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中] 兰小欢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历史
书单
开始时间
Jul 31, 2023
读完时间
Aug 9, 2023
已读页数
340
总页数
340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208171336
译者(选)
出版日期
Aug 1, 2021
摘要
BookId
40055543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的好书 —— “不能脱离中国政府谈中国经济”。
目标不等于过程,理论不等于现实,追求不等于实践,对岸的风景再美也还是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空有目标、理论和追求,但没有实践经验不过是纸上谈兵。
唯有置身事内、实事求是、因事制宜,才能真正不断进步。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
重点摘要

献言

🌟
社会进程本是整体,密不可分。所谓经济,不过是研究者从这洪流中人工提炼出的部分事实。何谓经济,本身已然是种抽象,而之后大脑还须经过若干抽象,方能复刻现实。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
总的来说,我国有一套立足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政治制度。
🌟
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
一件事情该不该由地方自主决定,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考虑。若此事只影响本地,没有外部性,就该由本地全权处理;若还影响其他地方,那上级就该出面协调。

第三节 复杂信息

🌟
所以上级虽然名义上有最终决定权,拥有“形式权威”,但由于信息复杂、不易处理,下级实际上自主性很大,拥有“实际权威”。维护两类权威的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若

第四节 激励相容

🌟
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
治企如治国,类比来看,企业事权划分也可以有三大原则:业务的规模经济、业务复杂性、激励相容。 对应的策略包括: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事业部,通过业务系统和组织流程来提高组织效率和决策质量,通过 OKR 绩效来确保上下级和平级部门间目标一致。
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
三大原则的共同主题是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与冲突。从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角度看,不同人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不同,享受该服务的代价不同,所以要划分不同的行政区域。从信息复杂性角度看,掌握不同信息的人,看法和判断不同,要把决策权交给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从激励相容角度看,上下级的目标和能力不同,所以要设立有效的机制去激励下级完成上级的目标。
🌟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34)

第五节 招商引资

🌟
政府及其各类附属机构(国企、事业单位、大银行等)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模式。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第二节 土地财政

🌟
这种倚重生产的税制,刺激了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上马大项目,推动了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之充足高效的劳动力资源和全球产业链重整等内外因素,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
原来成为制造业大国的背后,竟然还有税制的因素
这种倚重生产的税制,刺激了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上马大项目,推动了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之充足高效的劳动力资源和全球产业链重整等内外因素,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地要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先经过征地变成国有土地,然后才可以用于发展工商业或建造住宅
✍️
这个确实是比较反常识的认知。高端商场门口位置最好、最广阔的奢侈品店(比如 LV 之类),很多都是以极低的租金,甚至是免费/倒贴入驻的,这些品牌店负责提高商场逼格和吸引人流,而商场的核心收入来自那些人流量大的中低端的商家。
所以既要考虑入门费和租金的平衡,也要考虑不同商铺间的平衡。一些商铺大名鼎鼎,能为商场带来更大客流,那商场不仅可以免除它们的入门费,还可以降低分成,甚至可以倒贴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

扩展阅读

🌟
无论是制度也好、战略也罢,终究离不开人事关系。事在人为,理解这其中所蕴含的随机性,是理解所谓“entrepreneurship”的起点。相比于“企业家精神”,这个词更应该翻译为“进取精神”,不仅企业家,官员、科学家、社会各界都离不开这种精神。

下篇 宏观现象

🌟
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第五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土地流转和户籍改革等要素市场的改革。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优点是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缺点是加重了债务负担。企业、地方政府、居民三部门债务互相作用,加大了经济整体的债务和金融风险。第六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详述“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及“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战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优点是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使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强国,缺点是经济结构不平衡。对内,资源向企业部门转移,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对外,国内无法消纳的产能向国外输出,加剧了贸易冲突。第七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党的十九大重新定义“主要矛盾”后的相关改革,详述“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改革。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教书久了,对年轻人不同阶段的心态深有体会。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毕业,无忧无虑,爱思考“为什么”;大四毕业生和研究生则要走向社会,扛起工作和生活的重担,普遍焦虑,好琢磨“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困境可以概括为:有心仪工作的城市房价太高,而房价合适的城市没有心仪的工作。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
“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教书久了,对年轻人不同阶段的心态深有体会。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毕业,无忧无虑,爱思考“为什么”;大四毕业生和研究生则要走向社会,扛起工作和生活的重担,普遍焦虑,好琢磨“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困境可以概括为:有心仪工作的城市房价太高,而房价合适的城市没有心仪的工作。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需要运用大量软件和服务,而设备本身的相对价值越来越低。所以大量投资进入了所谓的“无形资产”和服务业,而服务业更依赖于人的集聚,也就推升了对特定地段的住房和社交空间(即各类商业地产)的需求。

结语

🌟
债务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和金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所以在降债务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
对站在科技前沿的国家来说,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般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开始,再到技术应用和专利阶段,然后再到大规模工业量产。但对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时候顺序是反过来的:先从制造环节入手,边干边学,积累技术和经验,然后再慢慢根据自身需要改进技术,创造一些专利。产品销量逐步扩大、技术逐步向前沿靠拢之后,就有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推进更基础、应用范围更广的科研项目。

结语

🌟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微观机制开始,到宏观现象结束。总结一下,这一模式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
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先进国家完善的市场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本就是经济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很难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因地制宜,而不是盲目照抄
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先进国家完善的市场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本就是经济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很难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
对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来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创新。
🌟
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不是探索未知和创新,而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将更多资源尽快组织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效率
🌟
可行的政策不仅受既有制度的约束,也受既有利益的约束。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人和权力持有者的利益。
✍️
eg. 遗产税、房产税政策很难推行,因为触及核心富人&权力阶层的利益。 所以理论归理论,现实总是比理论要复杂得多。
可行的政策不仅受既有制度的约束,也受既有利益的约束。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人和权力持有者的利益。
🌟
虽说平均值是变好了,但那些受损的人的生活不是理论上的平均数字,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抗和行动,这是保护主义的根源。
✍️
全球化让很多国家的整体经济变好了,这是宏观视角。但到中观视角,不同阶层在全球化中受益不同,富人和资本家因为更低的成本收益、但底层阶级因为产业迁移丢失工作而受损,再反映到微观视角,具体的个体因为切身利益的利害,因此支持或者反对全球化。 正是这些诸多底层利益受损的人民,组成了反全球化的地方保护主义。
虽说平均值是变好了,但那些受损的人的生活不是理论上的平均数字,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抗和行动,这是保护主义的根源。
🌟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
就像懂得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懂得很多治国道理并不代表能治好这个国。 空有理论和学识,没有实践经验就只是纸上谈兵。 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前行。 我记得在《邓小平时代》里看到邓公的治国方法论: 1. 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2. 承认令人不快的差距事实(中国是落后的); 3. 坚持发展,并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进行渐进式改革; 治国如治己,保持诚实(承认自己的落后与无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学习进步),才能不断成长。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结语

🌟
经济学的主要作用仍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和产生

点评

✍️
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的好书 —— “不能脱离中国政府谈中国经济”。 目标不等于过程,理论不等于现实,追求不等于实践,对岸的风景再美也还是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空有目标、理论和追求,但没有实践经验不过是纸上谈兵。 唯有置身事内、实事求是、因事制宜,才能真正不断进步。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