”,因为金钱已成为换取绝大多数事物的媒介。
的总和究竟是一团涂鸦,还是艺术之作,就看我们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日常生活的内涵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到旁人的影响。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前人借由歌曲、舞蹈或面具引起恐惧、敬畏或兴奋的感觉,今人则利用电影、药物或音乐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情绪原是用于回应外在的世界,现在却经常违背原意,成了“为情绪而情绪”。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
设定小目标,集中心力,按照优先级逐个处理,也可以获得快乐和心流。那些在枯燥工作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是不是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能力和特质?
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
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
被迫做事和主动做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不同的做事出发点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要学会主动把琐事当成任务,主动完成它。
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
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
意图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标则需要长期的精神能量
不能在战术(短期目标,意图)上勤奋而在战略(长期目标)上懒惰。在清晰的战略目标基础上,以战术目标的方式逐步达成,这样才能持续感受心流,获得动力不断向战略目标前进。
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
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
意识的内容也包括心理认知的运作
找到天赋,并为之设定目标和意图,努力逐步达成意图以接近目标,你就更容易发挥完整的自我潜能。之所以要为天赋设定目标,一来天赋所在,起点高,进步快,目标更容易达成。二来更容易获得心流并坚持下去,不容易中途放弃。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
因果关联是人类最基本的心智运作之一
人的体验就是如此,同时包含许多类似的成分。
这些活动的共通之处在于,当事人内心全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在这时协调一致,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况截然不同。
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
根据受访者的报告可知,当人们从事被动、消极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或放松休息时,心流体验往往最为罕见。但只要各项条件俱全,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因此,若确定自己能尽量保持清晰的目标,能得到立即的回馈,能力与挑战难度相匹配,以及其余的心流要素,你仍然大有机会提升生活品质。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人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究竟喜欢生活的哪个部分,也辨别不出压力与挫折来自何方。
由朋友对体验品质的深刻影响可知,在人际关系上多花些精力,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质。即使只是在附近酒吧,与别人天马行空地闲扯,也能一扫你满腹阴霾。不过,若想拥有真正的成长,你还是需要找一个能够提供意见、具有智慧的人。忍耐孤寂,甚至享受孤寂的能力固然不易习得,但就长远来看,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技巧。
为了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品质,不妨在活动类别及友伴之外,再增加环境因素,并加以实验,或许十分有用。例如,外出、度假有助于清心醒脑、改变观念,以崭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整理住家及办公室环境(清理杂物、重新装潢,令人身心舒畅),也可能是重振生活的第一步。
防止意识混乱
养成从事被动式休闲的习惯,并不只是既有问题的结果,它本身也会变成一种原因,断绝当事人增进生活品质的其他道路。
生产活动一旦落入陈规俗套、不具意义时,人们便会用休闲娱乐取而代之,并逐渐加重比例,转而仰赖精密的人造刺激。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绝对充满值得人去做的趣事,唯有缺乏想象力或精力才会构成问题。若两者皆不匮乏,人人皆可成为诗人、音乐家、发明家、探险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或收藏家。
享受人际互动
在大多数的社会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与塑造要比科学技术来得深。我们大多认为,个人潜能的开发一般来自闲暇,至少在卢梭之后,我们是将社会视为个人充分发展的障碍。不过,传统上则认为,个人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互动,逐步成型与修正,否则难以成器。这种观念尤以亚洲最为普遍,印度正是个很好的例子。
若想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常常保持条理分明,必须符合两项条件。首先,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但这在原则上总是不易做到,因为互动的双方必然会追求各自的利益。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认真找,至少都能找出一丁点儿共同的目标。其次,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这也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十分珍贵,一定不想浪费在别人身上。但唯有做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从人际交流中得到无价的收获,体验到完美互动关系带来的心流感受。
对生活充满热忱
我只不过是尽力去做我喜欢做的事罢了
如果你不想采取剧烈的转变,仍可借由提升价值的方法让工作更富意义
你必须将整个工作架构视为一体,了解个人行动对整体的影响力,那么,即使是琐碎的工作,也能拥有不凡的表现,让世界更加美好。
首先,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以便彻底了解发生之事及肇因。其次,不可消极认定眼前的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而要考虑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试验,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某些员工之所以能获升迁,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通常就是因为遵循上述步骤行事。即使你不曾获得旁人的注意,若能采取此法,依旧可在工作上获得满意的成果。
通过排序厘清自己手头工作的轻重缓急,并思考那些有挑战的任务应该如何去克服和完成,才能把压力转化为外在的动力。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化解外在压力。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化解外在压力。
学会如何分配注意力这一有限的资源,很重要。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大多数人都视家庭为理所当然,不懂得将原本基于外在责任规范而凝聚的关系,转变为因家庭乐趣而凝聚的崭新关系。
共同的目标上,相处才有乐趣可言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秘诀相当简单。首先是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项值得成为话题,下一步便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要想发掘人生的每一项机会、开发每一项潜能、享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你必须下定决心。唯有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方能达到这一境界
第七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自得其乐
被动式娱乐及休闲没有机会运用到技能,唯有动脑、用心地工作或从事主动式休闲,你才能从中体验到心流。
兴趣不是发现的,而是发掘的,一般通过发掘自己的天赋成为兴趣,天赋所在,更容易获得进步,也就更有动力继续努力,这是大部分人兴趣的发展路径。
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只有专心致志,资讯才能进入意识之中。
精力与意图同步
第八章 爱你的命运
引用我很喜欢的电影《无问西东》里的话: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住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建立自我认同,认同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勇敢去追求,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要太在意最终的结果。 努力地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就是生活最本真纯朴的意义。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生活的艺术
除了自我实现之外,还要找到一些其他更宏大的目标和意义。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构建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从小我走向大我。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真正的挑战在于:你不但要化解周围的乱象,而且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和
它在幼年时期一旦形成,便开始掌控人的全部意识。由于我们认同它,认定这是自己主体所在,因而自我逐渐变成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甚至还将它奉为唯一值得关切的对象。
德尔斐神谕出现“了解自己”
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打破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设定目标是为了创战挑战,决不能一心只想达成目标,目标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挑战过程中的收获。
登山者设定登顶的目标,并非因为极度渴望登顶,而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获得登山的体验
登山者设定登顶的目标,并非因为极度渴望登顶,而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获得登山的体验
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
热爱命运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

