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状态
已读
评分
⭐⭐⭐⭐⭐
作者
[加] 基思·斯坦诺维奇
作者(R)
大类
理论类
标签
理解人性
心理学
书单
开始时间
Jul 1, 2024
读完时间
Jul 26, 2024
已读页数
272
总页数
272
进度
1
阅读时长
来源
微信读书
📍 任务系统
封面
Cover
ISBN
9787111509271
译者(选)
张斌 译 / 阳志平 审校
出版日期
Sep 15, 2015
摘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传销……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 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 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BookId
23348196
微读同步状态
已同步
摘抄|Excerpts
📌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

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 :带着探索之心阅读,品读文本细节蕴含的深意。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创作型学习 场景,适合阅读经典杰作、学术文献等,不适合娱乐小说和畅销书。
🗂️ 文本细读方法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
    1. 信息型:核心术语、关键概念
      叙事型: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
      美感型:留心新异词汇
  1. 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
    1. 信息型:主题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
      叙事型: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与冲突
      美感型:留心语句和修辞手法
  1. 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
    1. 信息型:核心观点、理论模型
      叙事型:叙事结构
      美感型:呈现的意象 或 形象(视觉)
  1. 检索他人说法
    1. 信息型:核心概念的反例与边界
      叙事型:其他优质作家的评价
      美感型:检索同类 词汇 意象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阅读,快速验证核心假设。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快速验证假设和问题 场景,不适合美感型文本 和 篇幅较短的文本。
🗂️ 抽样阅读方法
  1. 确定样本章节 - 最多抽样关键的 25% 章节(与想了解的问题或假设相关的)
    1. 抽样方式:[概率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非概率抽样] - 🌟便利抽样、🌟专家抽样、配额抽样、🌟雪球抽样(顺藤摸瓜)。
  1. 提出假设
    1. 根据你的目的(如 确认关键问题、了解论述重心),提出关键假设,并在书中快速阅读来验证假设。 以《超越智商》为例,阅读前你可以对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提出假设。在该书的推荐序中我重点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由此,你可以提出假设:这本书的论述重心是三重心智模型。
  1. 验证假设
    1. 在抽样阅读的相关章节中,快速验证假设。注意阅读时时刻带着假设,寻找可以验证假设的关键信息。
  1. 修正假设
    1. 根据阅读结果,可以肯定后进一步验证下一个假设,或者否定后修正假设,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结构阅读:带着框架阅读,与作者对话。
🗂️ 阅读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 学习作者的认知方式 场景,适合 学术类、理论类书籍,不适合教材 和 参考书。
🗂️  结构阅读方法
  1.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1. 信息型文本: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
      叙事型文本:幽默叙事、故事叙事
      美感型文本: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1. 向作者提问(粗度四问)
    1. [描述]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什么)?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及子概念?
      [论证]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解释] 这本书重点提出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论证过程是否成功解释了问题(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应用]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应用在哪些地方?(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基于认知方式的 补充提问
      思想实验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
      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
      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
      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
      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
      符号思考
      作者使用的是像数学符号一样精确的符号,还是非精确、模糊的符号?
      这些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了吗?
      是可以运算的还是不可以运算的?
      假如能够运算,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假如不能运算,作者用这些符号表征了什么现象?
      模仿作者的符号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实验科学
      作者设计了什么类型的实验?
      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还是宽松的准实验?
      作者的实验设计是自己发明的新方法,还是业界通用的方法?
      作者的实验假设是否存在备择假设?
      作者的实验证据和实验结论之间证明了什么关系?
      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作者的实验是否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应用到更广的范围?
      计算模拟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模型?
      模拟了什么现象、什么事物?
      作者的计算模型使用了真实的编程语言,还是非真实的编程语言?
      支持作者计算模型的实际证据是什么?
      作者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吗?
      田野调查
      作者是进行实地的、一手的田野调查,还是基于资料进行二手的田野调查?
      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去了多久,待了多长时间?
      在此之前,作者熟悉还是不熟悉调查对象?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有什么解释价值?
      能够对哪些现象进行解释?
      幽默叙事
      这个幽默的营造语句和关键语句是什么?
      这个幽默与人类的什么基本需求相关?
      这个幽默是否可笑?如果可笑,为什么可笑?
      如果不可笑,为什么不可笑?模仿作者的幽默,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写?
      故事叙事
      故事内核或者说最小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强吗?为什么?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先后经历了哪些事件? 事件一是什么?事件二是什么?…事件n是什么?
      这个故事涉及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吗?
      假如要模仿作者写一个故事,你该如何写?
      文采美感
      作者给了你什么样的意象和感觉?
      作者的字词、句子、篇章有哪些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视觉美感
      作者的作品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
      模仿作者的视觉设计,你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
      作者唤醒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1.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1. 综述研究:对一个领域内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尝试抽取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常用的搜索关键词有综述、总结、导论与评论等。
      理论研究:从大量实验、现象、综述之中找到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会创建一个新的理论,用以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
      定性研究: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定量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1.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
整体书评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那么,它只会加倍愚蠢。”
认知双过程理论三重心智理论,从认知吝啬鬼原则理性障碍,《超越智商》巧妙地融合了G智力理论三重心智理论认知双过程理论等多种理论,重新定义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新框架。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理性应该被视为“超越智商”的存在。如果人类仍旧缺乏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那么即便人类的智力提升,也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它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得更远。
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更加重视并培养这种能力。《超越智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值得每一个关心认知科学与人类发展的读者细细品读。
notion image
 
