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Why Fish Don't Exist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解信仰
人物传记
书单
开始时间
Dec 28, 2024
读完时间
Jan 21, 2025
已读页数
234
总页数
234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ISBN
9787572607943
译者(选)
出版日期
Sep 1, 2022
摘要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最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米勒第一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是传记、回忆录和科学冒险的奇妙结合,也是一则温暖人心的寓言,讲述了如何在一个混乱永远盛行的世界里坚持下去。
BookId
3300048761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文本细读方法
-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叙事型:叙事结构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 检索他人说法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抽样阅读方法
-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 提出假设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 验证假设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 修正假设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结构阅读方法
-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整体书评
每一次认知的颠覆,都是一次生命的觉醒。
露露·米勒通过讲述一位执着的分类学家如何发现了很多"鱼",但最后“鱼”这个分类并不存在的荒谬,让我们看到:生命本身或许没有永恒的意义,但每个存在都如同蒲公英,在不同的眼睛里绽放不同的美。
《追寻生命的诗意》
园丁厌恶的杂草,
是孩子眼中翩翩起舞的精灵;
大人在名利场中寻找的意义,
不及一个孩子仰望蓝天时的欢欣。
当我们放下执念,
或许就能在晨露里看见生命的晶莹,
在飞鸟掠过的天空中寻到内心的安宁。
生命的美好,
不在于寻找永恒的答案,
而在于保持一颗能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心。
重点摘要
第一章 一头扎进星空的男孩
对大卫来说,他的一辈子可能就是这样了。他不顾一切地收集花朵,而整个世界并不认可这一使命的价值。年复一年,他将自己埋入根深叶茂的孤独中。
第三章 无神论间奏
不管谁告诉你生命有意义,都不要相信。这不过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自我安慰之语,用以驱散那可怕的感觉:一切都无关紧要,你无关紧要。
分类学家大张旗鼓认定的永恒不变的等级分类(属、科、目、纲等),不过是人类自己的创造,为了“方便”在不断进化的生命路线上划出有用但武断的界限。
这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信仰并不一定会通向耻辱的终点。有可能,仅仅是可能,追随他过分自信的脚步,我终究能够回到那闪光的庇护所。
第四章 徒劳无功
目标让一个生命焕然一新。
他没有纠结浪费的时间,没有想过,试图在混乱统治的世界里建立秩序,是一件多么徒劳无功的事情。
第七章 不可摧毁之物
科学世界观的问题在于,当你用它来探寻生活的意义时,它只会告诉你一件事:徒劳无功。
把握当下。“此时此地的这一天,天这么蓝,草这么绿,阳光如此耀眼,树荫如此怡人,无处能及。
由此观之,生命何等壮丽恢宏。
蔡崇达在《命运》中提到一个类似的概念,称之为“生命的压舱石”,那是每个人的人生小船在世界之海航行中,能够抵抗狂风暴雨的东西。
?卡夫卡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不可摧毁之物,不论人们状态如何,它都能赋予他们前行的动力。
人的意志决定了命运。
第八章 论自欺
像认知行为疗法等重构认知的方式并不是自欺,它首先承认现实,承认伤害存在,承认自己有缺陷、有弱点,但会改变对它的看法,尝试从更乐观的视角来看待事实。因为没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所以并非欺骗。
很多心理医生开始使用“改变叙事角度”或“重构认知”等方法,慢慢引导病人修正对自己的理解,形成更乐观的认知。关键点在于,人们必须有节制地使用这种自欺的手段。
我们行走在人世间,心里明白这个世界根本不在意我们的死活,不管我们如何努力,都不一定能够成功。
“我已经习惯于坚持不懈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并且平静地接受最终的结果。此外,厄运只要过去,我便从不为其担忧。”
第十一章 梯子
达尔文费尽心力希望读者明白的一点:世上没有阶梯
第十二章 蒲公英
人们互相扶持,编织出一张小小的社会关系网。
那意味着一切,是把一个人同这个星球连接起来的纽带。
作为人类,我们一定也有着丰富的含义。从星辰、永恒或优生学视角下的完美状态来看,一个人的生命似乎无关紧要,我们不过是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转瞬即逝。但这也只是无尽观点中的一个观点而已。在弗吉尼亚州林奇堡的一套公寓里,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会变得意义重大。她是替身母亲,是欢笑之源,她支撑着另一个人度过最黑暗的时光。
世上并非只有一种给生物排序的方式。执着于某一种等级顺序就错失了全局,无视了自然的混乱真相,“生命的完整机制”。好
第十三章 有如神助
我们对周围的世界知之甚少,即便对脚边最简单的事物也缺乏了解。我们曾经犯过错,之后还会继续犯错。真正的发展之路并非由确定无疑铺就,而是由疑问筑成,因此需要保持“接受更正”的状态。
尾声
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
另一个世界确实存在,但它就在这个世界之中
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科学家发现,积极错觉真的能帮助你实现目标。但是我慢慢开始相信,在“实现目标”这个单一的人生轨迹之外,有更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你。
可供讨论的话题与问题
一种物品的价值取决于观者
意义是相对的,是主观的,由人所赋予。
一种物品的价值取决于观者
点评
每一次认知的颠覆,都是一次生命的觉醒。露露·米勒通过讲述一位执着的博物学家如何发现"鱼"这个分类的荒谬,让我们看到:生命本身或许没有永恒的意义,但每个存在都如同蒲公英,在不同的眼睛里绽放不同的美。
园丁厌恶的杂草,却是孩子眼中翩翩起舞的精灵;大人在名利场中寻找的意义,不及一个孩子仰望蓝天时的欢欣。当我们放下执念,或许就能在晨露里看见生命的晶莹,在飞鸟掠过的天空中寻到内心的安宁。
生命的美好,不在于寻找永恒的答案,而在于保持一颗能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