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陈嘉映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伦理学
书单
开始时间
Feb 2, 2023
读完时间
Feb 6, 2023
已读页数
306
总页数
306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32156917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pr 1, 2015
摘要
BookId
32307641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3 伦理学与语言

🌟
哲学追索根本道理,而很多根本道理凝结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因此,哲学家在阐论其学说时,几乎都会用语言中的实例作证。
✍️
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讨论物理学语言,比如水,不管用water 还是 水,都可以唯一指涉一个实体,没有歧义。但对于道德,比如 善 - Good,不同的文化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甚至连同文化的不同人,对于善的定义、概念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对于善的讨论上,没有一个基准,往往就鸡同鸭讲,更别提抽象出普遍规律了。
哲学追索根本道理,而很多根本道理凝结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因此,哲学家在阐论其学说时,几乎都会用语言中的实例作证。
🌟
有些行为和心理,没有语言就不会有——就像有些战术是没有电子通讯设备就无法有的——例如辩解,说服,为万世师表的雄心,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内疚,迫害异端。
✍️
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对人生意义的困惑,这个观点蛮有趣的。
有些行为和心理,没有语言就不会有——就像有些战术是没有电子通讯设备就无法有的——例如辩解,说服,为万世师表的雄心,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内疚,迫害异端。

§4 人该怎样生活

🌟
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
🌟
我们谁也无法为所有人该怎样生活提供答案,换言之,人该怎样生活根本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
✍️
对于伦理学的命题:人该怎样生活,其实并没有一个普世的答案。 首先 这个命题是非切身的,要考虑普遍的人才有意义,但这个命题又必须是切身的,必须和“我”有关,无关就没有意义了。最后导致对于这个命题的思考必然和思考者本身相关,那思考者给出的回答必然是带一定主观想法的。
我们谁也无法为所有人该怎样生活提供答案,换言之,人该怎样生活根本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
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前者发现规律,后者应用规律
🌟
医学伦理学就是对医学的伦理学思考
🌟
应用伦理学已成定名,就像印第安人一样,不妨将错就错,未必需要改掉
✍️
应用伦理学不是对伦理理论的应用,而是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伦理学思考。
应用伦理学已成定名,就像印第安人一样,不妨将错就错,未必需要改掉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

🌟
任何一门“学”都在于追究事物的为什么,追究理由和道理,概念考察或辨名析理是这类追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追究的不是作为机制的为什么,而是日常理由背后的根本道理
✍️
各学科追究事物背后的道理和规律,伦理学追究日常生活背后的根本道理,而哲学追求这些道理背后的更底层的普遍规律,故称形而上学,或元科学。
任何一门“学”都在于追究事物的为什么,追究理由和道理,概念考察或辨名析理是这类追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追究的不是作为机制的为什么,而是日常理由背后的根本道理
🌟
系统地追索纷繁道理背后的更根本更普遍的道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活动
🌟
伦理生活总是从默会或明述的规范开始,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磨打出来,由圣贤提炼出来,是些多多少少有道理的规范,后世乃可得演绎其中的道理,相互质疑、驳斥、辩护、补充,辨名析理,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道理系统,是为伦理学。

§8 说理与劝求

🌟
生活中到处是紊流,分明的事实和清明的逻辑不一定能带我们多远。
🌟
人际理解远不止是一种智力活动,而首先是一种伦理态度,视对方为理性存在者的态度
🌟
所谓他者,the other,就是在互相理解层面上遭遇的存在者。一块石头不是他者。他者是我希望去理解也希望得到其理解的造物。
🌟
若我们坚持用“有什么用”来追问伦理学,那我会说:理知是文字时代人领会世界及自我领会的一个有机部分,而种种德性必伸入理知,从而形成“理性人”的新型人格。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
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什么行为是善好的,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我的行为产生什么后果,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
🌟
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我的行为产生什么后果,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例如,康德主张,不得说谎是一条不易的道德准则,即使我不骗过歹徒会伤及无辜,我也不可说谎。 作为两种相异乃至相反的理论,功效论和道义论各有得失,而在实际生活中,从功效出发和从道义出发则更多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从道义出发,则多带强烈的感情。

§2 幸福计算

🌟
快乐等等不易测量,首先在于快乐不是同质的。
🌟
不同质,联系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很难完全脱离当事人的感受来谈论快乐幸福之类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
经济利益只能支撑经济学,支撑不住伦理学,因为是生存定义利益而不是利益定义生存。

§4 利益最大化

🌟
利益在生活中当然极端重要,无视利益,仁义而已矣,情感而已矣,我们就掉进了虚花花的浪漫主义。

§7 “自私的基因”

