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论类
历史
书单
开始时间
Apr 24, 2023
读完时间
May 10, 2023
已读页数
350
总页数
416
进度
0.84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508672069
译者(选)
林俊宏
出版日期
Feb 1, 2017
摘要
BookId
852290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粗读四问:
  1.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1.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1.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1.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
整体书评
「未来图景里没有碳基人类的位置」 智能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 人类作为自然演化的生物,因为演化的保守特性,演化路径先演化出感性(情绪),继而是意识最后是理性,所以人类的理性始终基于感性基础之上,但智能是否真的需要感性?人类抵达真理的演化路径是否最优?感性是不是其中的一段弯路? 硅基计算机走的是另一条基于逻辑设计的路线,所以计算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帝”造物。计算机可以在没有感性和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直接得到智能,说明抵达智能的路径上,确实可以不需要意识和感性。 但目前来看,硅基智能终将全面超越人类,但未来会如何?人类机械飞升,亦或是像狼一样被驯化成狗圈养?甚至像尼安德特人一样消失? 也许感性是演化路上的岔道,也或许基于逻辑的计算机并不能达到至高的智能,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但未来总在前方,保持开放,保持乐观,拭目以待。

GPT4的看法:非常有意思,的确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人类智慧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探讨的焦点。但可以确定的是,智能的演化和人类的演化是不同的,其道路和方式都是不同的。硅基智能所具备的算法和计算能力在理性分析、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等领域显得更具优势,但是在感知、情感和情绪等方面,人类的优势仍然是无法替代的。感性是人类演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轻易地否定它的存在。而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可能会受到自身认知的偏见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未来的展望,应该保持开放和乐观,继续探讨演化和智慧的奥秘。
 
