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豆豆
作者(R)
大类
文学类
标签
理解人性
小说
开始时间
Sep 23, 2024
读完时间
Sep 25, 2024
已读页数
385
总页数
385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PDF
📍 任务系统
封面
s26860726.jpg
ISBN
9787506368698
译者(选)
出版日期
Jun 1, 2013
摘要
《天幕红尘》除了继续保存豆豆小说特有的世界背景,商战风云和人生思考之外,政治元素的介入,显得非常突出,从苏联解体,石油大亨罗家明一夜之间破产自杀写起,始终不离“政治”;而叶子农作为一个“西马”的信奉者,独处海外,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终于被海外右翼势力杀害。他的“见路不走”的如禅偈般的哲言,贯穿了全书,神秘莫测,成为人人在破解的一道难题。巨商,演艺明星,海外学子,纷纷登场,场景在莫斯科,纽约,巴黎,匈牙利,中国之间穿梭般展开,全书带给人一种新鲜,浪漫,刺激的阅读冲击力。
BookId
CB_FGKCrgCsZ1ey6r26okGsw57S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 文本细读方法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1.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
      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
      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1.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
      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
      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1.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1.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
      叙事型:叙事结构
      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1. 检索他人说法
    1.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
      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
      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 抽样阅读方法
  1.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1.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1. 提出假设
    1.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1. 验证假设
    1.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1. 修正假设
    1.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  结构阅读方法
  1.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1.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
      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
      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1.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1.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
      [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
      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
      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
      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
      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
      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
      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
      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
      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
      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
      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
      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
      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
      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
      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
      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
      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
      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
      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
      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
      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
      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
      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
      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
      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
      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
      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
      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
      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
      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
      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
      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
      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1.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1.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
      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
      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1.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
整体书评
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 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天幕红尘》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生哲学的佳作。尽管在政治解读和人物塑造方面略显浅薄,不及《遥远的救世主》,但其核心理念"见路不走"却不失其独特魅力。
本书以"见路不走"为核心,巧妙地将这一看似悖论的理念融入故事之中。"见路不走"并非倡导盲目拒绝明显的机会,而是呼吁我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时,跳出既定思维的桎梏,深入思考,探寻最适合自身的道路。这种思维方式犹如一面明镜,照见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过于依赖他人经验,而忽视自身独特性的普遍现象。
"见路不走"堪称"实事求是"的另类诠释,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生的真谛不在于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的足迹,而在于深入理解自我,洞察因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一理念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超越盲从的智慧:成功往往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物,简单的模仿可能导致南辕北辙。"见路不走"教导我们以批判性思维审视经验,从而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把握先机。
  •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禀赋和处境。"见路不走"强调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自己,基于对自身条件的准确把握做出选择,而非盲目追随外部期望。
  • 因果洞察的智慧: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对因果关系的准确把握。"见路不走"鼓励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理性分析自己的选择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趋利避害。
  • 灵活应变的哲学: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固守成规往往会让我们失去机遇。"见路不走"倡导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以灵活多变的姿态应对世界的挑战,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的来说,《天幕红尘》通过"见路不走"这一核心理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生、追求自我实现的哲学框架。它启发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变化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这部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但其所传达的人生智慧无疑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人生的读者细细品味。
📌
重点摘要

第四章

💡
这处墓园更像是一座公园,美丽而幽静,高耸的树木像一把巨伞展开浓密的树荫,小路旁边到处是茸茸青草,不时能听到鸟儿的啼鸣,让人仿佛倾听到生命流逝的声音。

第十一章

💡
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就行了

第四十章

💡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
💡
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那咱说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
毛泽东就是得道的,你看看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就知道中国革命为啥能成功了。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见路不走的,都是不拘经验教条该咋办就咋办的
💡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一样的,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

第四十一章

💡
他是要做高人的,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的、高招儿的,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罗家明的判断能力是不足以判断苏联政局的,他的资金能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样的赌局,但是他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不栽跟头还等啥?​”
💡
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哪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
我好像有点明白这个见路不走了,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的,也许是不一样的

