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
chengeGPT
password
AISummary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概要总览
阅读目的:找到自己为什么无法持续记录的原因,学会更好的记录方法,提升自己。
阅读方式:检视阅读
粗读四问:
- 这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
一本关于笔记的书,告诉我们为什么记笔记、如何记笔记以及记什么样的笔记。
- 作者分别细说了什么?论述/说理的方式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 Y. 笔记的用途和价值(应用层面) → 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 H. 如何记笔记 → 记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 收集篇: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 H. 如何持续记笔记并产生价值(价值和意义层面) → 心法篇: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 What:什么是笔记?
- Why:为什么要记笔记?
- 应用价值层面 → 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 How:如何记笔记?
- 转变观念,找到自己的目标,笔记是手段,目标才是核心 → 心法篇: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 如何收集高质量信息 → 收集篇: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 如何记笔记的具体方法 → 记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可以说作者从读者视角的易读性考虑,做了架构的调整,先从笔记的用途和价值引入,让读者引起兴趣,然后再介绍具体的方法,最后对记笔记这件事进行意义探索和价值提炼升华。
如果抛开为读者而设计的架构,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本身的体系结构来看,应该是这样的结构: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什么?
有的,针对如何增援未来,让未来的自己更好这个点上,作者提出了 记笔记 的这一方法,相对而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合理,记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增援未来的自己的方法。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给予了资讯、建议、技巧还是启发?具体的给予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中,如何记笔记的具体方法占据最大的篇幅,也是How部分的具体实践。但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确是篇幅不长的心法篇,我曾经实践过flomo,记录了近1年超过十万字的笔记,但后来也荒废了,并不是我不会那些方法,而是最后我没有找到自己的“北极星”,不知道为什么而记、应该聚焦和记录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让我一度怀疑做这件事的意义,慢慢地也就泯灭了动机。
读完这本书,我重新理解了笔记的意义,我不应该仅仅因为没有找到终极意义而止步不前, 而是应该聚焦和坚持,不用怀疑自己当下所作的是否正确,我需要的只是坚持,因为坚持才是找到意义的必要前提。正如Flomo的哲学——“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整体书评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记笔记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书。作者针对如何增援未来的自己,提出了记笔记这一方法,并提供了翔实的行动方法和案例参考。
于我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不是篇幅最长的记录篇,却是篇幅不长的心法篇,我曾经实践过flomo,记录了近1年超过十万字的笔记,但后来也荒废了,并不是我不会那些方法,也不是技巧不熟练、工具不趁手,而是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北极星”,不知道为什么而记录、应该聚焦什么和记录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让我一度怀疑做这件事的意义,慢慢地也就泯灭了动机。
读完这本书,我重新理解了笔记的意义,我不应该仅仅因为没有找到终极意义而止步不前, 而是应该聚焦和坚持,不用怀疑自己当下所做的是否正确,我需要的只是坚持,因为坚持才是找到意义的必要前提。正如Flomo的哲学——“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重点摘要
推荐序 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第一部分 应用篇 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第二部分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用自己的话记笔记通过回顾持续刺激第三部分 收集篇 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建议二: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第四部分 心法篇 以我为主,持续不断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推荐序 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收藏≠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记录你的想法
学习是什么?就是把新信息和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缝在一起。笔记是什么?就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跟记忆结构里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这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东西。
探索自我,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如日本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所说:“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很多人不知道,探索自我这件事,记笔记也可以帮你。
第一部分 应用篇 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笔记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如果不知道如何用,那么我们学再多的方法也没有意义。
如何把笔记用起来?至少有三种方式:把笔记作为“想法”的来源、把笔记作为“线索”的来源、把笔记作为“依据”的来源。
第二部分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如今,你想知道什么公共知识,都可以用浏览器搜出来,或者用AI工具问出来。真正值得记录的,恰恰是个人经历、个人兴趣、个人感悟、个人思考……这些带有个人特质的东西,才是你独一无二的知识财富,到哪里都搜不到。