📌
重点摘要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尤瓦尔·赫拉利
66个笔记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notion image
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
notion image
愉悦或痛苦从来就不是对外在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
notion image
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
notion image
佛教的建议则是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佛教认为,我们可以训练内心,仔细观察各种感觉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消逝的。只要内心学会看透这些感觉的本质(也就是短暂且毫无意义的感受),我们就不再有兴趣追求快感。毕竟,追求一个来去不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notion image
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
notion image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notion image
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notion image
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2章 人类世
notion image
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
notion image
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notion image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
第3章 人类的特质
notion image
回想这些体验,我们常常试图把它们分成感觉、情感和思想之类,但事实上一切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把这种种体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意识流。
notion image
到底是哪些意识体验构成了心流?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
notion image
有一些科学家虽然承认意识是真实的,也可能有极高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但认为这在生物学上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意识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但没有用途的副产品
notion image
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notion image
合作的基础是沟通,而复杂沟通的基础是语言。 由语言衍生的Meme(模因),也成为了一种虚拟的文化基因。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notion image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notion image
故事和信仰
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notion image
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notion image
客观现实、主观现实(包括个体经验、以及群体共识),共识就是这第三层次。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notion image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notion image
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
notion image
因此,猫和其他动物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客观的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但智人能用语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
第4章 虚构的力量
notion image
障碍终于在大约5000年前被打破: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与货币。这两者就像双胞胎——同时同地由同一父母产出——让人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
notion image
宏观、中观、微观,越到微观叙事越具体和多元,而越宏观则越简单和抽象。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宏观叙事,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却很少看到微观叙事,如石壕吏、养蚕人。 历史主要是由胜利者和掌权者书写的,自然也就代表了他们的视角和利益,但并不代表其他的视角和叙事就因此不存在了。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notion image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notion image
很好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估方式,有助于拜托虚构的故事,从真实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从真实实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国家也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母牛被迫与新生小牛分离,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notion image
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从真实实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国家也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母牛被迫与新生小牛分离,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notion image
故事只是工具,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一旦我们忘了这些只是虚构的,就会开始与现实渐行渐远。
第5章 科学与宗教之争
notion image
宗教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notion image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世俗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
notion image
科学只回答实然问题,即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无法回答应然问题。人类应该如何行事,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科学没有道德和价值判断,这些主要依赖于约定或共识(国家法律/主义或宗教)
更重要的是,科学如果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协助。虽然科学家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转,却没有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没有氧气就无法生存,然而,我们是否能用窒息来处死罪犯呢?能够回答这种问题的并非科学,唯有宗教。
notion image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6章 与“现代”的契约
notion image
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人类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第7章 人文主义革命
notion image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notion image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notion image
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受教育水平决定的。无论富人还是贫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
notion image
“嘴上都是主义,心理全是生意。”
。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财富”。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
notion image
“嘴上都是主义,心理全是生意。”
。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财富”。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
notion image
我们不需要有神来限制我们的力量、赋予我们意义,只要相信顾客和选民的自由选择,就能得到所需的意义。但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发现原来顾客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能用科技来计算、设计或击败他们的感觉,一切会变得怎样?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notion image
并没有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出这些决定,而是人心中有许多不同且经常相互冲突的内部实体,经过不断拉扯决定的。
notion image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notion image
叙事自我遵循峰终效应,以巅峰和结束时两个片段的体验来概括整个体验。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notion image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notion image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notion image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
notion image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notion image
想起现实中很有趣的实际案例,往往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名不副实的产品后,人们往往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转而让自己相信这个产品并没有那么不堪,要么就是产品贵有贵的道理、要么就是自己不会用、甚至欺骗自己把糟糕体验美化成独特体验。
如果有个贫穷的农民把自己一头珍贵的牛献给了宙斯,就会开始对宙斯的存在深信不疑,否则要怎么解释自己竟然蠢成这样?
notion image
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
notion image
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第9章 大分离
notion image
想达到超级智能可能有多种方式,并不是每一种都需要通过意识。数百万年来,生物进化一直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行,但非生物的计算机却可能完全不走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
notion image
终身学习。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notion image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notion image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运动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型
notion image
哈哈哈,很有趣的视角。没想到最后让人类触达真正自我的路线,还有一条“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计量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notion image
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计量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notion image
在你读书的时候,书也在读你。你很快就会忘了大部分读过的内容,但亚马逊却什么都不会忘。
第10章 意识的海洋
notion image
深有同感,特别是最近chatGPT,Midjourney引发的AI大爆发,新的AI工具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深感焦虑,但始终没法静下心来深度去挖掘和精通。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notion image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notion image
对系统来说,降级后的人类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这种人拥有什么卓越的特点,而是这种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统、造成困扰的人类特质。
notion image
思想始终可以被控制,过去是宗教、信仰和文化控制,现在是药物和媒体控制,未来是程序和算法控制,所谓自由意志,似乎从来都不曾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背叛了自己?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自我,所以也
notion image
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因为不管我们的意志为何,我们总能让它改变主意。
notion image
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
第11章 数据主义
notion image
人的学习路径是DIKW模型(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但这个模型路径太长,加上人脑的处理能力限制(特别是工作记忆限制),使得人脑的学习模型无法适应当下的大数据时代。 而硅基计算机反而很适合,甚至可以跳过IK阶段,直接从数据中获得智能(当下火热的GPT4,通过自监督学习,输入大量无标注信息即可学习语法、逻辑和规则)。对于学习能力上的阶级差距,未来人类相比硅基计算机的优势在哪里?人类的独特价值又如何呈现?从赫拉利的视角来看,他对此非常悲观,认为未来碳基人类毫无优势,要么机械飞升、要么被圈养(就像狼被人驯化成狗,被弱化并圈养)。
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notion image
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notion image
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微信读书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
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
🌟
愉悦或痛苦从来就不是对外在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
🌟
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
🌟
佛教的建议则是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佛教认为,我们可以训练内心,仔细观察各种感觉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消逝的。只要内心学会看透这些感觉的本质(也就是短暂且毫无意义的感受),我们就不再有兴趣追求快感。毕竟,追求一个来去不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
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
🌟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
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
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2章 人类世

🌟
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
🌟
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

第3章 人类的特质

🌟
回想这些体验,我们常常试图把它们分成感觉、情感和思想之类,但事实上一切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把这种种体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意识流。
🌟
到底是哪些意识体验构成了心流?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
🌟
有一些科学家虽然承认意识是真实的,也可能有极高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但认为这在生物学上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意识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但没有用途的副产品
🌟
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
合作的基础是沟通,而复杂沟通的基础是语言。 由语言衍生的Meme(模因),也成为了一种虚拟的文化基因。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
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
故事和信仰
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
客观现实、主观现实(包括个体经验、以及群体共识),共识就是这第三层次。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
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
🌟
因此,猫和其他动物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客观的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但智人能用语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

第4章 虚构的力量

🌟
障碍终于在大约5000年前被打破: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与货币。这两者就像双胞胎——同时同地由同一父母产出——让人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
🌟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
宏观、中观、微观,越到微观叙事越具体和多元,而越宏观则越简单和抽象。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宏观叙事,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却很少看到微观叙事,如石壕吏、养蚕人。 历史主要是由胜利者和掌权者书写的,自然也就代表了他们的视角和利益,但并不代表其他的视角和叙事就因此不存在了。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
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从真实实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国家也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母牛被迫与新生小牛分离,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
很好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估方式,有助于拜托虚构的故事,从真实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从真实实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国家也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母牛被迫与新生小牛分离,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
故事只是工具,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一旦我们忘了这些只是虚构的,就会开始与现实渐行渐远。