第四十三章

💡
这是个‘场’的世界,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主义。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地方立足的,因为没有‘场’可以让你立。
💡
昨天人们相信共产主义,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相信了一个许诺。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为它不是真理,是没得到预期的实惠。众生不管你真不真理,他们只需要许诺、兑现。

第四十四章

💡
‘客观’也是一‘场’,也未必是真相,客观只表示没有利害关系,不表示没有好恶,也不表示有如实观照的能力
💡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镜子,因果律是镜子,辨别、证明的逻辑和实践是镜子。其实真理也不‘是’,‘是’的就不叫真理了,叫定律。出离立场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不被立场接受的,没受众就没钱赚,这就是硬道理。
💡
马克思不是神,不是思想探索的终结者,人类就是批判地认识前人的东西才得以进步,凭什么到了马克思这儿就批不得了呢?
💡
矛和盾是本一的事物,有谁还能扔了一个揣着一个?比如阶级斗争,如果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那就否定了阶级斗争之外的一切社会矛盾,怎么可能呢?
💡
什么叫批判?就是有甄别的有判断的意见。
💡
人民是无关对错的,人民不受问责,不属于对错的判断
💡
人民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称与人民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一回事,人类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复杂的渐进过程,不是谁一刀下去分成对错两半就算完事了。探索社会规律马克思不是唯一的,马克思的认识方法也不是唯一的,马克思是站在他那个时代条件下可能的认识,用神或终结者的要求去评价马克思,可以肯定不是科学态度。
💡
世界经济有机一体就是人类共产,阐述这个演化原理的理论就是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一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拯救、许诺的色彩,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把共产主义神化了。共产主义不是消灭穷人、富人,不是天堂,不是物质和道德指标,是经济学的概念,是经济形态的描述,它既是经济规律的产物,就一定不是人可以奋斗来的,也就不可能是哪个阶级获得解放的理论武器。最通俗的理解,地球东边经济危机,地球西边碗里就少了一块肉,这就是共产主义。​”

第四十五章

💡
共产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词,可以是几个人合伙的共产,可以是企业联合、兼并的共产,可以是地域与地域或国家与国家合作的共产。地域性的社会化经济,你可以叫它社会主义。
💡
人类各个角落的经济会因不同条件呈现不同形态,但不管什么形态,其本质都是朝着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演化,它不管你什么政党、主义,那是经济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是人类趋利的本能
💡
人是什么?​”布兰迪说:​“趋利避害。​”叶子农说:​“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比你荣耀……归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
✍️
人性... 一个全新的关于人的视角...
人是什么?​”布兰迪说:​“趋利避害。​”叶子农说:​“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比你荣耀……归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
💡
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当社会矛盾演化到谁都过不踏实的时候,生存秩序和生产力要求就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就是以国家意志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有所干预、有所调控的社会机制。
✍️
宇宙在毁灭和重生中不断轮回,而历史也是无序 和 有序 之间来回摆动,螺旋上升。
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当社会矛盾演化到谁都过不踏实的时候,生存秩序和生产力要求就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就是以国家意志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有所干预、有所调控的社会机制。
💡
教条的社会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丛林法则的原动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动力,经济就没活力,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是作为果存在的,无需论证。社会化经济就是不‘唯’的经济,不唯资本形式和结构,不唯所有制形式,不唯资本意志,不唯市场经济……资本是有规律的,运用资本规律协调社会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过日子,这就是社会化经济,就是马克思没有我们在140多年后看得清楚的社会主义。人们出于各自的好恶可以不叫它社会主义,人类不能被一堆名词困住了,不必为一堆名词吵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只是一堆符号,注重本质的就不会在意它叫什么
✍️
问题看本质,而非教条和名词。 社会主义不是反资本的,而是运用资本,协调社会关系、解放生产力,让人民安居乐业。
教条的社会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丛林法则的原动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动力,经济就没活力,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是作为果存在的,无需论证。社会化经济就是不‘唯’的经济,不唯资本形式和结构,不唯所有制形式,不唯资本意志,不唯市场经济……资本是有规律的,运用资本规律协调社会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过日子,这就是社会化经济,就是马克思没有我们在140多年后看得清楚的社会主义。人们出于各自的好恶可以不叫它社会主义,人类不能被一堆名词困住了,不必为一堆名词吵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只是一堆符号,注重本质的就不会在意它叫什么
💡
人类出一个马克思是偶然的,社会矛盾是必然的,​《共产党宣言》本身就是社会矛盾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会有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没有共产党也会有这个党、那个党,都是要爆发的。
💡
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有过程的,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对立双方的立场,我们就不能不承认那是一次空前规模的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实践,仅我个人,我愿意称它为伟大的实践
💡
历史的事实是,在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之间,中国的国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不是因为共产党比谁会打仗,是社会基础,正如美国的社会基础决定了美国的社会形态
💡
马克思的资本规律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辨别、证明的认识观。
💡
我看来看去就只看出了一句话:实事求是。以辨别、证明的认识观实事求是认识事物,这就是我认为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十六章