当然,除了直接问“我为什么感觉不错”,自我提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对于不太熟悉这个做法的朋友,我有两个小经验分享给你:1.问问自己将来能在哪里用;2.问问自己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情。
《详谈:沈鹏》一书提到,当一个产业里某一个要素发生 10 倍以上变化时,要认真去看看是否有新机会诞生。
正因为项飙坚持用好奇心去挖掘背后的信息,所以他可以和问题保持距离。在此之后,他才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反直觉信息——现代人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意义上的贫困,不知道自己做事情是为了什么,于是很容易被裹挟,以至于看不见自己。
不要着急去用已有的知识和价值去做评判甚至反驳,先怀着好奇深入了解再做判断。
正因为项飙坚持用好奇心去挖掘背后的信息,所以他可以和问题保持距离。
反直觉的信息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那会打破习以为常的叙事,让我们处于不确定之中。但也正是这些信息,帮我们打破思维惯性,激发我们用力去思考、用心去挖掘,就像让过去的人意识到钢铁也能在天空中翱翔那样,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盲区,变成更有智慧的人。
记录内在情绪也是一件颇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持续不断地记录,会让我们拥有更多“数据”来调试自己,向理想的自己迈进。
那么如何尽可能做到“诚实”呢?我有两个小技巧分享给你:第一,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抽离出来,像观察最好的朋友那样观察自己。看到什么记什么,尽可能保持旁观者视角。第二,只记录,不评判。情绪没有好坏,不要苛责自己。当你把情绪当作“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而当你把它当作“合理的存在”,视野反而宽广很多。
I.A.P.R 法最大的作用不是让各种笔记各安其位,而是提醒我思考,自己的领域是什么,兴趣是什么,项目是什么,并据此明确究竟该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
商业模式”本质是在回应两件事:核心资源与关键业务。· 核心资源是什么?企业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核心资源?· 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什么?企业如何让这个过程更有效率?
知识就该主观分类。因为知识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为我所用才有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亦是所有知识的尺度。
人脑的思考是混沌的、跳跃的、非结构化的,并不适合处理这种复杂决策;将决策过程写下来,会更结构化、更清晰、更全景,也就更能够反复推演,以做出更严谨的决策。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那个阶段的我鲜少回顾过往的笔记,而是不断试图通过记录更多、更新的知识抵消内心的焦虑或满足虚荣心。殊不知,知识并不是商品,记下来并不等于“拥有”了它。
所谓内化,指的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让记录的知识真正属于你。因此,它强调的不是表面上的记忆,而是你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深度理解,以及熟练的应用。
我们并不鼓励大家为了回顾笔记而回顾笔记,为了整理笔记而整理笔记,而是希望你通过回顾引发思考,继而解决现实问题,影响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 收集篇 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常识非常识。提起获取优质信息源,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做加法,增加新信息源,但实际上我们不妨先做减法,削减信息源。在削减信息源时,请记得一句话:越低级的信息,越是充满了主观判断和结论,以此降低接收者的思考难度;而越是高级的信息,越是充满客观事实,尽量避免下判断,将判断的任务交给接收者。
建议二: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只有主动请教他人、听实践者言,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真实细节,知道要尽量避开哪些坑;而在抵达现场、让自己有切肤之痛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实践者们所说的那一切。
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视角,那么所有信息只能提供一份价值;而当我们学会用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信息,比如懂得向下看,考察具体概念;向上看,寻找可迁移的范式;向四周看,顺藤摸瓜寻找相关信息,那么我们就像掌握了乘法一样,可以让自己在一份优质的信息中获取N份价值。
第四部分 心法篇 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
别人的地图,没有自己的航向
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为我所用才有价值;重要的不是熟读多少学科,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多少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亦是所有知识的尺度。这就是“以我为主”。
韩寒的电影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听过并不等于知道,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圣人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道这四个字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这简单的四个字,本身就是“大道至简,行之至艰”的最佳诠释。可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与行的距离。
记笔记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的提出,则需要从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情出发去寻找。好的问题像北极星,能指引我们不断探索答案
持续不断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那条取经的路。
意志力是有限的,持续考验意志力也是痛苦的。好在,人始终有为自己选择环境的自由,甚至为自己设计环境的自由。
规划时间块意味着我们要优先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即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画家,那么你必定有时间在练习绘画;而如果你想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实现个人成长,那么你必定有时间在记笔记。
- 作者:陈源泉 @ 尘世の歌
- 链接:https://chenge.ink/article/post2024022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