推荐序 自得其乐的奥秘

🌟
如果挑战过大而能力不足,人们就会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小能力有余,人们便感到无趣。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技能与挑战相互促进,逐渐走向游刃有余的佳境。
🌟
棋艺水平与挑战程度的差距总会保持在较小的范围,我便有很多机会棋逢对手,获得频繁的心流体验。有时升级后,对方的水平高我一点儿,这时我专心应对,思考新的攻防策略,契克森米哈赖称这种状态为“觉醒”。有时降级后,玩家的棋艺低我一筹,这时我便奋力杀敌,争取晋级后迎接更大的挑战,这种状态被称为“掌控”。心流体验就发生在这两种状态之间。
🌟
当我向他请教生活的哲理时,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若想获得心流体验,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有人能从抽象的思考中悟透道理,也有人能从具象的感知中激发灵感。
🌟
心流体验之所以难以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技能需要长时段的练习。
🌟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达到专业人士的心智运作水准,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吸收知识与技能。”
🌟
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
一项爱好让我们自得其乐,爱好本身就是目的。一旦掺杂了其他动机,我们或许更有兴趣投入其中,却会失去纯粹的快乐。
🌟
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
✍️
外因而带来的快乐并非真正单纯的快乐。
我们的快乐来自他人的承认,来自外界的回报,但终究来自内心的愉悦。

引言 如何活得更好

🌟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三大类活动,如何在其中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最重要的决定。