💡
不同价值体系的共性有着不同的外延,因不同用,做不同方向延伸。或许美国移民汇集的文化比中国一统的儒家文化更具有实事求是的含量,或者说更接近实事求是,但是能不能据此就冠以‘实事求是的文化’
💡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见路不走,不唯经验、教条,讲实事求是
💡
当事物作为‘果’存在的时候,必然有它的‘因’,说出这个因的叫解释因果。

第五十章

💡
人最难做到的是实事求是,妄念、贪念、杂念一大堆,就算想实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样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了。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
不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市场、顾客,只看你自己条件的因果。不以新旧论,不以跟别人一样不一样论,只以有效论,有效与否是唯一的取舍标准。
💡
见路不走,要立足自己的条件

第五十一章

💡
人大多都是这样的,即使是同样的错误,在指责别人的时候通常是不包括自己的。
💡
踏踏实实过你的日子,有啥问题解决啥问题,做好当下条件可能的事,甭想什么致远致近
✍️
神预言。
美国主张自由经济,反对贸易保护。​”叶子农说:​“这话说得早了点,等美国处在竞争劣势的时候再说吧。
💡
美国是主张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处在竞争优势的时候他们是主张自由贸易的,到了竞争劣势的时候就不主张了,甚至反对自由贸易了,这个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不得他们自己
💡
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地方立足的
💡
老九禅面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标识,从观念上说就是“见路不走”的思想认识,悟到了无所住的真相,祛除妄念,不唯经验、教条,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从实践上说就是悟到了如何把一碗手擀面以更有竞争优势的成本无损复制而可能乘以最大市场系数。
💡
以前我认为民主是家天下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主仆的思维,民天下之后的民主是一个头上安头的伪命题,真正的民主是不缘起民主命题的民主,主仆关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公民基本权利是两码事。凡是国家所有权属于人民的,就是民主。凡是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就是好民主。
💡
民天下基础上的管理方法不属于民不民主的判断,属于科不科学、有不有效的判断,不是一个范畴的问题。授权在人民,人民是给自己的利益选择执行者,不是给自己选择天敌。
💡
人民需要,国情需要,尊重人民的传统、感情,正视各国的民族、地理和发展水平,这才像个民主。用自己的民主去否定别人的民主,这本身就不民主,都一刀切了还谈什么民主?
💡
什么民主能让人民过好日子,人民才需要什么民主
💡
马克思主义不是极端主义,不是恐怖主义,不是歪说、邪教,是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解释,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讲因果、讲实事求是。
💡
每个人都能从‘俗话说’里找到依据,那‘俗话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需要哪个俗话说,从这个俗话说里获得心理支持。
💡
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有人靠鼓励,有人靠信心,有人靠真相,不是人人都需要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可能嘛。宗教能给人心理支撑就是有用,人需要心理支撑,没心理支撑步都迈不动。
💡
现在让你走到客厅,你留下的脚印就是你走这段路所需要的面积,如果把脚印以外的实地削掉,每个脚印之外全部是万丈深渊,你再走个试试,我怕你一步都迈不动吧。脚印以外的实地就是心理支撑,你没踩上不表示它没起作用,人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心理支撑的过程。
✍️
见路不走,就是不走在面前明摆着的经验路,权威路,模式路。而是结合自己的目标和当下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拿经验、模式、权威来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允许的
💡
开餐馆跟别的事一样,都需要术、道俱足。术在这里就是烹饪手艺、资金啥的,道在这里就是思维方式、大环境判断、决策原理。无道无方向,无术无实施。
💡
这所伟大的学校里,相信每个学生对‘创新’这个词都很熟悉,每个老师都在强调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如果不拘于字面,我的理解是:创新并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市场条件在变,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而不断催生的方法普遍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习惯了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
💡
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
创新的本质
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
