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美] 塞缪尔·早川 / [美] 艾伦·早川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语言学
书单
开始时间
Apr 16, 2022
读完时间
Jul 2, 2022
已读页数
299
总页数
299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PDF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301259702
译者(选)
柳之元
出版日期
Jul 1, 2015
摘要
BookId
3000001282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阅读原因(或目的)
起因:从非暴力沟通获悉的一本推荐书,据说文笔生动非常易读,而且对语言学的很多东西讲解的很清晰。看了一下绪论,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适合与非暴力沟通一起读,有很多共通之处。
目的:了解语言学,了解我们日常经常使用但从未认真审查的语言,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需要警惕的一些重要东西。
 
💡
整体书评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遗传密码,广泛地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受到我们听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在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
言辞不是事实,正如地图不是疆域。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将言辞的外向意义(和真正的事实关联起来),而不是停留在高抽象的层次中。
洞悉语言的本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享受美好的人生。
 

重点摘要

ℹ️
本书基本假设: 假设1:同类之间通过语言进行广泛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假设2:加入谈话的结果是引发或增加了争执或冲突,不是说的人有问题,就是听的人有问题,要不就是都有问题。

第一章 语言与生存

ℹ️
本章概要 重点驳斥了持有“适者生存”思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了人类以及很多高等动物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合作,而非竞争。而语言就是人类合作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 声音作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相对高效的信息传递的方式(相比留下气味),带来了个体之间的合作可能。
  • 而人类因为进化出复杂的发声方法(即语言)、以及符号记录能力(即文字),使得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相比其他物种有了质的变化。语言多样化的信息传递能力,相比几种叫声,能传达更多的信息。而文字,则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时间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了次代渐进的智慧和知识,人类可以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快速进化。而这种文化和知识的合作(次代传递),是人类之所以强大和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点。
  • 现代人应为一直沉浸在语言和文字世界中,也每天使用,并没有觉察到它对人的巨大影响。其实人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受到他所听到、所运用的言辞的影响,还会被他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
    • 总之,语言——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如何反应——是形成个人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 【名词】语义环境,指围绕个体周边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其实就是他所处的语言环境)

第二章 符号

🔑
本章讲述了象征化过程及其代表—语言,而因为语言是象征化的符号,因此它用来象征事物,但并不代表事实。
  • 概念,象征化过程,表示人类故意用一种东西来代表另外一张东西的过程。比如用纸币代表财富,用十字架代表基督教。
    • 符号是象征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于代表具体事物的东西,甚至符号可以代表符号(套娃)
    • 语言是体系化的符号,是各种符号中最发达,最精巧,最复杂的一种。
    • 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不一定有连带关系。即符号并不是现实。
      • 错误认知,把象征符号与现实混淆。比如演员和所演的角色,辱骂演坏角色的演员。
    • 同样,正如地图不是疆域,言辞也不是事实。
  • 概念,言辞世界,指通过言辞学到的关于世界的心里表征。是内向世界,与通过经验直接感知到的世界叫做外向世界。(区别,因为言辞不是事实,通过言辞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假的)
    • 如果你的言辞世界不能很好地匹配外向世界,就会出现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
本章主要说明了语言的类型:陈述,推论,判断,息怒词。以及语言中可能带来的偏误因素和解决方案:偏倚和偏见。其中单独讲解了报告用语言(客观陈述,无推论无判断)
  • 语言的几种类型
    • 报告:报告是一种陈述性语言,具有可证实性和客观描述性(不带主观推论和判断)
      • 科学语言是报告语言的极致,具有最广泛的用途。
      • 偏倚:指的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对陈述记录进行选择性挑选。分为刻意偏倚和无意识偏倚(后者是受信念或认知影响的无意识行为)
        • H. 同时向两边偏倚。
      想法,报告语言追求的是尽量与事实一致,以减少通过信息传递事实的偏差
    • 推论:根据已知信息对未知信息所做的陈述
    • 判断: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事物所有赞许或不赞许的表述。
      • 判断下的太早,会是我们看不清眼前的事物(因为带上了判断的偏见)
        • H. 发现自己的偏见
        • 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
    • 喜词和怒词:没有实际意义,用于表达情绪的表述。
    • 第四章 上下文