📌
重点摘要
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导读 理性: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能力序言第1章 乔治·布什的心智:有关智力测验缺失什么的线索困惑于布什智力的缘由如何描述这类案例理性:缺失的元素将理性障碍用作直觉泵类型一与类型二加工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三重加工心智模型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预测源MAMBIT:没有司机的大脑引擎我们为何成了认知吝啬鬼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思维谬误和理性思维启发式加工:决策过程的量与质现状偏见:默认启发式加工启发式加工的有利和不利环境第7章 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翻手是云,覆手是风:框架效应研究第8章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过度自信:关于我们知道的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战败“冷”启发式思维倾向本能冲动与意志力:深思熟虑后的失败贝叶斯前来救援!更多的科学思维心智程序:可证伪性基础概率:更多贝叶斯心智程序策略性心智程序“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人们为什么会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破坏协议的模因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基于智商-理性相关度的分类好消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改变环境以帮助认知吝啬鬼社会选择机制点评

导读 理性: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能力

✍️
这里正确答案应该是 A,无论安妮是已婚还是未婚,都会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已婚人士看着未婚人士的情况出现。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着一位未婚人士?A.是。B.不是。C.无法确定。你会选择哪个答案?A、B还是C?如果你选择的是C,恭喜你!你是正常的人类。一定会选错的那批人。
🌟
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人类心智加工过程称为反省心智(reflective mind)。

序言

🌟
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

第1章 乔治·布什的心智:有关智力测验缺失什么的线索

🌟
理性障碍定义为: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力,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
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

困惑于布什智力的缘由

🌟
那些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却做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且无从解释。这才是最典型的理性障碍例子。

如何描述这类案例

🌟
智力高的人也会采取不明智的行动,或持有毫无根据的信念。

理性:缺失的元素

🌟
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类。
🌟
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
🌟
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称为知识理性。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

将理性障碍用作直觉泵

🌟
每当学者们发现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与智力水平出现分离时,就感到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义务去创造出一种新的障碍分类,对这种分离现象进行命名。
🌟
理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该定义包括个体在信念形成、判断信念一致性,以及根据目标采取行动等方面遇到困难。

类型一与类型二加工

🌟
类型一也常常称作启发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以及无须对所有的可能性情况进行大量分析。
🌟
类型二加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压制(override)类型一加工。
🌟
类型二加工所独有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

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

🌟
类型二加工(慢、序列式、消耗较多计算资源)需要对类型一加工进行压制,并保持认知去耦过程,通过在世界模拟模型中对备择反应进行仿真模拟,以确保想象过程的顺利执行。

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

🌟
反省心智关注于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的行动。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评估,但理性的效率却无法被评估。
🌟
所有的智力测验或认知能力测验都是最优化表现评估,而对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测量则通常是在典型表现情境下的评估。
✍️
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应试体系也是最优化表现评估,只教了我们怎么做题和考试,但很少教学和考察我们如何做人和生活。
所有的智力测验或认知能力测验都是最优化表现评估,而对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测量则通常是在典型表现情境下的评估。
🌟
经由思维倾向评估所得出的认知倾向,反映了人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认知属性:为了做出决策而收集信息的认知倾向、为了得出结论而寻求多元观点的倾向、面对问题时思维广度的认知倾向、根据证据矫正已有观点的倾向、采取行动前考虑后果的思维倾向、做决策前权衡情境的倾向、寻求细微差别以避免绝对论的倾向。简而言之,思维倾向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对反省心智操作的测量而得出,具体包括:目标管理、认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以上这些心理特质是支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基石。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
理性的概念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以及算法心智的效率),而智力的概念内涵(至少是最广为人知的操作化定义)则仅局限于算法心智效率方面。
🌟
理性涉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而目标实现的过程有赖于明智决策和信念与证据的优化契合