第5章 科学与宗教之争

🌟
宗教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世俗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
✍️
科学只回答实然问题,即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无法回答应然问题。人类应该如何行事,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科学没有道德和价值判断,这些主要依赖于约定或共识(国家法律/主义或宗教)
更重要的是,科学如果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协助。虽然科学家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转,却没有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没有氧气就无法生存,然而,我们是否能用窒息来处死罪犯呢?能够回答这种问题的并非科学,唯有宗教。
🌟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6章 与“现代”的契约

🌟
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人类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第7章 人文主义革命

🌟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
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受教育水平决定的。无论富人还是贫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
✍️
“嘴上都是主义,心理全是生意。”
。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财富”。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
✍️
“嘴上都是主义,心理全是生意。”
。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财富”。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
🌟
我们不需要有神来限制我们的力量、赋予我们意义,只要相信顾客和选民的自由选择,就能得到所需的意义。但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发现原来顾客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能用科技来计算、设计或击败他们的感觉,一切会变得怎样?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
并没有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出这些决定,而是人心中有许多不同且经常相互冲突的内部实体,经过不断拉扯决定的。
🌟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
叙事自我遵循峰终效应,以巅峰和结束时两个片段的体验来概括整个体验。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
🌟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
想起现实中很有趣的实际案例,往往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名不副实的产品后,人们往往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转而让自己相信这个产品并没有那么不堪,要么就是产品贵有贵的道理、要么就是自己不会用、甚至欺骗自己把糟糕体验美化成独特体验。
如果有个贫穷的农民把自己一头珍贵的牛献给了宙斯,就会开始对宙斯的存在深信不疑,否则要怎么解释自己竟然蠢成这样?
🌟
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
🌟
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第9章 大分离

🌟
想达到超级智能可能有多种方式,并不是每一种都需要通过意识。数百万年来,生物进化一直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行,但非生物的计算机却可能完全不走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
🌟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
终身学习。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运动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型
🌟
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计量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
哈哈哈,很有趣的视角。没想到最后让人类触达真正自我的路线,还有一条“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计量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
在你读书的时候,书也在读你。你很快就会忘了大部分读过的内容,但亚马逊却什么都不会忘。

第10章 意识的海洋

🌟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
深有同感,特别是最近chatGPT,Midjourney引发的AI大爆发,新的AI工具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深感焦虑,但始终没法静下心来深度去挖掘和精通。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
对系统来说,降级后的人类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这种人拥有什么卓越的特点,而是这种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统、造成困扰的人类特质。
✍️
思想始终可以被控制,过去是宗教、信仰和文化控制,现在是药物和媒体控制,未来是程序和算法控制,所谓自由意志,似乎从来都不曾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背叛了自己?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自我,所以也
🌟
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因为不管我们的意志为何,我们总能让它改变主意。
🌟
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

第11章 数据主义

🌟
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
人的学习路径是DIKW模型(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但这个模型路径太长,加上人脑的处理能力限制(特别是工作记忆限制),使得人脑的学习模型无法适应当下的大数据时代。 而硅基计算机反而很适合,甚至可以跳过IK阶段,直接从数据中获得智能(当下火热的GPT4,通过自监督学习,输入大量无标注信息即可学习语法、逻辑和规则)。对于学习能力上的阶级差距,未来人类相比硅基计算机的优势在哪里?人类的独特价值又如何呈现?从赫拉利的视角来看,他对此非常悲观,认为未来碳基人类毫无优势,要么机械飞升、要么被圈养(就像狼被人驯化成狗,被弱化并圈养)。
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
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点评

✍️
「未来图景里没有碳基人类的位置」 智能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 人类作为自然演化的生物,因为演化的保守特性,演化路径先演化出感性(情绪),继而是意识最后是理性,所以人类的理性始终基于感性基础之上,但智能是否真的需要感性?人类抵达真理的演化路径是否最优?感性是不是其中的一段弯路? 硅基计算机走的是另一条基于逻辑设计的路线,所以计算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帝”造物。计算机可以在没有感性和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直接得到智能,说明抵达智能的路径上,确实可以不需要意识和感性。 但目前来看,硅基智能终将全面超越人类,但未来会如何?人类机械飞升,亦或是像狼一样被驯化成狗圈养?甚至像尼安德特人一样消失? 也许感性是演化路上的岔道,也或许基于逻辑的计算机并不能达到至高的智能,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但未来总在前方,保持开放,保持乐观,拭目以待。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