🌟
从基因复制的角度看,在自己的生育力降低之后,保护后代比保护自己更加重要。于是,“神圣的母爱”就获得了科学解释
🌟
被基因调教好的人应当自私得恰到好处,他怎么会过度自私?
✍️
很明显,基因还没有调教好嘛,所以还有很多缺陷,人类历史才几年,相对基因演化的时间长度不过一瞬间。
被基因调教好的人应当自私得恰到好处,他怎么会过度自私?
🌟
哪种动物会羞辱同类?
✍️
猴子会羞辱同类,老猴王被新猴王挑战落败后,会被羞辱并赶出猴群。 群聚类哺乳动物多多少少都具备了一些社会特性,比如阶级、同化、分化;
哪种动物会羞辱同类?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研究对象包含自我理解和互相理解,他的行为涉及价值、动机、意图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
伦理学之知是有我之知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
理论家总想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人的一切活动。
✍️
可以说非常讽刺了。 价值标尺从来不只有一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标尺,选择自己的意义锚定。价值标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比其他生活更高贵,那就是妄自尊大了。
理论家总想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人的一切活动。

§2 目的与欲望

🌟
我们有时被目的领着走,更多的时候被欲望推着走。还有的时候,我们被欲望搅得晕头转向,转来转去,生活失去了目的。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
“乐”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愿意去做,喜欢去做,有人乐道,有人乐业,有人乐宴乐,有人乐得。
🌟
欲望得到了满足,我们会快乐,但我们本来是被欲望驱动去满足它,而不是追求欲望满足后的快乐。
🌟
我们做所乐为之事,快乐融嵌在行为中
✍️
正如心流,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没有情绪,也很难感受到时间流逝。但心流过后我们会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做了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收获了成就感和快乐。但并不能说我们是为了收获快乐而做事,快乐只是我们做事所产生的衍生成果之一。
我们做所乐为之事,快乐融嵌在行为中
🌟
至于我们到底是由于快乐而选择某种生活,还是为了某种生活去选择快乐,目前且不去管它

§4 求乐

🌟
“快乐的行为”,所为之事是核心,快乐内融在行为中,“追求快乐的行为”,快乐成为目的,其他种种,都是求乐的手段
✍️
按照作者想法,“快乐的行为”高于“追求快乐的行为”,前者以过程为核心,后者以追求快乐为目的,而后者的高下又依据以快乐为目的的手段,常规休闲娱乐(看剧) 高于 黄赌毒。
“快乐的行为”,所为之事是核心,快乐内融在行为中,“追求快乐的行为”,快乐成为目的,其他种种,都是求乐的手段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
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被苦难提升了的快乐。带苦的快乐实际上差不多是高等级快乐的一个标志。
🌟
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
若说各种正常的快乐有什么共同之处,那恐怕是一种相当“抽象”的共同之处——快乐上扬。生长是快乐的,哪怕步步伴随成长的烦恼
🌟
当快乐由向上的活动所引发,当它融合在上扬的情势之中,快乐是好的。
🌟
并非因为德性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把德性视作善好;而是因为德性乃是善好,所以德性也带来快乐
🌟
因行有德之事而获大乐是纯粹的快乐,断不是因为它无涉痛苦,倒在于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只要生命在生长,有德之人就乐为之——乐于伴此生长,促此生长
🌟
快乐是万物生生的自得之乐,德行者伴万物之欣欣生长,无论他心情何如,都在他生存的根底上通于生生之大乐,是为至乐。

§8 自我实现

🌟
不是小康本身让人幸福,而是小康给了我们为事的自由,自由地做这做那,尤其是做点儿于己快乐、于人有益的事儿——这让人幸福。
🌟
行动不只带来结果,它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
我们不仅希望有个好结果,而且要自己求获这个结果
🌟
没有什么快乐比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就带来的快乐更光彩,更持久。

§9 良好生活

🌟
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
🌟
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
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儿,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
没有绝对的不变的至善,人各有各的活法
🌟
关于生活的事,没有人愿被说服,而且我们还恨那些说服了我们的人

点评

✍️
何为良好生活,其实并无唯一正确的答案。在这个多元的现代世界中,文化多元,环境多元,价值观多元,汝之蜜糖可能是吾之砒霜。 事物价值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没有谁某种价值一定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也没有谁的生活方式一定凌驾于其他人的活法。 那么如何实现良好生活?陈嘉映给出的选择是:"应于心"—— 只管遵循良善之心的指引,然后“行之于途" ——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不追求结果、也不关乎体验,只管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进,陈嘉映给出的是行动派的人生指南。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