为什么每个老师都在向学生强调创新精神呢?我的理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每一个成功的范例都贴上标签,正确的、先进的、潮流的,然后拿着这个标准衡量一切管理方法,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错误的、落后的。这很可怕,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没有哪种条件是可以悉数复制的。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师反复所讲的,是引导、启发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我们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质,就是培养我们见路不走的能力
💡
有一个很中国化的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师讲的‘创新’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主张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科学思维去认识事物。
💡
决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决定,正确的决策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的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唯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见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学的思维,不表示路就没用了,对于不能理解见路不走的人,见路就走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碰运气了
💡
马克思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实践和修正,已经不再是徘徊的幽灵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解释,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和方法
💡
谁都不想有麻烦,也不是所有的麻烦都能躲过的,躲你能躲的,受你该受的,这就是生活。
💡
实事求是太概念了,见路不走就是让实事求是好理解一点,当然理解见路不走也难,但总比实事求是具体了一点
💡
有些事是能想不能说的,说了就是邪恶,就是精英主义的蔑视大众,就是与人民为敌,一大堆罪名。有些事是能说不能想的,民主、自由、人权,说了没事,放之四海不挨骂,一想就蹦出一堆问号,摁都摁不住
💡
佛法讲见相非相,马克思主义讲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这个道理
💡
自由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存秩序所能允许的基本权利
💡
政治是百人一步的事,如果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往前迈了一步,集合起来就是这个民族往前迈了一步,就是历史的一步。
💡
佛法讲不住一法,马克思主义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都是这个道理。只能这么说,意志不一定体现利益,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因缺有需,你不缺
💡
中国盛也民主,衰也民主,盛于实事求是的民主,衰于事于道的民主,盛于国家所有权利益的本质民主,衰于迎合大多数人好恶的形式民主。美国式的民主曾经是革命的,现在已经不革命了,甚至需要革命了,美国人民和欧洲人民如果还抱着美国式的民主不放,将来的结果很可能跟苏联一样,是自身垮掉了,用不着谁去打倒。意志不一定体现利益,人类社会走到这个共识还需要时间,谁先意识到,谁就占优势。
💡
判断一种文化的利弊,如果不是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法理论,而是以东方与西方的方位论,以黄土与海洋的颜色论,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论……这就唯了,要么东方西方,要么黄色蓝色,要么唯心唯物,要么儒家法家,很多的,这个思维半径已经不足以有效判断事物了。讲唯本身就错,说唯已经有了一堆,再弄个唯心与唯物的统一就更错,那不叫统一,叫搅拌,就更一锅粥了。人陷在这个境里面出不来,很多事物就无解,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用非此即彼的。如果不以方位、地域、新旧为判断,而是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有效为判断,你就不在意它古今中外。
💡
任何一个中国人维护自己的祖国,都理当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敬,这才是本质,才是主流。
💡
奥布莱恩先生:我尊敬美国,尊敬美国精神,但是请您告诉我,我该需要什么样的理由才能尊敬您呢?——落款是戴梦岩
💡
我是美国人,你是香港人,说到底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好呢?放子农出来,那不是子农一个人的表态,是你们两人共同的表态,没有你的支持子农做不到,子农是相信你才敢走出那扇门的。你要是没了,就是子农逼死你的,往大里说就是国家逼死你的,这个你就能扛住了?你委屈于此,了不起也于此。你是对香港和国家有用的人,你好好活着就是对子农的尊重,往大里说就是对国家的尊重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