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欧文·亚隆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解家庭
人生哲学
开始时间
Aug 8, 2024
读完时间
Sep 16, 2024
已读页数
296
总页数
296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PDF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18402229
微信读书链接
译者(选)
张亚
出版日期
Mar 1, 2015
摘要
作者亚隆曾说,《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是完全个人化的,它来自于他自己直面死亡的经历。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那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步伐,看他如何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
BookId
CB_CkM2l02lb6Am6q46okCZQG7Y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文本细读方法
-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叙事型:叙事结构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 检索他人说法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抽样阅读方法
-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 提出假设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 验证假设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 修正假设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结构阅读方法
-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整体书评
“牢记自己终将死去,是避免人生陷入患得患失陷阱的最好方式。你已是一无所有,没理由不追随内心。” —— 乔布斯
人应该“向死而生”(Being-toward-death)——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直视骄阳》是一部勇敢直面死亡焦虑的作品,欧文·亚隆以其深厚的心理学经验,揭示了死亡并非敌人,而是赋予生命意义的镜子。
我们常常期盼时光无尽、生命长存,然而,正是死亡的稀缺性让我们珍视那些短暂而珍贵的瞬间。亚隆提醒我们,“永远”是个虚妄的概念,而真正的丰饶来自于我们对有限生命的觉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唯有正视死亡,我们才能抓住当下,让每一次日升月落都成为永恒的印记。
「永远」是一种丰饶,但也意味着不再重要。
「死亡」是一种稀缺,反而让一切变的珍惜。
重点摘要
阅读目的:阅读方式译者序目录第二章“如何”与“如是”的区别伤逝引发的觉醒体验治疗结束引发觉醒体验伊壁鸠鲁和他的大智慧完全虚无的死亡波动影响克服死亡焦虑的真知灼见“成为你自己”杰诺梅·弗兰克人际联结与生命无常关于撰写本书点评
译者序
死亡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痛,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
Le soleil ni la mort ne se peuvent regarder en face.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
目录
直面如影随形的死亡并非是打开惹人烦扰的潘多拉的盒子,而是以更丰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重返人生。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帮助你直视死亡。这不但能够改变你对死亡的恐惧之心,而且能够丰富你的人生之路。
第二章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如何”与“如是”的区别
“如何”与“如是”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财富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根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伤逝引发的觉醒体验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治疗结束引发觉醒体验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觉醒体验可能感觉很震撼但却往往比较短暂
伊壁鸠鲁和他的大智慧
伊壁鸠鲁坚信,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我们就不需要害怕死后的世界。到那时,我们没有意识,对逝去的生活就不会有遗憾,更不需要害怕神。
完全虚无的死亡
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束短暂的光亮,夹在两方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但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数着每小时4500次的心跳)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层面这些波动依然在传递着。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克服死亡焦虑的真知灼见
尼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一“爱你的命运”(amor fati),换句话说,也就是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
如果你加入了这个思想实验,并且发现这样想让人觉得痛苦,甚至难以承受,那么,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你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好。我继续问你两个问题:你什么地方过得不好?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遗憾?我的目的并不是使任何人陷入对过往的无尽遗憾之中,而是引导人们把目光最终转向未来,转向那些可能带来人生转变的问题:“你现在可以做点儿什么让一年之后或是五年之后,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再对那些新累积的遗憾产生同样的绝望?换句话说,你可以找到某种生活方式让自己不再有新的遗憾吗?”
“成为你自己”
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观念与尼采的另两句格言一“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尼采这些不同的说法都在规劝我们避免无意义的人生。他说,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负面经验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逆境。这句名言也与尼采的另外一句话关系密切。他说,一棵树只有经历了风雨,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之中,才会变得更坚强,长成参天大树。
我是谁?“我是谁”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叔本华说,好良心远比好名声重要。你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心智健康,这样你的思考才不会枯竭,你才会独立,才能拥有品行端正的人生。要知道,事件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内在的平静正是来源于此。
杰诺梅·弗兰克
他自己深受老年痴呆的折磨,却仍然尽力教导我:当一个人失去一切的时候,依然可以享受最单纯的快乐。
人际联结与生命无常
我的治疗方法假设生命(包括人的生命)来自于偶然,我们不过是生而有限的动物,无论我们多么渴望,我们都无法依赖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来保护自己、评估我们的行为,或是提供有意义的人生蓝图。我们的人生并没有被预先注定,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选择如何尽可能充实、快乐、富有意义地活着。
用你的肉眼直视骄阳,用更宏大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存在,试着从宗教所提供的保护伞中走出来一一也就是某种形式的再生、不朽或是转世一一所有这些都是拒绝面对死亡作为最终结局的方法。这正是本书的视角
存在主义治疗的立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单的,我们偶然进入了这个冷漠的宇宙之中,终有一死
关于撰写本书
每个艺术家的目标都是通过人为的方法来保存生命的姿态,这样一百年之后,当一个陌生人看到这幅作品依然会被深深感动
审思死亡是如此痛苦,但它却能使得我们“热爱生命,并充满激情地珍惜它,这最终带来了所有的欢乐和艺术
理查德·达尔文曾说过的一个隐喻最能描述那种状态了:想象一束聚光灯无情地扫过时间这庞大的主宰者,灯光扫过之处一切都消失在过去的黑暗之中,灯光还没有扫到的地方依然潜藏在黑暗之中,只有那聚光灯照亮之处活着。
死亡恐惧来自于害怕过去的消失,那么重新经历过去则是必不可少的良药。匆匆流逝的生命在此刻暂时驻足--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点评
“牢记自己终将死去,是避免人生陷入患得患失陷阱的最好方式。你已是一无所有,没理由不追随内心。” —— 乔布斯
人应该“向死而生”(Being-toward-death)——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直视骄阳》是一部勇敢直面死亡焦虑的作品,欧文·亚隆以其深厚的心理学经验,揭示了死亡并非敌人,而是赋予生命意义的镜子。
我们常常期盼时光无尽、生命长存,然而,正是死亡的稀缺性让我们珍视那些短暂而珍贵的瞬间。亚隆提醒我们,“永远”是个虚妄的概念,而真正的丰饶来自于我们对有限生命的觉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唯有正视死亡,我们才能抓住当下,让每一次日升月落都成为永恒的印记。
「永远」是一种丰饶,但也意味着不再重要。
「死亡」是一种稀缺,反而让一切变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