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状态
搁置
评分
作者
[ / 美 / 国 / ] / 凯 / 文 / · / 凯 / 利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经济史
书单
开始时间
‣
读完时间
已读页数
65
总页数
340
进度
0.19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121274534
译者(选)
周峰/董理/金阳
出版日期
Jan 1, 2016
摘要
BookId
39479610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作者序
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
环境决定进化方向,这是宏观趋势。不过于人类而言,因为具备强大的改造环境能力,因此该环境很可能是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人类创造了工具,进而改变了环境,而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发明新的工具,这样的循环中,到底什么因素才是关键的,决定了循环迭代的方向?
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
我对必然的自信建立在科技发展的深层根基之上。
非常好奇,科技发展的根基是什么?是人性么?
我对必然的自信建立在科技发展的深层根基之上。
流程——变化之引擎
为什么作者将流程称之为变化的引擎?
这里的流程和项目流程里的流程意义不同,更倾向于称之为范式,或者方法论。科学研究的范式变化,确实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而范式变化来源于更深层的思维转变,比如现代认知科学中的“还原论”思想应用
流程——变化之引擎
第1章 形成 Becoming
我们的工具越复杂,就越需要(而不是越不需要)我们的照料
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成为菜鸟。更糟糕的是,我们永远都会是菜鸟,并永远因此保持虚心。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成为菜鸟。更糟糕的是,我们永远都会是菜鸟,并永远因此保持虚心。
深夜播出的专题广告片和无穷无尽的已被淘汰的科技产品自然难以提升科技,但我们扩展自身的道路本就是平淡乏味,日复一日。
太过于现实和深刻。我们会很乐观地以为,科技进步就应该让整个世界都更美好,每一项产品都应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的美好。但实际是80%的产品都是非常平凡的,不会带来大的变化。就像演化过程中,创造的大量不同基因的个体,也只有少数几个能够具备更卓越的环境适应力并引领了种群的进化,而其他的都在平凡中默默消亡了。
这并不是说那些平凡的产品和生命个体就完全没有价值,它们本身就是试错代价的一部分。因为自然规律之下的我们必须不断试错,才得以生存和进化。
深夜播出的专题广告片和无穷无尽的已被淘汰的科技产品自然难以提升科技,但我们扩展自身的道路本就是平淡乏味,日复一日。
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进托邦的理念很好地提现了成长型思维+动态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做二极管非黑即白)
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我写下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我们目前变化的状态梳理清楚,并使过去30年中一直向着进托邦缓慢前行的漫长趋势之轨迹显现出来。
来自受众。
UGC平台的内容来自于群众的力量,商业模式靠流量广告。而驱动群众的,是背后的人性。阻力来自于内容制作的门槛。动机一直在增加,而阻力在各种工具加持下减少,爆发也就不奇怪了。
来自受众。
第2章 知化 Cognifying
纯平的光传感器代替了镜头,利用疯狂的计算识别能力,根据照在不聚焦的传感器上的不同光束,计算出一张图片
计算摄影,已经逐渐普及了。
纯平的光传感器代替了镜头,利用疯狂的计算识别能力,根据照在不聚焦的传感器上的不同光束,计算出一张图片
因为每个人的任务之一将是找到、从事并完成将来会成为机器人重复性劳动的新工作
机器人具备智能,不能自己找么?还需要依赖人类吗?
因为每个人的任务之一将是找到、从事并完成将来会成为机器人重复性劳动的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