何谓美好人生

🌟
,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
🌟
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
由于注意力的局限,人类体验世界的心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态。
🌟
寒冬眺望窗外,可以见到成千上万相同的雪花漫天飞舞,但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立刻就可看出它们形态各异
🌟
由于苏珊具有自主意志,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或是努力克服天生的缺憾。
🌟
正因人类意识具有这种变通能力,还拥有动机或抉择能力,足以改变结局,因此也最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枷锁。
🌟
生产类活动我们平日的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最主要的一类是为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适而不得不做的事,即生产类活动,也就是今日所谓的“赚钱”,因为金钱已成为换取绝大多数事物的媒介。
🌟
的总和究竟是一团涂鸦,还是艺术之作,就看我们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
日常生活的内涵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到旁人的影响。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
前人借由歌曲、舞蹈或面具引起恐惧、敬畏或兴奋的感觉,今人则利用电影、药物或音乐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情绪原是用于回应外在的世界,现在却经常违背原意,成了“为情绪而情绪”。
🌟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
🌟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
🌟
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
✍️
设定小目标,集中心力,按照优先级逐个处理,也可以获得快乐和心流。那些在枯燥工作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是不是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能力和特质?
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
🌟
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
✍️
被迫做事和主动做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不同的做事出发点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要学会主动把琐事当成任务,主动完成它。
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
🌟
意图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标则需要长期的精神能量
🌟
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
✍️
不能在战术(短期目标,意图)上勤奋而在战略(长期目标)上懒惰。在清晰的战略目标基础上,以战术目标的方式逐步达成,这样才能持续感受心流,获得动力不断向战略目标前进。
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
🌟
意识的内容也包括心理认知的运作
🌟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
✍️
找到天赋,并为之设定目标和意图,努力逐步达成意图以接近目标,你就更容易发挥完整的自我潜能。之所以要为天赋设定目标,一来天赋所在,起点高,进步快,目标更容易达成。二来更容易获得心流并坚持下去,不容易中途放弃。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
🌟
因果关联是人类最基本的心智运作之一
🌟
人的体验就是如此,同时包含许多类似的成分。
🌟
这些活动的共通之处在于,当事人内心全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在这时协调一致,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况截然不同。
🌟
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
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
🌟
根据受访者的报告可知,当人们从事被动、消极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或放松休息时,心流体验往往最为罕见。但只要各项条件俱全,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因此,若确定自己能尽量保持清晰的目标,能得到立即的回馈,能力与挑战难度相匹配,以及其余的心流要素,你仍然大有机会提升生活品质。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
人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究竟喜欢生活的哪个部分,也辨别不出压力与挫折来自何方。
🌟
由朋友对体验品质的深刻影响可知,在人际关系上多花些精力,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质。即使只是在附近酒吧,与别人天马行空地闲扯,也能一扫你满腹阴霾。不过,若想拥有真正的成长,你还是需要找一个能够提供意见、具有智慧的人。忍耐孤寂,甚至享受孤寂的能力固然不易习得,但就长远来看,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技巧。
🌟
为了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品质,不妨在活动类别及友伴之外,再增加环境因素,并加以实验,或许十分有用。例如,外出、度假有助于清心醒脑、改变观念,以崭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整理住家及办公室环境(清理杂物、重新装潢,令人身心舒畅),也可能是重振生活的第一步。

防止意识混乱

🌟
养成从事被动式休闲的习惯,并不只是既有问题的结果,它本身也会变成一种原因,断绝当事人增进生活品质的其他道路。
🌟
生产活动一旦落入陈规俗套、不具意义时,人们便会用休闲娱乐取而代之,并逐渐加重比例,转而仰赖精密的人造刺激。
🌟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绝对充满值得人去做的趣事,唯有缺乏想象力或精力才会构成问题。若两者皆不匮乏,人人皆可成为诗人、音乐家、发明家、探险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或收藏家。

享受人际互动

🌟
在大多数的社会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与塑造要比科学技术来得深。我们大多认为,个人潜能的开发一般来自闲暇,至少在卢梭之后,我们是将社会视为个人充分发展的障碍。不过,传统上则认为,个人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互动,逐步成型与修正,否则难以成器。这种观念尤以亚洲最为普遍,印度正是个很好的例子。
🌟
若想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常常保持条理分明,必须符合两项条件。首先,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但这在原则上总是不易做到,因为互动的双方必然会追求各自的利益。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认真找,至少都能找出一丁点儿共同的目标。其次,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这也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十分珍贵,一定不想浪费在别人身上。但唯有做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从人际交流中得到无价的收获,体验到完美互动关系带来的心流感受。