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预测源

✍️
通俗意义理解:智力水平高低 和 能不能做无偏见的推理倾向没有关系,也就是高智商的人和低智商的人一样会有带着自己观点和偏见的推理倾向,并不是高智商的人偏见就少。 反而,通过引导提示,可以对人们持有的推理倾向进行影响,使人更多考虑无偏见推理倾向。
诸多研究表明,如果不明确要求被试在非正式推理情境中放下既有信念和观点,那么,智力水平与无偏见推理倾向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
压制是算法心智的能力

MAMBIT:没有司机的大脑引擎

🌟
流体智力(Gf)与工作记忆容量之间存在许多重叠之处[插图],工作记忆的计算功能也在同时期得到验证

我们为何成了认知吝啬鬼

🌟
进化为何没有将人类塑造为完全理性人?理性是基于“最大化原则”进行定义的(以工具理性为例,使行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而自然选择是基于“更好”原则。
🌟
进化的目的并不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与幸福。近些年情感预测领域的研究表明,人类其实并不擅长做出让自己开心的选择。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大脑中存在快乐神经回路的原因是鼓励我们做出有利于基因传递事情(例如生存、繁殖、帮助亲戚),而非为了使我们享受更多的快乐时光。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
概率思维、逻辑、科学推理等理性工具,通常是个体没有完全掌握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心智程序。由于未掌握某些心智程序而导致的不理性,我将其称为“心智程序缺陷”。

思维谬误和理性思维

🌟
为了避免非优化的自主心智自作主张参与思维过程使其走捷径,需要多种反省心智倾向作为保障
🌟
相对于识别、分辨优秀的认知表现,别人的错误更容易被觉察到。
🌟
知识理性(信念与客观世界相吻合)要求个体具有概率推理和证据校正的能力。工具理性(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要求个体严格遵循各种理性选择原理。

启发式加工:决策过程的量与质

🌟
认知吝啬鬼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认知资源以备其他的任务使用

现状偏见:默认启发式加工

🌟
对于那些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加工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由那些有权设置“默认值”的人所掌控,使用默认启发式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主性。

启发式加工的有利和不利环境

🌟
特定情境中的“少即是多效应”:对环境信息了解较少的人,在做出推论决策时的正确率反而更高一些。
🌟
极端的认知吝啬鬼全然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他们的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动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是最与众不同的线索。

第7章 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
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翻手是云,覆手是风:框架效应研究

🌟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问题,学会习惯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来重设框架。

第8章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
“我方立场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
🌟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证据的能力,对我们产生证据的能力也有负面影响。

过度自信:关于我们知道的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
提取证据的过程是存在偏差的——只有首选的答案才有机会获得认知资源的垂青,为其寻找支持的证据,那些非焦点答案只有少得可怜的认知资源可供使用。
🌟
过度自信在称为“计划谬误”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完成一篇优秀论文、完成当年的税务表格、完成一项基建项目等)所需的时间。
✍️
确实,不管是工作中的团队项目计划,还是个人的工作学习计划,实际花费时间往往比预估的要多,所以才会频繁出现项目延期,今年在实现去年定下的前年遗留下来的年度目标。 说到底还是“太过自信”,从来没有评估过自己过去的实际表现,并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晰的认知。
过度自信在称为“计划谬误”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完成一篇优秀论文、完成当年的税务表格、完成一项基建项目等)所需的时间。

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该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得聪明
✍️
换种说法,应该叫 算法心智 水平高(智商高)的人,只有在被告知具体如何做的情况下,表现才会更好。 算法心智表征的是执行技巧、效率,但不表征执行策略的有效性。 反省心智 水平高 (理商高)的人,才更容易保持中立客观、批判性思维 去明确思考的策略。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该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得聪明

战败“冷”启发式思维倾向

🌟
逻辑有效性与既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三段论推理可以用于评估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注于理性推理,抵抗加工简单线索的诱惑(甘当认知吝啬鬼的先天倾向)的能力。
🌟
认知灵活性、思维开放性、语境独立性等都是思维倾向的表现形式,是反省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能冲动与意志力:深思熟虑后的失败

🌟
“意志力”是指延迟满足或是压抑本能反应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做决策时不短视,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
🌟
压制无意识心智做出的反应,其实是使用语言内容的过程。在压制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规则(这些策略都是语言编码的)。这种心智程序是基于语言形式的论点或主张,具有可以启动反应系统的动机性力量。

贝叶斯前来救援!

