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周岭
作者(R)
大类
实用类
标签
思维逻辑
开始时间
Mar 14, 2024
读完时间
Mar 19, 2024
已读页数
232
总页数
232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15569455
译者(选)
出版日期
Oct 1, 2021
摘要
成长的根本是:创造价值、做成事情。从“习惯养成”到“技能培养”,从“对内输入”到“对外输出”,从成为“更好的人”到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一个人最终的成长也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内心强烈希望变好,行动也非常努力,却始终无法做成事情,这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因为缺少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
本书将通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来获取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义。
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的失败。只有当一个人彻底了解了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本质后,才能彻底走出反复尝试却劳而无功的困境。
学会用认知来驱动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到达成长的彼岸——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BookId
40649986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整体书评
“成长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做成事情。”
本书给我比较大的一个感触是:要高效地成长,就要持续做有价值的输出。光有输入是不够的,读书唯一学不到的能力就是行动的能力,而只有行动才能真正成长,光读书是不会有成长的。
张同完在《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里提到的100SL方法,不是泛泛地看100部美剧来提升英语,而是认真地看1部美剧100遍,反复练习。看书也类似,与其泛泛地看100本书,不如深刻地看1本书很多遍,然后能够向100个人讲透这本书,后者带来的成长要远比前者多得多。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把持续的价值输出作为自己的成长准则,真真正正地做成一件事,因为成事——做成一件事情,才是最高等级的成长,也是长久幸福的秘诀。
认知觉醒 27 个概念,认知驱动 22 个概念。
认知觉醒:
- 大脑
- 大脑
- 焦虑
- 耐心
- 潜意识
- 模糊
- 感性
- 元认知
- 元认知
- 自控力
- 专注力
- 情绪专注
- 学习专注
- 学习力
- 匹配
- 深度
- 关联
- 体系
- 打卡
- 反馈
- 休息
- 行动力
- 清晰
- 傻瓜
- 行动
- 情绪力
- 心智带宽
- 单一视角
- 游戏心态
认知驱动
- 价值
- 复制
- 价值
- 利他
- 镜子
- 内向
- 身份
- 层次
- 身份
- 语言
- 理性
- 心理
- 负面偏好
- 二元对立
- 一劳永逸
- 策略
- 认知驱动
- 写下来
- 假设
- 降低期待
- 深度练习
- 跨界
- 战略
- 环境
- 多维
- 成事
- 目标觉醒
- 成事之旅
重点摘要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写作、成长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
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想了解心理建设,我们还得从《掌控习惯》这本书说起。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说来惭愧,《掌控习惯》这本书也算是很认真地读了,也知道了身份驱动来培养习惯是最可靠且持久的方法,但自己执行时却往往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思考自己想要通过这个习惯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只是醉心于完成每天打卡的任务。
结果导向:今年要读 30 本书
过程导向:每天抽空读书半小时,每周读一本
身份导向:我是(想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
身份导向和结果导向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基于目标的行动很有可能在目标达成后就松懈或放弃(比如减肥达到目标后就胡吃海喝),而基于身份的行动则可以持续做到改变,并持续强化身份。以戒烟为例:
当有人递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 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吸烟者,只是目前因为外界约束不能吸(比如因为妻子怀孕),只要持有这样的信念,当外界的约束不复存在时,就会大概率复吸。乙说:“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句话暗含了身份的转变,吸烟者只是过去的乙,现在他是个不抽烟的人,他不再认为自己是烟民,也不会有外界约束消失给他带来的复吸困扰。
想了解心理建设,我们还得从《掌控习惯》这本书说起。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信念从来都不是空的、假的,它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是特别强大的力量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我觉得坚定信念是针对过程,而降低期待是针对结果,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存在矛盾。
【坚定信念】是指在过程中要保持乐观和对自己的自信,相信这件事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但自信不代表自大,坚定信念不代表忽视过程的困难并且对结果过于乐观。
【降低期待】指在结果上不要过于乐观,总是想着最舒服的过程获得最好的结果,这是不切实际的,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举个例子:中国红军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外敌,赢得独立,但他们并没有过高的期待,不会指望着不付出什么代价,下一个月敌人就会被轻松战胜,就可以获得一个崭新富强的新中国。他们有着最坚定的信念,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但他们也没有过高的期待,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过程必然无比艰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这样,即便过程异常艰辛曲折,也有很多失败和牺牲,他们也能够坦然接受,继而加倍努力,始终不会放弃最终的必胜信念。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要想达成一件事就得坚定信念,始终往好的方面想,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发生;而有人又说,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要降低期待,要是结果不好,也算有所预料,结果好,喜悦就会翻倍。但是用吸引力法则来看,主动降低期待就是往不好的方面想,这样做很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所以,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是矛盾的吗?
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因为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观念影响语言,语言也反过来影响观念。
一个例子是:
很多人总会说“虽然我想去做xxx,但是我怕xxx,怎么办?”