对生活充满热忱

🌟
我只不过是尽力去做我喜欢做的事罢了
🌟
如果你不想采取剧烈的转变,仍可借由提升价值的方法让工作更富意义
🌟
你必须将整个工作架构视为一体,了解个人行动对整体的影响力,那么,即使是琐碎的工作,也能拥有不凡的表现,让世界更加美好。
🌟
首先,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以便彻底了解发生之事及肇因。其次,不可消极认定眼前的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而要考虑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试验,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某些员工之所以能获升迁,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通常就是因为遵循上述步骤行事。即使你不曾获得旁人的注意,若能采取此法,依旧可在工作上获得满意的成果。
🌟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化解外在压力。
✍️
通过排序厘清自己手头工作的轻重缓急,并思考那些有挑战的任务应该如何去克服和完成,才能把压力转化为外在的动力。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化解外在压力。
🌟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
学会如何分配注意力这一有限的资源,很重要。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
大多数人都视家庭为理所当然,不懂得将原本基于外在责任规范而凝聚的关系,转变为因家庭乐趣而凝聚的崭新关系。
🌟
共同的目标上,相处才有乐趣可言
🌟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秘诀相当简单。首先是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项值得成为话题,下一步便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
要想发掘人生的每一项机会、开发每一项潜能、享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你必须下定决心。唯有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方能达到这一境界

第七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自得其乐

🌟
被动式娱乐及休闲没有机会运用到技能,唯有动脑、用心地工作或从事主动式休闲,你才能从中体验到心流。
🌟
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
兴趣不是发现的,而是发掘的,一般通过发掘自己的天赋成为兴趣,天赋所在,更容易获得进步,也就更有动力继续努力,这是大部分人兴趣的发展路径。
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只有专心致志,资讯才能进入意识之中。
🌟
精力与意图同步

第八章 爱你的命运

🌟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
引用我很喜欢的电影《无问西东》里的话: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住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建立自我认同,认同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勇敢去追求,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要太在意最终的结果。 努力地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就是生活最本真纯朴的意义。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生活的艺术

🌟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
除了自我实现之外,还要找到一些其他更宏大的目标和意义。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构建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从小我走向大我。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
真正的挑战在于:你不但要化解周围的乱象,而且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和
🌟
它在幼年时期一旦形成,便开始掌控人的全部意识。由于我们认同它,认定这是自己主体所在,因而自我逐渐变成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甚至还将它奉为唯一值得关切的对象。
🌟
德尔斐神谕出现“了解自己”
🌟
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打破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
登山者设定登顶的目标,并非因为极度渴望登顶,而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获得登山的体验
✍️
设定目标是为了创战挑战,决不能一心只想达成目标,目标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挑战过程中的收获。
登山者设定登顶的目标,并非因为极度渴望登顶,而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获得登山的体验
🌟
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
🌟
热爱命运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

点评

✍️
《寻找生命的心流》 如果从人生的过程角度来解释人生意义,米哈赖的想法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相似。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一境 - “立”: 找到人生的长期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 - “守”: 坚定目标,找到乐趣,心流就贯穿于这个过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 - “得”: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生命的整个过程。当你达成目标后在终点回望时,原来所有的成果已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收获。 如果从人生最终结果的角度,米哈赖把幸福的人生同样分为了三境。 第一境:简单快乐的人生。一辈子能过的开心、富足、无忧无虑,这不失为一种幸福的人生。 第二境:积极追求的人生。认同和接纳自己,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尽力去追求,直面挑战,战胜挑战,获得对人生充分的掌控感,这种幸福是更深层次的,也是个人追求的理想人生。 第三境:有意义的人生。前两种幸福体验集中在个人层面,而第三种则上升到社会层面,从小我上升为大我。如<礼记-大学>有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张载<横渠四句>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人生无论是意义、幸福感还是成就感都是至高的,可谓终极人生。 目标->挑战->创造->掌控->热爱。让生命的心流贯穿人生,便是米哈赖赋予人生的意义。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