✍️
贝叶斯公式的一般形式是 P(A|B) = P(A)/P(B)*P(B|A)。 将公式带入,分别得到: ① P(H|D) = P(H)/P(D)*P(D|H) ② P(~H|D) = P(~H)/P(D)*P(D|~H) 用 ①/②,即得到这里的公式。 P(H|D)/P(~H|D) = P(D|H)/P(D|~H) x P(H)/P(~H)
我们将聚焦于贝叶斯公式中理论性最强的一种变形形式,该公式以概率形式呈现
✍️
根据贝叶斯公式: A = 病人患有 Digirosa , B = 病人患有红疹。 那么 红疹病人患有 Digirosa 的概率 P (A|B) = P(A)/P(B) * P(B|A),对应需要知道 Digirosa 的患病率,红疹患病率,患有 Digirosa 的患者中,红疹患者的比例。 与题干不符,需要换用 另一个公式: P(A|B)/P(~A|B) = P(B|A) / P(B|~A) * P(A)/P(~A) 需要的是文中给出的全部四条信息。
在计算后验概率时,实际上只有3条信息是必需的

更多的科学思维心智程序:可证伪性

✍️
应该翻A和5。 命题1. 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数字是偶数。 这个命题等价的逆否命题为,命题2. 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奇数,那么卡片的另一面必然是辅音字母。 要用直接命题验证,可以翻第二张A卡,背面数字如果是奇数则命题直接验证为假,概率为50%(无法验真,因为仅翻了一张卡是对的,不能保证所有卡都是符合规则的); 用逆否命题验证,那么可以翻开第四张5卡,如果反面是元音,那么可以验证命题为假,概率为5/26; 翻K不管背面是什么,都无法证明或者否定规则。 翻8,背面是元音,不能证明规则正确,背面是辅音,也不能否定规则,因此也没有意义。
这4张卡片中有两张是字母朝上,两张是数字朝上,朝上的一面分别是K、A、8、5。你的任务是选择翻开一张或多张卡片,以检验下述规则是真还是假: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反面的数字是偶数。现在请指出哪一张卡片是必须翻开的。
🌟
坏消息是人们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的证据,而好消息是这种心智程序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的。
✍️
证伪思维和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很像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坏消息是人们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的证据,而好消息是这种心智程序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的。

基础概率:更多贝叶斯心智程序

✍️
事件A = 检测结果为阳性,事件B = 被试携带XYZ病毒。 现在要求检测结果为阳性,被试携带病毒的概率 P(B | A),已知 P(A|B) = 100%,P(A|~B)=5%, P(B)=0.1%,P(~B)=99.9%。 根据贝叶斯公式: P(A|B)/P(A|~B) = P(B|A)/P(~B|A)*P(~B)/P(B) 可以得到 P(B|A)/P(~B|A) = 100/5*0.001/0.999 = 20.2% 又P(B|A) + P(~B|A) = 1,故 P(B|A) / [1-P(B|A)] = 0.02,则P(B|A) = 2%。也就是检测为阳,携带病毒概率仅为2%,看起来非常离谱,但是其实是因为该病发病率极低,绝大多数人都不带病毒,但是这部分不带病的占比大,他们检测出假阳性的概率反而大。 换一种理解,假设 10000个人检测,只有10人携带病毒(发病率千分之一),最后检测结果应该是510个人阳性(9990*5%假阳+10个病毒携带),而这510人里,只有10人是带毒的,比例约为 10/510~2%。
在完全不考虑个人信息、病史的情况下,这位受检者携带XYZ病毒的概率为多少?