不妨换一下视角,问问自己 “虽然我怕xxx,但是我想做xxx,该怎么办?”。
虽然只是换一下前后的位置,但语义和重点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前者强调怕,后者强调想。不同的语言结构反应了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和观念,你究竟是更害怕失去,还是更渴望获得。如果你更渴望获得,那就让自己聚焦到想做的事情上,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它。
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
请时刻觉知并审视自己的语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我们切不可全盘接受理性的摆布,即使我们生而混沌,要努力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但也要始终牢记获取理性不是最终目的,因为精彩的人生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皮克斯的电影«心灵奇旅»中讲到一条鱼的故事:
小鱼对老鱼说: 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老鱼说: 海洋?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
小鱼说: 这儿?这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
————
正如小鱼的身在海中不知海,我们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自以为为理想奔波,却错过了生活。
但我想说: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都是“身在水中却看不到水的鱼”。
强调两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二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他必然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包容万物、逍遥自在。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每到新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暗下决心,制订来年的目标和计划。对此我通常是不鼓励的,甚至我还经常劝人不要在新年的时候做计划,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我曾按照《只管去做》践行过5年愿景规划,并实际落地了2年的年度计划,的确,每年计划一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到年中的时候就会开始懈怠,一是发现计划太理想,实际很多很难完成,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如果说回到本质,其实还是以“打卡”和“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事,没有搞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和动力,用“完成任务”的心态,一开始一些任务完成的正反馈会让我充满动力,但那其实是错觉,因为我并没有真心认同那些任务,有很多任务只是我看别人订了哪些目标,然后我也想要就照搬订立的,并不是我自己真心想要的,依靠“完成任务”的外力驱动,导致缺乏内驱力,一旦外驱力减弱(这其实是必然的,因为适应原则,这些成就感和新鲜感必然随着时间减弱),这件事情的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
我需要补充的不是自制力、行动力,不是订立宏大目标然后逼迫自己完成,而是需要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基于基于对一件事情清晰长远的认知,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身份驱动,来驱动自己去做一些事。
#概念/认知驱动
每到新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暗下决心,制订来年的目标和计划。对此我通常是不鼓励的,甚至我还经常劝人不要在新年的时候做计划,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要非常警惕陷入这种“为做而做”的情况,因为别人觉得好就去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就会陷入“完成任务”式的行为逻辑中,跟上班时完成工作任务、学习时完成学习任务一样,如果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就会一直在痛苦中“为做而做”,放弃时迟早的事。
#警惕/“为做而做”的误区
读者“徐紫衣”在咨询时告诉我,她曾经坚持早起3年,因为早起在大家眼里是个很好的习惯,但3年后的某一天,她突然不愿意早起了,因为她始终不清楚早起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早上起来她甚至不知道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可见,如果我们只看到目标本身,就会为做而做,动力不会长久;如果我们看到目标之外的更多意义,动力会完全不同。
你想通过这个目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贡献。
换言之,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坚持,其实就有牺牲感了
我们应该学会转换视角,把注意力主动放到收获上:每早起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次宁静的世界;每阅读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密度增加一点;每锻炼一次,就又可以使身体里的各种激素水平达到平衡,充满活力……
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看清机制、寻找意义,就是让自己长期乐观;而短期内,我们需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拓展,这必然会令人悲观痛苦;但只要学会转换视角、换取反馈,我们就能时刻感受好处,让自己保持当下愉悦——这正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最好的人生模式。
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你不确定写下来的是不是自己真正的目标,或者根本写不出来,停在那里不知如何继续。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请谨记一条原则:一定要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目前最接近的,那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核心是消除不确定性,先行动起来,而后在路上逐渐清晰。如果停留在原点,那么中转也想不清也看不清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请谨记一条原则:一定要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目前最接近的,那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实际上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试错中慢慢浮现的。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想法”。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个假设,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更多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如此,我们就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
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所谓的耐心或好脾气很多时候就是适当降低期待,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爱人,都是如此。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责骂、对爱人的抱怨,归根结底都是在以自己过高的心理预期去衡量对方、要求对方,忽视了对方的能力和感受。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保留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就像想要学习却沉迷各种效率工具,希望通过工具来更轻松地学习,但最后却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新奇工具的探索上,却从来没有踏实积累下什么东西;
也像想要锻炼时购买大量的锻炼装备,认为更好的状态才能促进更好地锻炼,但最后只是把大量的钱花在了装备上,却没有真正踏实、持续、认真地锻炼;
我们总想要捷径,并且用捷径来欺骗自己(我买了健身卡、买了书、报了课,我付出了),却不愿意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地做一些踏实的努力,通过长期的积累来成就自己。表面的虚伪和自我欺骗不过是一层自我伪装,只有认清事实、对自己诚实,才能放下很多虚荣的目标和虚伪的自己,真正地前进。
“躬身自省,身卑才进。”
那些习惯浅学习的人总是试图轻松翻越障碍,于是沉迷于体验各种不同的路径,尽管开始时走得很轻松,但每到半山腰总会无路可走;而那些愿意深度练习的人就好比在打隧道,虽然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速度也不快,可一旦将其贯穿,那就是一劳永逸的轻松了。
创新或创造的本质是想法的连接,而越遥远的连接,往往越有意思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要特别关注我们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及的东西,因为离我们越近的东西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放大。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身体不仅更健康,也会让我们在思考力、专注力和自控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we shape tools, and then tools shape us.
我们塑造了工具,而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
同样地,环境塑造我们,而我们也反过来塑造环境。
你和你的可塑型大脑不断地被周围的世界塑造,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件事,以及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改变着你的大脑
一个人若只是沉迷于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就会面临“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的局面
介入阅读更理想的时机,或许正是一个人既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有一些人生困惑的时候,此时读书往往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知识和阅历能相互融合,意识和潜意识的所有维度也能有效结合,可塑性最强。
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坚毅》一书的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了3个类似的问题。
·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诸如一稼提出的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和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的3个问题,都是极好的筛选方法。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没有目标的“消费”和基于外在目标的“生产”都容易使人迷茫,唯有基于内在目标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
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联想到《一代宗师》中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知我觉知、是内修,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见天地:是内修到外修的过渡,脱离自我视角的外部视角,知道自己的渺小以及天地的广阔;
见众生:是普渡众生、是外修,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提升他人的生活质量。
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