🔑
本章说明了字词的释义来源:前后文而非单独的字面本身。言辞间是相互关联相互释义的。
  • 字典的编法
    • 流程
      • 广泛阅读:广泛阅读目标字典领域相关的很多书籍和材料
      • 敏感化:阅读过程中注意生僻字的含义,自己常见字的特殊用法
      • 卡片摘抄,包含字及上下文:将对应的字及其上下文摘抄到卡片中,前3个步骤最为耗时,通常需要几十年。
      • 分类汇总:对卡片进行分类汇总和排序
      • 分析结论:针对每个字,阅读其所有相关卡片,谨慎分析和汇总该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 字典的限制:具有时效性和时代限制。因为时代的进步,很多新的概念和名词被使用并赋予新的含义,我们比较少发明新的字,而是发明新词或者赋予旧的字词新的含义
    • 理解言辞依靠的是前后文,包括
      • 言辞的前后文
      • 具体的和社会的前后文(行为,环境等)
    • 字义有外向意义和内向意义两重含义,字的外向意义可以明确并达成共识,但内向意义无法清晰传递,因此容易引起争议。
      • 外向意义指这个字所象征的具体事物,比如椅子(面前的椅子就是其外向意义),陈源泉(我本人就是陈源泉的外向意义)
      • 内向意义指这个字在脑中所引起的一切想法。心理学上叫做心理表征。也就是你脑子里对于这个字所能唤起的思维和回忆
    • 一般的言辞同时具备外向意义和内向意义,也就是你能听懂也知道其所代表的事物。有些只有外向意义但没有内向意义,比如已经失传的古文字,你其实看不懂,在脑海里也不会有任何反应。而有些只有内向意义,比如“神关爱世人”,没有具体的现实能够对应。如果言辞只有内向意义,那么很容易争论不休。
    • 观点,没有一个字会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原因
      • 上下文不同
      • 对不同人而言其内向意义不同
      • 其外向意义不同,比如每个人说的我的电脑,指代的外向意义不同。即使都是陈源泉的电脑,指代的也是不同时间的我的电脑,会有略微差异。(有点狡辩,外向事物没有都是时刻在变化的)
    • 观点,言辞的前后文有助于了解其内向意义(言辞对于说话人的内向意义),研究具体前后文,可以了解其外向意义(具体指代的事物)
    • 忽视前后文会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因此要秉持没有一个字能在两次不同用法中具有相同意义的信念,养成考察前后文的习惯。特别是历史和文化时,考察其具体的和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重要。
    •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
      本章概要 主要讲解了语言的前象征用法,以及前象征用法在社交场合、宗教和社团中的作用。
    • 定义,语言的前象征用法:将言辞用于表达声音和情感的用法,称作语言的前象征用法。
    • 观点,日常表达中,我们一般将前象征用法和象征系统混用,两者可以同时在语言中存在。
      • 只要言语中的表达强烈情感,其前象征成分就会非常显著。
    • 观点,大部分孩子对需要的前象征成分敏感。而这个敏感会随成长保持或减弱。过多时间阅读书面文字的人偏弱。
    • 观点,社交场合的会话也属于前象征性质。这种情况的交谈不是为了沟通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交情。因此话题一般原则立刻能得到对方同意的话题。
    • 前象征的另一种用法是为了说话而说话,比如洗澡高歌,集体诵经,自说自话。
    • 观点,社交场合的谈话虽然多半是陈词滥调,但对于建立和维系关系缺必不可少。
    • 观点,宗教,社团的各种仪式性语句也是前象征用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团结程度。正是靠着对一套套固定言辞的共同反应,人们才得以维持团结和完整。
    • 我们因为经常搞混言辞的前象征用法(把象征标准应用到前象征语言中)所以才对世界,人类和民主社会有错误理解。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
本章概要 主要讲解了语言 含义(内向意义)中的双重含义:说明性含义和情感性含义。语言中同时含有这双重含义,双重含义都很重要。
  • 语言的含义包括 本义(外向意义,即象征和指代的事物),含义(内向意义,心中唤起的意见、观念、概念、情感等),其中含义又可以细分为:
    • 说明性含义:大家公认的言辞所表达出来的“客观”意义。
      • 比如:大家说到“猪”的时候,除非眼前有猪,否则无法立刻指出其外向意义。但可以传递说明性含义:哺乳类四足家畜,由农人饲养,可以用来做猪肉,火腿等;
    • 情感性含义:指该言辞在听众所唤起的各种心理情感,情感性含义很有可能因人而异,并且情感性含义与上下文、语气、语调、沟通双方关系的影响较大。
      • 比如:我说“猪头”的时候,在不同的听众和不同语境中,可能会引起“被蔑视”或者“被宠溺”的不同情感。
  • 很多字词能够同时引起说明性含义和情感性含义,在特定情况下(宗教、种族、国家、政治等话题下),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 比如:“异教徒”有两种意思:”不信奉本教的人”(说明性含义),”应该被惩戒或烧死的人”(情感性含义);
  • 日常运用中,我们不仅要加强我们对语言说明性含义的认识,也要加强对语言的情感性成分的了解,而后者需要依靠社会经验,在不同情形里和不同人打交道或阅读问学作品等方法来训练和强化;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
本章概要 主要讲解了语言除了象征用法、前象征用法之外的第三种用法——指示性用法(directive uses of language)。
 
详见 相关书籍读书标签的记录

点评

✍️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遗传密码,广泛地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受到我们听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在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 言辞不是事实,正如地图不是疆域。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将言辞的外向意义(和真正的事实关联起来),而不是停留在高抽象的层次中。 洞悉语言的本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享受美好的人生。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