策略性心智程序

🌟
“信念认同”(belief identification)的思维倾向进行了研究。这种思维倾向是指个体以改变信念使其更接近事实为重要目标,还是以坚持当下的信念为重要目标。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
只有个体身处多数信念都是正确的某一知识领域中,才可以用当前的知识结构帮助自己更快地吸收新的知识。

人们为什么会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

🌟
模因复制有时候会以牺牲宿主利益为代价而自我复制。
🌟
模因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

破坏协议的模因

🌟
文化复制子(心智程序)可能同样不服务于个体利益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
寄生心智程序致力于寻找增加自己生存时限的法子,而不是帮助宿主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
 图12-1 更为完善的三重加工模型
🌟
图12-1所示模型还定义了算法心智的第三个关键功能,即连续性联结认知(serial associative cognition,箭头E)。这个功能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类型二加工都包含去耦化认知模拟,还有一类速度较慢的连续性认知没有涉足模拟备择世界并对其进行地毯式搜索。
🌟
被试并没有对备择模拟世界进行彻底搜索,他所使用的是连续性联结认知。
🌟
被试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
🌟
他们基于这个焦点模型展开推理,从这个焦点模型中系统地产生联结,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
好长的一个名词,有点难理解和记忆: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 意思:这个名词描述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一个简单的、易于处理的焦点或规则,并基于这个焦点连续地进行联结思维。这种方式减少了认知负荷,但容易导致偏见和错误判断。 • 简化理解:人们为了省力和快速决策,往往会专注于某一个简单的规则或观点,并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思考,而不是全面考虑所有可能性。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1.带有焦点偏差: • 因为这种认知模式下,人们倾向于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规则或观点,忽略其他可能性,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偏差”。 2. 连续性联结认知: • 因为这种模式是沿着一个连续的路径进行思维联结,依赖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认知,而不是跳跃性的或分散性的思考。 举例说明 假设你在看一篇关于“辟谷”的文章,你已经相信这种饮食方式有益健康。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会让你只关注和接受文章中支持这种饮食的观点和证据(焦点偏差),并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联结相关信息(连续性联结),忽略或排斥那些反对的证据或观点。这使得你的认知过程更简单快捷,但也更容易产生偏见和错误判断。
他们基于这个焦点模型展开推理,从这个焦点模型中系统地产生联结,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
认知吝啬鬼的规则之二:当必须要使用类型二加工时,默认使用连续性联结认知,而非完全去耦化认知模拟。
🌟
共同主题是: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减轻认知负荷,达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焦点偏差的基本理念是信息加工器倾向于加工结构最简单的认知模型。

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

🌟
通俗心理理论是人们基于对自己心智的认识而产生的理论
✍️
因为拥有大量心智程序意味着个体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多的备选策略和规则可供选择,因此更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然而,如果个体在面临问题时,无法找到适用的心智程序,或者虽然找到了但未能正确使用,那么他们就会犯错误,这种情况就属于压制失败。 类比的话,拥有大量心智程序就像拥有很多工具,但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不是因为没有趁手的工具,更多是因为忘记了可以用工具(压制失败)。
心智缺陷越少,他所犯的错误归因于压制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拥有大量心智程序的人犯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多半要归咎于压制失败,而非心智程序缺陷。

基于智商-理性相关度的分类

🌟
虽说智商越高学到的知识越多,但是,与理性有关的知识(以及思维倾向)并非全部来自于书本,很多都是源自生活

好消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

🌟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性知识
🌟
一个具有极高普遍性的行为策略——使用执行意图
🌟
人们只是怀疑别人的经历是否同样也适用于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于我之前讨论过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
执行意图形成、心理捆绑和目标形成代表了工具理性(实现某人的目标)领域中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策略

改变环境以帮助认知吝啬鬼

🌟
如果认知吝啬鬼容易受框架影响,对最生动的刺激做出反应,接受给定的默认值,那么世界上任何有能力决定这些因素的人都会影响认知吝啬鬼的行为。
🌟
计划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进而预防不理性行为
🌟
解决这些自制力问题的办法有两种:改变人和改变环境。
🌟
外部强加的最后期限比起自愿接受的更能促进学习。
✍️
是的,很多时候有外部 DDL 会让我更有效率并确保产出,没有外部 ddl 的很多事情,就会被无限延期,最后不了了之。
外部强加的最后期限比起自愿接受的更能促进学习。

社会选择机制

🌟
过度自信效应——人们常常由于过于乐观而错误地估计自己今后的表现
🌟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控制生活中选择的数量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之一,限制选择常常使人们更幸福。

点评

✍️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那么,它只会加倍愚蠢。 从认知双过程理论到三重心智理论,从认知吝啬鬼原则到理性障碍,《超越智商》巧妙地融合了G智力理论、三重心智理论、认知双过程理论等多种理论,重新定义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新框架。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理性应该被视为“超越智商”的存在。如果人类仍旧缺乏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那么即便人类的智力提升,也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它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得更远。 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更加重视并培养这种能力。《超越智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值得每一个关心认知科学与人类发展的读者细细品读。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